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群眾家生活變樣了丨大方縣理化鄉理化...

2020-12-27 天眼新聞

幫扶,不只是一種責任,更多的是心與心的交流。  我叫王傑,是大方縣理化鄉理化社區駐村幹部。認識何慶林是一次偶然,那是一個秋天的傍晚,我下班從村裡往家趕,路過理化到大方候車點,看見他和妻子從車上下來,出於禮貌,我習性的向他們打了下招呼。

不經意間,看見他手裡提著的袋子上大方縣人民醫院幾個大字分外醒目,再看看他身邊瘦弱的妻子,我預感,一定有事。由於深秋習習的涼意,我們沒有過多的寒喧便各自回家,但我確定,明天一定要到他家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他家。開門的是何慶林,由於天還早,他有些詫異,回過神來便招呼我到屋裡坐下。接下來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何慶林戶家有4口人,早年是洪家渡移民的搬遷戶,何慶林本人是退伍軍人,妻子楊珍芹身患腎衰竭多年,長子何歐大學畢業就在家照顧母親,長女何志會正在就讀高中,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何慶林在理化初級中學做保安的低微收入勉強支撐著。   由於長期服藥、透析、楊珍芹連續不斷的治療費用已經壓得這個家庭喘不過氣來。生活已經揭不開鍋,更為可悲的事,成績一直優秀的長女何志會因為母親的生病,思想一跌不振,成績一落千丈。高中還沒畢業,就嚷著要出門打工,掙錢給母親看病。而這些,一直悄悄的深藏在這個退伍軍人的心裡……臨別前,甚至還拉著我的手再三叮囑說,別給國家添麻煩,挺挺就過去了。

