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丨大方縣長石...

2020-12-20 天眼新聞

 

在長石鎮街群社區已經呆整整2年零4個月的時間,提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思緒萬千……  我叫趙朝陽,是大方縣自然資源局派駐長石鎮街群社區幫扶幹部。在我的印象中,街群社區是我轉3次車才能到達的地方。在基層工作,「5+2」、「白+黑」工作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辛苦,但獲得了群眾認可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沒有你的幫助,日子真的無法想像。」這是我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那是2018年的秋天,天氣很晴朗,在全排全查遍訪到貧困群眾街群八組陳作文的時候,她的女兒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入戶路沒有硬化,只有1米多點寬,土裡勞作的鋤頭、籮筐、袋子等等雜物物品擺放在院子裡,屋子裡電線、晾衣服的繩子橫七豎八像蜘蛛網一樣網在家裡,鍋碗瓢盆撒在桌子上、地上……這是我初到他家時映入眼帘的景象,說實話,這樣的場景深深的觸動了我。

立刻通過聊天談心了解到,陳作文一家有5口人,戶主小時候生病頭腦受過刺激,留下後遺症,只能做簡單笨重的苦力;三個孩子,大的只有五歲,小的三歲不到,妻子患有風溼性腎病,每月需要幾千塊的醫藥費。據社區黨支部書記介紹,大年三十,沒米沒肉圍在爐火旁吃酸菜洋芋,確實很困難,是村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生產生活環境很差。以前,就連出去吃酒,別人都不願意跟他家人坐一桌,又髒又臭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難處。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措施,引導陳作文從改善衛生做起,收拾家裡的物品、打掃衛生,慢慢的他家有了改變;入戶路院子硬化,村裡找施工隊解決;冬春救助的米、棉被等等物品,全部向政府和上級部門申請後,允以傾斜。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改變,如今,陳作文一家變了一個樣。此外,村裡還依照扶貧政策,給予各類補貼幫扶。如今,陳作文家三個孩子,大的兩個已經讀學前班了。

