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法治日報 ,作者王春
法治日報
法治新聞深度評析
寧波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二十載花開滿園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
深秋的四明山層林盡染,素有「浙東紅村」之稱的橫坎頭村,在紅杉林包圍下呈現一片火紅。更紅的是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餘姚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講解員李玲扎在這裡近20年,為四面八方的遊客生動講述紅色故事同時,也見證了餘姚梁弄鎮橫坎頭村成功創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的發展歷程。
寧波餘姚是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的起源地,1998年開始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的探索實踐。1999年,寧波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2003年,司法部、民政部總結推廣寧波做法,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意見》,讓寧波經驗走出浙江,在全國遍地開花,香飄滿園。
寧波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勵健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是法治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寧波迄今共培育22個國家級、306個省級、964個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在全國首創「村民說事」「小微權力清單」「陽光村務八步法」等「寧波實踐」和「寧波經驗」,努力打造新時代鄉村依法治理先行區,2019全國法治鄉村建設會議在寧波寧海縣召開。寧波最先提出制定促進法治鄉村建設地方性條例,《寧波市法治鄉村建設促進條例》有望今年底通過。
法治為本創新治理機制
培養「法律明白人」、評選「守法示範戶」、完善「公共法律服務」、深化「村民說事」……走進寧波象山縣牆頭鎮溪裡方村,古色古香的建築,自然蜿蜒的溪流,家家栽種花木、戶戶蟠扎盆景,美麗庭院的背後,是鄉村創新治理機制的支撐。
在方家岙村警民說事辦公室,不論建公廁、燒烤基地、垃圾清理等村中大事,還是村民間家長裡短的小事,民警召集村民說一說、議一議、評一評、幫忙辦,就此解決了許多矛盾糾紛、困難問題。
象山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李曉東介紹說,象山首創「村民說事」制度,堅持法治為本,把村民說事置於法律框架下,全面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組織政法幹警下基層活動,開展「警民說事」「法官說案」「檢察官說法」,讓群眾在「說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習慣。
「村民說事」制度在寧波市推廣,形成了以「說、議、辦、評」為核心內容的制度體系,搭建起協商民主新平臺,構築出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的全流程,開創一條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
走在寧海的鄉鎮,幾乎每個村都能看到「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的宣傳標語和漫畫。說起這治村「法寶」,村民神採飛揚。
實施「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建立責任界定明晰的鄉村管理制度。2014年,寧海縣在全國推出第一份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定《村級權力清單三十六條》,繪製權力行使流程圖,讓鄉村權力事項在陽光下運行。2018年,該制度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年3月,寧波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全面推動修訂完善工作,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時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熱情,使村規民約修訂完善的過程,成為發揚民主、普法教育和法治實踐的過程。目前,全市鄉村均因地制宜制訂修訂各具特色、有效管用的村規民約,使「規範做人、規矩辦事」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黨建引領強化融合共建
從一個年集體經濟不足10萬元的「困窘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從班子軟弱渙散的「破大船」變成攻堅克難的「尖刀班」,背後奧秘是什麼?餘姚市梨洲街道明偉村第一書記張劍波的答案是:緊緊依靠黨建引領,著力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農村基層法治化。明偉村先後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60多項榮譽。
黨建引領,法治建設有方向。明偉村從召開一個會議、佩戴一枚黨徽、建立一本聯繫卡等細節做起,將每周一上午9點確定為三套班子例會時間,村幹部們首先進行中心組理論學習,後進行工作匯報,村監會審議各項工程和支出,保障村幹部職權運用的合理性及規範性,即使是一包茶葉、一班工錢、一個杯子,都需要上報且經村監會審議。該例會制度已實施了9年,不僅成了幹部心中的「鐵律」,更是明偉村一塊響噹噹的牌子。
寧波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構築一核多元的協同治理格局。在「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中,在基層黨組織帶動下,搭建各類組織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的平臺和渠道,引導村民自治組織、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共建互融、協同推進,共同解決當地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滿足村民多元需求。同時與推進農村重點工作融合共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矛盾糾紛。
在明偉村便民服務中心,專設了法律諮詢平臺,村法律顧問樓建新每周都在這裡值班,為村民們提供法律援助,他欣慰地說:「自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以來,隨著村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逐漸養成遇事找法的習慣,所以我越來越忙,但忙得有價值,結合個案多發問題,我還給村委發法律建議書,督促從源頭上預防風險隱患。」
寧波加強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矛盾訴求。以鎮(鄉)、街道法律服務中心(站)為服務樞紐,重點打造村社一線公共法律服務綜合平臺,完善村社公共法律服務室等實體窗口建設,實現村社法律服務全覆蓋一站式服務;整合優化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基本服務功能,升級完善「12348·寧波法網」和「掌上法律顧問」移動端,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網上法律服務。
三治融合促進文明善治
憲法、紅旗、法典、法槌……在橫坎頭村紅色憲法主題園,鮮紅的憲法宣誓誓詞牆在一片綠植掩映中格外醒目。漫步廣場小徑,沿路設置憲法宣傳牌,傳遞濃鬱的法治氛圍。
寧波突出法治文化建設,2012年以來先後出臺《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法治文化陣地建成作為申報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的必要條件。因地制宜打造餘姚黃宗羲法治碑苑、江北半樸園法治教育基地、象山陳漢章法治思想館等一批鄉村法治文化場館、公園。目前,已建成憲法主題宣傳陣地103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79個,鄉村法治文化陣地494個,使循法而為觀念深入民心。
從2001年擔任村黨委書記到前不久卸任,橫坎頭村原黨委書記張志燦陪著村莊走過了19年,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來,我們通過『最美紅村人』推薦評議、鄉賢駐堂、道德評議團、鄉風文明榜等,向上向善、孝親睦鄰、守望相助、濟困扶危的精神在橫坎頭村蔚然成風,去年還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寧波將道德教育融入法治建設,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德治實踐活動,運用法治方式為道德建設「保駕護航」,增強村民守法和崇德意識,促進法治惠民。挖掘鄉村熟人社會的道德力量,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定村民道德公約等自律規範,發揮農村黨員、幹部、新鄉賢、「五老」人員的示範帶動作用,切實增強村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榮譽感。
寧波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呂漢傑介紹說,寧波完善「三治融合」工作機制,推進基層文明善治。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過程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機制,市級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協調推進,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基層活力,深化創建內涵。2018年以來,創建省級「三治結合」善治村373個。
20多年的持續創建過程中,寧波結合法治鄉村建設和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堅持實踐創新,尊重基層創造不斷探索健全完善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標準、考評體系,取得了豐富的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和法治成果,努力實現「自治增活力、法治強保障、德治揚正氣」的鄉村治理新局面,不斷提升基層依法治理現代化水平,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貢獻鄉村力量。
普法君向您約稿!
我們歡迎與司法行政工作相關的原創文章,我們將在投稿中擇優錄用。
原標題:《寧波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二十載花開滿園 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