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石鎮街群社區已經呆整整2年零4個月的時間,提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思緒萬千…… 我叫趙朝陽,是大方縣自然資源局派駐長石鎮街群社區幫扶幹部。在我的印象中,街群社區是我轉3次車才能到達的地方。在基層工作,「5+2」、「白+黑」工作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辛苦,但獲得了群眾認可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沒有你的幫助,日子真的無法想像。」這是我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那是2018年的秋天,天氣很晴朗,在全排全查遍訪到貧困群眾街群八組陳作文的時候,她的女兒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入戶路沒有硬化,只有1米多點寬,土裡勞作的鋤頭、籮筐、袋子等等雜物物品擺放在院子裡,屋子裡電線、晾衣服的繩子橫七豎八像蜘蛛網一樣網在家裡,鍋碗瓢盆撒在桌子上、地上……這是我初到他家時映入眼帘的景象,說實話,這樣的場景深深的觸動了我。
立刻通過聊天談心了解到,陳作文一家有5口人,戶主小時候生病頭腦受過刺激,留下後遺症,只能做簡單笨重的苦力;三個孩子,大的只有五歲,小的三歲不到,妻子患有風溼性腎病,每月需要幾千塊的醫藥費。據社區黨支部書記介紹,大年三十,沒米沒肉圍在爐火旁吃酸菜洋芋,確實很困難,是村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生產生活環境很差。以前,就連出去吃酒,別人都不願意跟他家人坐一桌,又髒又臭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難處。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措施,引導陳作文從改善衛生做起,收拾家裡的物品、打掃衛生,慢慢的他家有了改變;入戶路院子硬化,村裡找施工隊解決;冬春救助的米、棉被等等物品,全部向政府和上級部門申請後,允以傾斜。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改變,如今,陳作文一家變了一個樣。此外,村裡還依照扶貧政策,給予各類補貼幫扶。如今,陳作文家三個孩子,大的兩個已經讀學前班了。
駐村工作多年,為了大家選擇舍小家。記得有一次回家,年幼的女兒對我說:「爸爸,你明天送我去中心幼兒園吧」、「爸爸,你陪我一天吧」、「爸爸,你給書記請一天假吧」……可是孩子這點小要求,作為父親的我根本滿足不了她,因為要忙著去村裡開展扶貧工作。回想自己的女兒,剛剛踏上駐村工作的時候,女兒才剛滿3個月,如今孩子已經讀幼兒園了。如今,連她的班主任是誰我都不認識,但和幫扶的困難群眾相比,只是幸福之中不免有些許遺憾。 去到基層扶貧,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歷,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這是一次淬鍊,我盡了一名普通黨員幫扶幹部的責任和義務,改變和幫助了許多人。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