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肖書記你又來了,快進屋來喝水嘛。」 「老張在放牛啊,你家姑娘的身份證我從鄉派出所給你帶回來了。」 「老肖,前次給你說的那個修路事情你們要哪哈兒才整得了?」
我常常在村裡轉悠,和群眾擺擺龍門陣,幫忙解決問題和困難,慢慢地在這個由陌生到熟悉的村莊,漸漸和群眾打成一片,並融入了沙壩村成為其中一員,群眾對我的稱呼也由「肖書記」變成了「老肖」「小肖」。 丫口組朱顯美二十多年前嫁到雲南以古鎮去,因為那邊條件更差,十多年前又帶著丈夫和兩個女兒回到了沙壩村丫口組生活,但出嫁時轉戶口把戶籍材料遺失了,因為「黑戶」問題,在沙壩村十多年沒有享受過任何政策和照顧。我第一次走訪到她家時,一間二十多平米的土牆茅草房,屋裡只有一間床、幾條木凳、牆角堆著幾百斤包穀洋芋,這就是她家全部家當。一位老實巴交的中年苗族婦女坐在柴火邊,面對走訪組提出的問題,她都是「我懂不到」「我不曉得」的回答,還是旁邊的鄰居幫忙介紹清楚了情況。 我馬上和以古鎮派出所、結構鄉派出所聯繫對接,並按照辦理戶籍的要求,自己開著車帶著她和相關證明人到結構鄉派出所補辦戶籍和身份證。然後村裡立即按照有關程序將她家納入了精準貧困戶系統,並專門針對她家制定了幫扶措施。 兩年多過去了,朱顯美家搬進了漂亮的新房,政府補助一萬元養了兩頭母牛,她丈夫王明友也被聘為沙壩村護林員,每年工資一萬元。在駐村工作期間,我針對部分群眾對惠農惠民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實際,專門重點收集整理了危改、移民搬遷、醫保、教育、社保、低保等與群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群眾關心的政策向群眾宣講,讓群眾明白黨的好政策,感念黨的恩情。有了群眾的參與,沙壩村「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工作成效顯著。
駐村兩年,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我協調項目資金近千萬元,建成5.5米寬通村公裡4公裡、3.5米寬通組公裡3.2公裡、3.5米寬機耕道12公裡、1米寬連戶路4公裡,院壩硬化100戶3000平方米;完成2個苗族自然村寨亮化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236戶,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全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爭取項目資金189萬元實施沙壩村飲水安全攻堅項目,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兩百多萬元,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合作社組織群眾示範種植蔬菜120畝、百合380畝、紅豆300畝、高產馬鈴薯250畝,實施退耕還林2502畝。實施養殖直補到戶76戶391人,養牛129頭、養羊22隻,直補到戶資金66.5萬元。 駐村兩年來,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我總結的經驗「走、說、做」三個字做好各方面工作,如今,沙壩村越來越好,但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