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甘為渡口一隻船丨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李維,今年25歲,家住黔西縣重新鎮朱家寨村三組,是重新鎮石坪幼兒園的一名教師。

我父親因小兒麻痺留有後遺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幹不得重活,母親從未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他們靠種莊稼來養家,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忙忙碌碌,盤算著柴米油鹽,盤算著如何撫養自己的3個孩子,生活一直很拮据。  讀小學時,我就盼著能快點長大,好外出打工掙錢,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讓弟弟妹妹能像其他小孩一樣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背上新書包,這個天真的想法導致我學習不夠努力,小升初的時候成績不理想,再加上家裡比較困難,上中學後一度有放棄讀書的念頭。

後來,石坪民中的老師知道後找我談心,勸我不要放棄,困難只是暫時的,還幫我申請到了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儘管上學路對於我來說如此艱難,但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當時我激動得熱淚盈眶,立志考師範學校,今後也要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指引孩子們走好前行的路。  2014年,我如願考上六盤水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全家人都很高興。父親開玩笑說:「你是我們家第一個大學生,了不起哦!」。看著和錄取通知書一起寄來的學費介紹,我心裡百味雜陳……  一天清晨,屋外傳來村長洪亮的聲音:「給你家帶來一個好消息。考上大學沒有學費不用擔心,現在國家有政策,大學生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國家貼息,趕緊去申請辦理,畢業以後有經濟能力了慢慢還。」一股說不出的溫暖和甜蜜剎那間湧上我的心頭,就這樣我順利的步入大學的校門,開啟了我的大學生活。

