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戶主石堂文2015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經鑑定為重度二級殘疾;其兒子石錦嶽天生智力缺陷並伴有全身肌肉萎縮,為重度一級殘疾;女兒石錦蓉剛上幼兒園;全家所有重擔都落在妻子龍光必身上,既要為家庭開支操勞,又要照顧二殘一小,十分辛苦。 第一次進入石堂文家,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不只是看到他家徒四壁,生活艱苦,也因為看到了他們為基本生活而掙扎,在努力地和命運抗爭。
晚上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為了讓石堂文家生活有基本保障,我向鎮村反映他家的困難,積極爭取到了檔次最高的低保,同時加上重殘補貼,每月各種補助達1000多元,保障了他家基本生活。 為了改善他家的居住條件,我動員駐村工作隊對他家進行一次「環境提升大整治」:拆除廢舊廁所、豬牛圈,硬化地面,新建灶臺,封裝牆板……他家條件逐漸好轉。 2019年,石堂文又被確診風溼性心臟病,急需手術。為了讓他能安心去做手術,我為他在社會扶貧網上籌集資金,同時又動員其親屬、愛心人士獻愛心,為他籌到15000多元的善款,解決一些住院開銷。
給石堂文家送衣服
石堂文的手術很成功,因為是貧困戶、低保戶、重殘家庭等多重身份,他的住院費用報銷很高,自身負擔小了很多。現在,他正處在術後恢復期,只要天氣好,他都會在寨子上鍛鍊走路,積極進行康復訓練。 「真的很感謝你,沒有你的幫助,沒有國家照顧,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龍光必流淚道謝,在石堂文住院期間,我幫她申請了就業援助崗位,在村裡當保潔員,每月補助有400元。 村裡另一戶貧困戶石振光,也是肢體二級殘疾,還是一戶多殘,勞動力少。當我得知他的房屋還是危房時,就幫其申報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並主動前來幫忙,幫助完成15米長的堡坎建設,讓其住房被重新鑑定為安全住房。 石振光的妻子吳瓊香以前在外務工時,一邊要打工掙錢,一邊要回家種田,常常兩邊跑,很是辛苦。為此,我幫其爭取到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補助800元,還能在附近打零工、做農活,照顧家庭。 「小吳,你來了,來看我們了!」石振光的母親快80歲了,蒼老的雙手總是拉著我不放,而且嘮叨個沒完:「你真是好人,幫了我們好多,上次送的被子我用上了。感謝你,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對此,我心裡很暖,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其實在幫助石堂文、石振光等殘疾家庭的同時,我自己也飽受病痛的折磨。 2013年9月我來到永從工作,先是在黨政辦、黨建辦、水利站等部門,後又被安排在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扶貧業務工作至今。 扶貧工作是鄉鎮工作的中心工作,絲毫不能半點馬虎。我白天進村入戶,了解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掌握其所思所盼,制定幫扶措施;晚上把紙質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檔案,並將貧困戶信息錄入系統,還要撰寫工作總結、信息文章……
吳宗海在幫石振光戶砌堡坎
從2014年起,我時常感覺到頭痛,周期性反覆發作,而且越演越烈。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醫生說這病是「天下第一痛」,平常吃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但無法根治。這猶如晴天霹靂,給我的扶貧工作雪上加了霜。 「不行就別堅持了,要不就向領導申請不搞扶貧了?」同事們為我的身體著想勸我。可是扶貧工作任務重,實在放不下。一邊是身體的病痛,一邊是工作的需要。從不跟組織訴苦、不向困難低頭的我用堅強的意志撐了一年又一年。 可病痛總是那麼頑固,它折磨我無法再吃飯、說話時,我只好屈服。2017年8月,我在貴州省人民醫院接受了三叉神經手術。好在手術很成功,我恢復的也很快。戰勝病痛後,我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病魔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戰勝病魔的決心。」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常拿它來鼓勵村裡面的貧困戶,增強他們戰勝困難、擺脫貧困的決心,讓他們重燃生活的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麗 整理
編輯餘光燕
編審 周燦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