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宋小偉,現為黔西縣花溪鄉紀委書記,我要說的,是我在黔西縣鐵石鄉石丫口村駐村的故事。 2015年6月起,縣審計局派我到鐵石鄉石丫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為期9個月的駐村工作,時間雖短,但經受住了考驗,收穫滿滿。
那時,作為一名長期在審計部門與數據打交道的年輕幹部,突然「跳槽」到農村從事脫貧攻堅工作,剛開始還是有點經驗不足,但我沒有怯場和退縮。我通過向領導請教、與同事交流等方式不斷積累農村工作經驗,想方設法、攻堅克難,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快速融入扶貧角色。 我走訪發現,石丫口六組是石丫口村發展條件最滯後的村民組,不通路的短板讓當地30戶村民的日子過得很艱苦。種莊稼、建房運材料全靠人背馬馱,賣豬牛要麼被壓價、要麼難找買主。短短一公裡的距離成為了村民的揪心事。
路打通當天村民送錦旗致謝
要致富,先修路。「路怎麼修?」我帶著這個問題與村兩委開會研究,出師不利就碰到「釘子」,現有的項目都是水泥路硬化項目,毛路都不通,無法申報。 「打通毛路是關鍵。」 「沒有項目和資金支持,怎麼打?」讓我陷入了沉思……
石丫口村六組的通組路
我想到,以前其它組修路照樣沒有項目和資金,路還不是修通了? 會議決定,發動群眾投工投勞修路。六組的群眾對這個決定非常贊成,熱情高漲,紛紛對佔用土地、損壞青苗等涉及個人利益的事籤字承諾,無償支持修路。 10月初,修路開工,我帶領村民男女老少齊上陣,測量放線、清除路障,大家用鋤頭、撮箕等簡易工具,奮戰半個月,讓毛路有點點模樣了。但是又碰到「釘子」了,有些路段石方量太大,短時間用人工開挖做不了,工程被迫停工,讓我輾轉反側、寢食難安。但我從未動搖過打通群眾「最後一公裡」致富路的決心。 我將修路遇到的難題向縣審計局反映後,得到了局裡的傾力相助,從工作經費中擠出5萬元用於修路。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回到村裡,找好幾個挖掘機老闆談修路,吃了閉門羹,都說5萬元還不夠成本,估算要10萬元才行。工程開工再次碰到「釘子」,讓我有點失落,但決不認輸。
宋小偉(前)帶領群眾勘測路線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振作精神,回到縣城向局裡匯報準備找企業贊助,接連找了3家企業都碰壁了。最終,還是找到了一家農投公司願意只收5萬元修路,超出的部分由公司資助。 11月下旬,工程終於又開工了,村民們高興地買來鞭炮迎接挖掘機進場開路,並當起義工全程配合挖掘機作業。 12月20日,石丫口六組的公路徹底打通,從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宋小偉走訪群眾
在駐村工作中,我始終堅持訪貧問苦、傾聽群眾心聲,無論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去做好。 貧困戶周珍祥因火災造成7000斤玉米損失,陷入困境。我及時在鄉為其申請500斤救濟糧以解燃眉之急,後又到民政局協調解決了臨時救助、4床棉被和2件棉衣,讓他家得以安全過冬。後來,我安排他進行種養殖培訓,通過發展生產、子女就業等方式快速脫貧。吳學貴、陳世軍等4戶居住危房,家庭困難,我幫助他們到民政局協調了5.6萬元的重建資金,修起了安全住房。 …… 村民通過幫扶走上新生活,我經過錘鍊迅速成長。現在回想起來,只覺當初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非常值得,讓我明白了「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深刻內涵。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