讀大二那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政策,村兩委將我家納入精準扶貧戶。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家裡的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對口幫扶幹部積極帶領我家脫貧,財政局駐朱家寨村第一書記密切關注我家,任何扶貧政策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父親,但是父親經常在地裡幹活接不到電話,他就會騎著摩託車到家裡向父親宣傳政策,符合條件的都為我家申請,從來不會覺得麻煩。結合我和妹妹還在讀書的情況,還為我倆申請了教育資助。精準教育資助、助學貸款、學校助學金、獎學金等,讓我的大學生活不再為沒有錢而發愁。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就到了畢業的時候。放假回家看到家鄉的孩子五六歲還沒有上幼兒園,看到他們渴求知識的眼神,我就聯想到小時候的我。於是,我決心回到農村,讓他們也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可以上幼兒園。  懷著當教師的初心,2019年我考過了特崗教師招聘考試,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如今,我有幸能回到自己夢想出發的地方,做著我最崇拜的職業,我覺得我是幸福的。  我既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也是脫貧攻堅的受益者,精準扶貧政策改善了我的家庭情況,「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到國家脫貧標準,教育資助圓了我的教師夢。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 「甘為渡口一隻船」,把學生擺渡到幸福的彼岸。   楊斌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90後」教師李維為山村幼兒帶來快樂
    「90後」教師李維為山村幼兒帶來快樂圖文羅興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是1995年出生的「90後」青年教師,2019年考上幼兒特崗教師,分配到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李維家庭過去是貧困戶,從上高中到上大學都獲得國家貧困生的資金援助,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李維大學幼師專業畢業後,為了回報社會放棄了選擇工作條件更好的地方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艱苦邊遠落後的家鄉石坪幼兒園。石坪幼兒園前身是石坪民辦中學,李維曾經在這裡上過初中,如今改辦成了一所公辦幼兒園,有學前兒童近60人,只有李維一個教師。
  • 「我的脫貧故事」「浪子回頭」脫了貧|黔西縣重新鎮峰巖村孫守學
    我叫孫守學,家住黔西縣重新鎮峰巖村二組。  早年間,我父親便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拖著我們三兄弟生活。那年頭,峰巖村吃水都成困難,更別說生活有多富裕,經濟有多發展了。為了生活,母親改嫁,我們三兄弟從此沒有大人關懷管教,於是便開始混日子,成了村子裡的「小混混」。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政府是咱的貼心人丨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吳發書
    我叫吳發書,今年6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的村民。我家共有七口人,二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交通事故造成了我下肢癱瘓,不能進行生產勞動。十年前,大女兒患上了不治之症,為了給女兒治病,我們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還到處借了錢,但最終也沒有挽回女兒的生命,五年前,我的女兒去世了。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我也成了扶貧隊員|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
    我叫陳敏,是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人,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鎮村幹部的傾情幫扶下,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脫了貧,我也有幸成了村裡扶貧工作隊的其中一員。  十幾年前,我從大關鎮文明社區嫁到鍋仲村田壩組,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房子是借別人家的,砌了磚牆蓋上瓦,地板就是土泥巴。公公劉正華患有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經常都要打針吃藥。在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們夫妻倆丟下年幼的孩子出門去打工,七攢八湊勉強建了毛坯房,門口還是泥院壩。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解鎖了我們的新生活丨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
    我叫楊玉秀,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幫扶幹部楊紅衛第一次來到我家,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黔西縣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單位。  我們脫貧後,幫扶幹部並沒有撤退,而是一如既往開展幫扶工作,幫助大家解決各種難題,去年,我女兒徐銀梅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城投公司的羅總知道後,就幫忙聯繫黔西職中幼師專業就讀,她說女孩子要多讀點書,學一些技術在手上,不然以後還是要吃沒文化的虧。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人。我現在是我們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屋,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大大改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脫了貧|黔西縣林泉鎮合心村村民...
    我叫金際秀,今年47歲,是黔西縣林泉鎮合心村七組村民。 曾經,我們家是住在一間危房裡,要贍養老人又要照顧小孩,丈夫蔡澤志身體又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壓在我的肩上,想發展養殖,又沒錢。2014年村委按照程序將我家評定為貧困戶,相應的幫扶措施就陸續落戶在我家,低保的保障、孩子的教育資助、生病的高額報銷、危房改造和「三改」補助,就連院壩也補助我們硬化了。 金際秀家的住房這一切的措施讓我們感覺不可思議。 幫扶幹部告訴我們,要脫貧,還得要自己發展種養殖,靠低保不是長久之計,也不能如期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天柱助脫貧 腳踏實地謀發展丨浙江省杭州市...
    為用好天柱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生態養雞項目,我主動與畜禽相關領域的建德市三弟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反覆洽談對接,促成三弟兄公司董事長投資1.8億元在天柱縣建設畜禽全產業鏈項目,預計可解決500餘人就業問題。幫扶建成年出欄54萬羽的舊團土雞養殖示範基地,按杭州「美麗牧場」標準建成年出欄240萬羽的石坪新型肉雞養殖示範基地,建成年出欄100萬羽的白市青年蛋雞養殖基地。積極幫助暢通銷售渠道,貴州聯合潤農公司在杭州市民中心開設生鮮超市旗艦店,並成功入駐華東地區覆蓋最廣的世紀聯華連鎖超市,天柱肉雞、土雞和青年蛋雞遠銷省內外。2020年東西部協作項目全年養雞出欄量將達800萬羽。
  • 彩雲網評丨彌補保育人才缺口當亡羊補牢
    2020年11月17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一起玩遊戲。羅興祥 攝。到今年,幼兒園或將缺少幼兒教師和保育員超過300萬人。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意義重大。幼兒教育涵蓋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遊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這既要求幼兒教師具備專業技能及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也需要得到系統專業性培養及社會尊重。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初到永富村,我倍感壓力,那之前只從事機關工作,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在群眾眼裡,我只是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駐村後,我想方設法「補課」,通過走村串寨,上網查詢,請教同事、專家,不斷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為做好駐村工作儲備技能。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拯救了我們家|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張...
    我叫張加光,家住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六組,原本家中經濟還算寬裕,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不料,在2017年時查出直腸癌,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經濟情況也發生了大轉變。2017年識別貧困戶時,張加光家家徒四壁2017年12月,我做了手術,家中存款因此一掃而光,還欠了很多債務。兩個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在職校,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黃永仙撐著。一邊照顧我,一邊幹農活、打零工維持生計。面臨上學難的問題,兩個兒子有輟學打工的念頭,康復期的我仍然經常上貴陽省醫複查,進行康復治療。
  • 「我的脫貧故事」郎為忠:把所學技術練紮實,為社區發展盡綿薄之力
    我叫郎為忠,黔西縣大關鎮前進社區人,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能有如今的變化,全靠國家的扶貧政策和鎮村幹部的傾力幫扶,往事回首、歷歷在目。十年前,我家當時有5口人,孩子都處於上學階段,那時沒有教育資助政策,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都得由我們兩口子去掙。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勤勞肯幹,日子會越過越紅火|黔西縣花溪鄉興...
    我叫楊明亮,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花溪鄉興民社區花溪組人。這幾年,我家的變化很大,生活變了個樣。房子修得大氣、美觀;媽媽80多歲了,身體健康;兩個兒子一個在外務工,一個在讀大專;我和妻子一個是護潔員,一個在學校食堂做飯,收入穩靠,比起6、7年前好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湖北力作《我的渡口》: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被法國藝術館收藏
    而收藏於法國國家藝術館的影片《我的渡口》正是從萬其珍的故事裡抓住這個點,以一個小渡口展開對於新時代傳承意義的思考以及探索鄉村人真正的精神生活本質。自主的選擇才能守護自我的人生湖北電影製片廠於2012年開始拍攝,2013年公映《我的渡口》,是通過鏡頭語言以萬其珍的故事為原型,利用情景交融方式以擺渡人老田(父親)與小田(兒子)的情感聯繫為線索,圍繞信義擺渡帶來的家庭矛盾,展開一段兒子10天回家探親的所見、所想、所得的故事。我想分享這個故事的同時: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當今鄉村青年家庭關係維護與時代精神生活的追求。
  • 「我的扶貧故事」人民教師的扶貧之路丨安順市西秀區啟新學校教師...
    我叫帥海,是西秀區啟新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12月,根據西秀區教育局安排,我有幸進入了脫貧攻堅突擊隊。經過短暫幾天的集中培訓後,我被分配到了新場鄉政府文化站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到綠泉村講習所對貧困戶進行教育資助宣傳為了更好的落實國家教育資助政策,確保教育資助工作順利實施,在鄉政府和各村支兩委的支持下我利用村民在種植、養殖等技術培訓之餘對他們進行教育資助政策的講解和全面的宣傳。讓他們知道只要是西秀區戶籍建檔立卡家庭,有子女只要進入幼兒園及以上學校就讀,就能按照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政策享受的相關資助。
  • 《瑤山築夢》丨來賓市「脫貧攻堅」主題原創歌曲大賽優秀歌曲展播(4)
    《瑤山築夢》丨來賓市「脫貧攻堅」主題原創歌曲大賽優秀歌曲展播(4) 2020-11-09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