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肖書記你又來了,快進屋來喝水嘛。」  「老張在放牛啊,你家姑娘的身份證我從鄉派出所給你帶回來了。」  「老肖,前次給你說的那個修路事情你們要哪哈兒才整得了?」

我常常在村裡轉悠,和群眾擺擺龍門陣,幫忙解決問題和困難,慢慢地在這個由陌生到熟悉的村莊,漸漸和群眾打成一片,並融入了沙壩村成為其中一員,群眾對我的稱呼也由「肖書記」變成了「老肖」「小肖」。  丫口組朱顯美二十多年前嫁到雲南以古鎮去,因為那邊條件更差,十多年前又帶著丈夫和兩個女兒回到了沙壩村丫口組生活,但出嫁時轉戶口把戶籍材料遺失了,因為「黑戶」問題,在沙壩村十多年沒有享受過任何政策和照顧。我第一次走訪到她家時,一間二十多平米的土牆茅草房,屋裡只有一間床、幾條木凳、牆角堆著幾百斤包穀洋芋,這就是她家全部家當。一位老實巴交的中年苗族婦女坐在柴火邊,面對走訪組提出的問題,她都是「我懂不到」「我不曉得」的回答,還是旁邊的鄰居幫忙介紹清楚了情況。  我馬上和以古鎮派出所、結構鄉派出所聯繫對接,並按照辦理戶籍的要求,自己開著車帶著她和相關證明人到結構鄉派出所補辦戶籍和身份證。然後村裡立即按照有關程序將她家納入了精準貧困戶系統,並專門針對她家制定了幫扶措施。  兩年多過去了,朱顯美家搬進了漂亮的新房,政府補助一萬元養了兩頭母牛,她丈夫王明友也被聘為沙壩村護林員,每年工資一萬元。在駐村工作期間,我針對部分群眾對惠農惠民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實際,專門重點收集整理了危改、移民搬遷、醫保、教育、社保、低保等與群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群眾關心的政策向群眾宣講,讓群眾明白黨的好政策,感念黨的恩情。有了群眾的參與,沙壩村「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工作成效顯著。

駐村兩年,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我協調項目資金近千萬元,建成5.5米寬通村公裡4公裡、3.5米寬通組公裡3.2公裡、3.5米寬機耕道12公裡、1米寬連戶路4公裡,院壩硬化100戶3000平方米;完成2個苗族自然村寨亮化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236戶,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全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爭取項目資金189萬元實施沙壩村飲水安全攻堅項目,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兩百多萬元,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合作社組織群眾示範種植蔬菜120畝、百合380畝、紅豆300畝、高產馬鈴薯250畝,實施退耕還林2502畝。實施養殖直補到戶76戶391人,養牛129頭、養羊22隻,直補到戶資金66.5萬元。  駐村兩年來,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我總結的經驗「走、說、做」三個字做好各方面工作,如今,沙壩村越來越好,但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
  • 「我的扶貧故事」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百姓對我的認可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盛義,是畢節市赫章縣融體中心副主任。2018年4月1日,對於我來說有些特別,因為這是我開始駐村的日子!大街村位於赫章縣興發鄉,平均海拔2150米,全村轄4個村民組,共293戶1162人。水資源匱乏、留守老人多、缺少勞動力、耕地使用率低……面對這些難題,我實事求是,開展扶貧工作。剛到村裡時,村民對陌生的我並不是那麼歡迎,但這樣的僵局持續太久。我通過挨家挨戶地走訪,摸清了村裡的貧困戶情況,然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  我曾經做過記者,在這個職業中有一條職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寫出好的稿件,就必須不怕苦,親自到新聞現場,去感受、去記錄。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了也要繼續幹丨赫章縣媽姑鎮平原村下沉幹部...
    我叫石傑,是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媽姑鎮平原村下沉幹部。  2019年7月1日,根據組織安排,我下沉到赫章縣松林坡鄉半衝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2020年3月,根據組織的調整,我到媽姑鎮平原村開展幫扶工作。下沉伊始,因工作閱歷尚淺,受到不少質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大寨社區脫貧攻堅小隊的工作日常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會》,故事都很平凡,卻很溫暖又感動。12月的大寨,群山已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偶爾遠處的山巔會漏出一抹純白,天氣已經很冷了!
  • 「我的扶貧故事」紅巖駐村記憶丨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第一書記李慶
    任期三年的駐村工作經歷,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淺,也為今後能更紮實有效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2018年3月,通過組織選派,我擔任正安縣桴焉鎮紅巖村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工作之初,在前任第一書記馬學倫同志的幫帶下,跑遍了全村的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地是故鄉丨荔波縣佳榮鎮岜鮮村第一書記潘...
    我叫潘建豪,一個土生土長的黔南州荔波縣佳榮人。2017年2月,單位派我到佳榮鎮岜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雖說自己是個佳榮人,但我這二十多年並未到過岜鮮,就連岜鮮在哪裡都不知道,但是想到脫貧攻堅工作能為岜鮮的老百姓帶來好日子,我毫無怨言地收拾行囊,開啟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深處 住進幸福小區丨赫章縣珠市鄉光明村...
    我叫楊世品,是畢節市赫章縣珠市鄉光明村的村民。之前,我有一段悽慘的經歷,因為一次意外,造成我下肢癱瘓,經過醫治後最終落下一級肢體殘疾。後來,妻子離家出走,就我一人帶著兩個孩子。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兩個孩子快要上初中了,我想讓他們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加上國家對貧困戶現在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我就想搬遷到赫章縣城居住,主要是為了解決孩子上好學的問題。可我給村裡面說過幾次要搬遷進城,都沒有回音,真讓人著急呀!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的扶貧故事」攜手村民謀發展丨赫章縣古基鎮長衝村駐村幹部吉永斌
    我叫吉永斌,是赫章縣古基鎮長衝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到古基鎮長衝村擔任第一書記,2020年8月,根據組織調整安排,我成為古基鎮長衝村的一名駐村幹部。 作為一名黨員駐村幹部,在近三年來的駐村工作中,我始終堅持吃住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永不悔|織金縣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
    我叫陳虎,今年43歲,是織金縣紀委副科級幹部。2017年12月,因單位一名駐村老同志退休,我被組織安排接替他的工作,正式成為縣紀委派駐阿弓鎮吹聾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戰鬥堡壘作用,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加強辦公陣地建設,搬到新的村辦公樓,向縣紀委爭取辦公桌椅、電腦、印表機、複印機等辦公室設備,落實辦公陣地,保障村級各項業務能正常開展,並且吸納有志青年作為入黨積極分子。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2016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把新修的通村道路衝毀得面目全非,農田、房屋、電力通訊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各村寨的鼎力援助下,我們修建了臨時路橋,搶修好了自來水管道,恢復了供電和通訊設施。災情過後,我與村「兩委」同志積極探討災後重建事宜,同時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2017年受災通村公路得到了全面修繕,塘保寨進寨路得到修復,大歸頓河堤得到漿砌鞏固和移動基站覆蓋建設等項目相繼實施。
  • 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甜城法院故事|當好「第一書記」,服務基層百姓!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2021-01-05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