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2019年,正值我縣脫貧攻堅摘帽年,到村上第一天就加班到凌晨兩點鐘,躺下時才想起自己的孩子還沒斷母乳,一天竟忘了餵她。
就這樣,一張簡陋的摺疊床,我和5個月的女兒,還有她的奶奶,一家三口「搬遷」落戶到民羅村委會。 我的同事會經查叫小朋友為「小扶貧」,我白天在村發動搬遷對象拆除舊房,晚上回鎮上加班整易地扶貧搬遷材料,時常到半夜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還在村級休息,而自己卻在鎮上休息了。 我時常以拉家常的方式深入開展遍訪,回訪活動,重點對農戶信息再核查、再核對、再精準,經查深入農戶家走訪,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和思想動態。嚴格對標「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抓住薄弱環節,緊緊盯牢死角、漏點,抓好短板補齊工作。 我既要做好幫扶工作,又有完成單位的本職工作,兩頭兼顧,壓力很大,但我終究克服各項困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扶貧工作中,我成功將3名「光棍漢」「扶上岸」還「送一程」,我堅持扶貧先扶志的思想,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與他們好好談心,與他們講政策,與他們擺道理。成功改變了他們以往的「等靠要」思想,主動外出務工。如今,他們通過外出浙江和廣東務工,年收入上萬元。 我也特別關心留守老人、精神障礙和事實孤兒。我有4戶幫扶戶,他們的事情讓我「日思夜想」。我不時上門幫助老人們洗洗腳、洗洗衣、曬曬被,幫助他們打理生活起居並打掃環境衛生。 記得有1戶,家庭人口3人,兒子和孫子外出廣東務工,留下年一個老體弱70多歲的老人獨自生活。2019年6月份的一天,這位老人摔傷了,我第一時間送老人家去醫院治療。
還有1戶,家庭共3人,兒子外出浙江麗水務工,家裡只剩下70多歲父母雙親在家生活,老人家患有長期慢性病,行動不變,屋子存在透風漏雨現象。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即申請實施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同時幫助老人家清除房前屋後的雜草,叮囑老人注意用火用電安全。後來他兒子患病,我為其申請臨時救助,為其度過難關。 還有1戶,2019年4月份他父親死亡,他年幼時母親就改嫁他鄉至今杳無音訊,留下16歲的他一人生活,只有一塊空地基,卻沒有房子,只得寄宿在大伯那裡。我主動為他申請易地扶貧搬遷,同時申報城市低保,如今他考上了大學,還有了新居。 如此種種,便是我一家三口的扶貧故事,我為在脫貧攻堅的決戰中貢獻力量而自豪。等我女兒長大,這個故事將是她的回憶。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王琳
編審 田旻佳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