駐村工作多年,為了大家選擇舍小家。記得有一次回家,年幼的女兒對我說:「爸爸,你明天送我去中心幼兒園吧」、「爸爸,你陪我一天吧」、「爸爸,你給書記請一天假吧」……可是孩子這點小要求,作為父親的我根本滿足不了她,因為要忙著去村裡開展扶貧工作。回想自己的女兒,剛剛踏上駐村工作的時候,女兒才剛滿3個月,如今孩子已經讀幼兒園了。如今,連她的班主任是誰我都不認識,但和幫扶的困難群眾相比,只是幸福之中不免有些許遺憾。  去到基層扶貧,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歷,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這是一次淬鍊,我盡了一名普通黨員幫扶幹部的責任和義務,改變和幫助了許多人。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茶園村發展路越走越闊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駐村...
    我叫王學方,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鏖戰正酣。經組織安排,我來到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回首四年駐村歲月,對我來說,是展示人生價值的一段難忘旅程,我甘之如飴。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群眾家生活變樣了丨大方縣理化鄉理化...
    我叫王傑,是大方縣理化鄉理化社區駐村幹部。認識何慶林是一次偶然,那是一個秋天的傍晚,我下班從村裡往家趕,路過理化到大方候車點,看見他和妻子從車上下來,出於禮貌,我習性的向他們打了下招呼。不經意間,看見他手裡提著的袋子上大方縣人民醫院幾個大字分外醒目,再看看他身邊瘦弱的妻子,我預感,一定有事。由於深秋習習的涼意,我們沒有過多的寒喧便各自回家,但我確定,明天一定要到他家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他家。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了,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順德街道...
    我叫龍曉,今年58歲,是大方縣人大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3月,我得知被單位選派到鄉鎮開展駐村工作,當單位領導找我徵求意見的時候,想到自己在農村有25年的工作經歷,算是經驗豐富,我就欣然答應了。剛開始,我被安排到果瓦鄉蓑衣村開展駐村工作,由於蓑衣村距離大方縣城較遠,年齡較大,加上每天飲食生活不規律,才到蓑衣村半年,身體就有點堅持不住了。將我的情況匯報給縣攻堅辦後,我被調整到了距離縣城近的順德街道辦事處石牆社區開展扶貧工作,到現在已三年有餘。
  • 「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2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的「扶貧叔叔」丨望謨縣昂武鎮渡邑村村民...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我一下子也緩不過氣來,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眼淚就奪眶而出。接著,媽媽也給我打了電話,說爸爸生病的事情,還安慰我說:「孩子,你不用擔心,好好地念書。」那時候弟弟還小,所以,家裡什麼事爸媽都只能和我說。後來,媽媽帶著爸爸回到家中治病,治療過程中花了不少費用,我們還得上學,家裡經濟條件十分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嬢嬢,這個路修通了你上街也方便,兒子們開車回來看你也方便。」「叔叔,你這個棚搭建的不牢固,如果不拆遇到颳風了就危險了。」......扶貧工作進展緩慢,但又不得不做。那段時間除了查看工程進度外,還得走村入戶的給村民們做思想工作。
  • 長石的春天
    我終於抽得機會到大方長石鎮採集幾張李子花開的照片了。       這個拍照願望來自於五年前的一個春天裡去果瓦蓑衣辦事的途中。在五星橋後的盤山公路上,從車窗回首長石沿河兩岸,只見雪白的李子花,把村村寨寨打扮得異常漂亮,大有蔓延群山的勢頭。未帶相機,只有讚嘆。當時我想,在以後的春天裡,找個機會再來一下長石,把這美景拍照下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妻子的辛苦,我看在眼裡,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總不能呆在家裡坐著等吃等喝,我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同年6月,我毅然堅持到雲南曲靖魔芋加工廠學習魔芋加工技術,想要憑藉一門可靠的技術來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叔叔房學凱丨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大黑村黨...
    早就想記錄一下我的叔叔房學凱,無奈我文筆有限,無力描繪出腦海裡的斑駁畫面。記下這些文字,算是對往者的微薄紀念,以及對來者的一點鼓勵期盼。山村風水美,屯堡鄉情濃。我是貧苦農村出身,兒時的懵懂憧憬就是去往大城市,所以高考的時候,我選擇了最繁華的大都市——上海。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想一探究竟。那年暑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我軟磨硬泡,老公答應了我。就這樣,我懷著孕挺著個大肚子和老公 一起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    「小吳,你來了,來看我們了!」石振光的母親快80歲了,蒼老的雙手總是拉著我不放,而且嘮叨個沒完:「你真是好人,幫了我們好多,上次送的被子我用上了。感謝你,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對此,我心裡很暖,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 「我的扶貧故事」要對得住「馬叔叔」這個雅稱|七星關區鴨池鎮營中...
    鄧時別好吃懶做且愛喝酒,母親年長且身體欠佳,長子入獄,次子沒多少文化,如何改變鄧時別一家的現狀是我最頭大的問題。扶貧不光是在財物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志和智」方面的扶持。改變他家庭面貌的第一要務,我自己出資為他家添置了兩張床,拆除了「磚頭床」,通過民政救助物資為他爭取到床上用品,粉刷了牆壁,硬化了院壩,改變了引入眼帘的第一印象;通過社會幫扶渠道籌集到衣服20餘件套,改變了個人形象。我經常與鄧時別談心,鼓勵他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現狀,說不定還能迎來第二春討個「婆娘」,他總是笑而不答,時不時的回我一句,叔叔說的我都明白,我正在努力。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我負責的雞場鎮小王寨村小寨組是一個傳統的布依族村民小組,這裡的村民大多說方言,身為一個異鄉人,我清晰地認識到我的工作將面臨怎樣的困難。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故事」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丨大方縣大山鄉河壩村第一書記甘文清
    我叫甘文清,受組織委託,來到畢節市大方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大山鄉河壩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扶貧過程中,貧困戶高華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都喜歡稱呼高華山為高老三。他最後見到的不是他的親人,而是我和村幹部這些「親人」。  說起高華山,我感慨頗多,2018年3月份我來到河壩村走訪,發現高華山屬於典型的鰥、寡、孤、獨、懶戶,那時他家的房屋破舊不堪,門窗殘破,院壩裡雜草叢生,只有一條不到20公分寬的泥濘小路通向其家。進家一看:屋裡家徒四壁,衣服亂堆亂放,鍋碗瓢盆擺放得亂七八糟,他整個人蓬頭垢面。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此時此刻,媽媽早已淚流滿面,說實在話,媽媽想你了,我的孩子,為不打擾你休息,媽媽只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和你說說心裡話。本來媽媽想早點和你視頻的,可因為媽媽手頭有太多緊急的扶貧工作要做,所以才....別責怪媽媽呀!我的好寶貝,雖然你才3歲半,但我知道你比同齡的孩子都要懂事。孩子,對於你,媽媽總是帶著滿滿的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一直在路上丨仁懷市大壩鎮扶貧站站長任彥
    作為扶貧辦的一員,這幾年來,我感受著扶貧政策給貧困群眾帶來的希望,也實現了貧困群眾一個個的期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脫貧攻堅給他們帶來的各種變化。  比如五岔村橋上組王明燦戶,我第一次入戶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們家的土牆住房,不禁感嘆,這樣一個貧困家庭,如何去供養2個大學生和1個高中生?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第一次通電話時,從話語中透露出的生活壓力和無力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故事」我陪老公去扶貧,「他對這裡一往情深」|興義市敬南鎮布雄...
    「那你去了,你手裡的工作怎麼辦?」  好長一段時間的沉默,我打破了夜晚的寂靜。  「老婆,你同意了啊。謝謝你,謝謝你!」老公幾乎是要跳了起來。  「不同意又怎麼辦?這是組織的決定,工作的需要,我支持你!只是辛苦了你,那裡邊遠,農村條件差,你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這時,輪到我老公流淚了,他為我的理解、支持和關心而感動。  那晚,老公又去找我那已經年逾七旬的公公和婆婆,他們談了很多。我的公公對田明說,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是黨培養了你,才有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