回村的路上,我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第一時間向聯繫村領導匯報,並迅速的組織召開村民會議,按照政策並完善相關手續,識別一家進入貧困系統。2018年8月,何慶林戶因病致貧被納入貧困系統,第一時間我也成功的申請成為何慶林戶幫扶責任人。在村委幫扶計劃討論會上。如何先把他的家庭穩定下來,讓楊珍芹能安心治病,何志會能夠繼續學業成了大家共同討論的焦點。會上,我主張就業扶貧,針對他家這種家庭,時間等不起,必須立杆見影,最終我的提議獲得通過。  接下來,我奔跑於民政、人社,教育、醫療與何慶林戶之間,在大家齊心協力下,最低生活保障、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也如期而至,成功解了何慶林家的燃眉之急,同年10月,我為其家庭申請了理化社區公益崗位一名。2019年初,何歐根據所學專業成功應聘貴州省博德網絡服務公司,家庭情況稍為穩定。但何志會的讀書夢卻成了我另一塊心頭的痛。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像何志會這樣的貧困學子,其學費和生活費用問題是可以通過申請扶貧教育資助金的方法來解決,但是,心病還需心藥醫,如何轉變何志會的思想壓力成了最關健的症藥。  接下來的數周,我一邊給何志會進行心裡心裡疏導,一邊和家長進行交流,一番用心良苦,終於,何志會答應專心讀書。春去秋來,又是八月,離何慶林戶進系統已整整一年,一年來,何慶林家從家徒四壁到不斷購置新家具,從垂頭喪氣到信心滿滿,每一次的進步都讓我倍受鼓舞。  一天,我在辦公室整理文檔,手機響起,按下接聽健,電話那端傳來何志會的聲音,「王叔,我被貴州財經大學錄取了」。一家人像經過彩拍似的,大聲的在電話那頭說;「謝謝你」,掛斷電話,我的眼眶有些溼潤,沉在我心裡幾百個日日夜夜的鉛塊一下子被移開。2019年春節臨近,何歐務工回家過年,特別叮囑他老爸何慶林叫我到他家吃頓便飯,我也欣然應邀,飯桌上,何歐暢談打工心得,並算計著今年的務工收入,妹妹何志會也不甘落後,仔細訴說著大學想要的生活,楊珍芹看起來也精神了很多,臉上掛著笑容,細細的品償著子女夾過來的菜,像吃蜂蜜一樣在嘴裡捨不得下吞咽。  曾經被困難壓跨的硬漢何慶林也沒能藏住內心喜悅,高高的舉起杯,正式宣布學校為他補繳了八年的社保。乾杯,為我們一家走出貧困,為在我們家困難時挺身而出、為我們出謀獻策的幫扶幹部幹!……快樂和祥和緊緊的包著幸福,我想,這家人又要起航了。  離開何慶林家,已是深夜12點,寒風吹打著臉頰,但我心裡卻熱騰騰的。脫貧攻堅的路上堅決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是的,消除貧困,我們義不容辭。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在我到菠蘿組走訪時,貧困戶趙明榮、謝紹福、謝紹俊反映,他們想通過發展養殖來脫貧致富,但他們沒有發展資金。得知此情況,我便積極與扶貧工作站對接,通過各種渠道為這三戶人家爭取到了13萬元的扶貧資金特惠貸,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而今,他們發展穩定,增收穩定,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丨大方縣長石...
    在長石鎮街群社區已經呆整整2年零4個月的時間,提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思緒萬千……  我叫趙朝陽,是大方縣自然資源局派駐長石鎮街群社區幫扶幹部。在我的印象中,街群社區是我轉3次車才能到達的地方。在基層工作,「5+2」、「白+黑」工作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辛苦,但獲得了群眾認可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沒有你的幫助,日子真的無法想像。」這是我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那是2018年的秋天,天氣很晴朗,在全排全查遍訪到貧困群眾街群八組陳作文的時候,她的女兒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了,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順德街道...
    我叫龍曉,今年58歲,是大方縣人大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剛開始,我被安排到果瓦鄉蓑衣村開展駐村工作,由於蓑衣村距離大方縣城較遠,年齡較大,加上每天飲食生活不規律,才到蓑衣村半年,身體就有點堅持不住了。將我的情況匯報給縣攻堅辦後,我被調整到了距離縣城近的順德街道辦事處石牆社區開展扶貧工作,到現在已三年有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就是我最開心的事丨興仁市委政法委幫扶...
    至此,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我想這真是特別的一天,對所有貴州扶貧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張沙沙(右一)在貧困群眾家我叫張沙沙,興仁市委政法委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8年1月17日,我正式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跟我的同事一起到波陽鎮大田角村開展貧困戶幫扶工作,由此開始了我長達3年的扶貧之旅。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鄉村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和熟悉感。在那時的我看來,大田角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沒什麼特別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丨務川自治縣蕉壩鎮...
    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通過入戶走訪、調查摸排、座談交流等方式,大力宣傳中央和省、市、縣精準扶貧政策以及民生保障政策。  我家共有4口人,母親60多歲,患病在家,妻子在浞水鎮衛生院工作,女兒在遵義讀書,但我一直堅持在邊遠的龍橋村,圍繞「一宣六幫三帶」十項幫扶職責,紮實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我表明來意及聯繫方式,告訴他們,有事情可以隨時聯繫我。  從靳富家回來的路上,我十分難受,非常同情這一家人的遭遇,想到一個家庭,一人病殘,兩個孩子一個六歲,另一個才四歲,毫無生活來源。所以我心裡一直在想,該怎樣盡最大的努力去幫扶他家呢?
  • 「我的扶貧故事」方春梅:傾情幫扶暖群眾心窩
    第一次到平河組走訪時,這裡的村貌令我心裡五味雜陳,貧窮、落後是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平河組原名大火鬧,土地貧瘠稀少,世代以種植玉米艱難度日,8戶36人中就有22人是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逾61%。過去進村只有一條小路從陡峭的懸崖中間穿過,崎嶇險峻,十分不便,交通成了這方群眾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茶園村發展路越走越闊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駐村...
    我叫王學方,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鏖戰正酣。經組織安排,我來到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回首四年駐村歲月,對我來說,是展示人生價值的一段難忘旅程,我甘之如飴。
  • ...故事」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丨大方縣大山鄉河壩村第一書記甘文清
    我叫甘文清,受組織委託,來到畢節市大方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大山鄉河壩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扶貧過程中,貧困戶高華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都喜歡稱呼高華山為高老三。他最後見到的不是他的親人,而是我和村幹部這些「親人」。  說起高華山,我感慨頗多,2018年3月份我來到河壩村走訪,發現高華山屬於典型的鰥、寡、孤、獨、懶戶,那時他家的房屋破舊不堪,門窗殘破,院壩裡雜草叢生,只有一條不到20公分寬的泥濘小路通向其家。進家一看:屋裡家徒四壁,衣服亂堆亂放,鍋碗瓢盆擺放得亂七八糟,他整個人蓬頭垢面。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點燃幫扶路上的熱情「火」|都勻市沙包...
    我是唐顯江,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茶園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自2015年接到沙包堡扶貧站通知的那天,我輕裝簡行正式踏上脫貧攻堅之路,承擔茶園村四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責任。幫扶伊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我的扶貧之路並非總是順利,其中充滿坎坷也充滿了幸福,苦在工作推進時遇到的許多次不理解、不信任,甜在幫助貧困戶實際解決困難後,他們幸福感謝的笑容。
  • 「我的扶貧故事」李文鵬:用心搭建扶貧橋 真情「駐」進群眾心
    我是中共臺江縣委宣傳部的一名普通幹部——李文鵬,是交片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是交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還是該村40戶群眾的網格員。因此,我和交片村結下了深厚地情緣。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交片村是我和戰友們開展幫扶工作的陣地,也是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二三事 囑託「抱怨」和笑臉丨沿河自治縣...
    父親的囑託  2018年4月2日,懷著一顆既興奮又忐忑的心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之旅。背子坨的塘、毛波頭的水、侯春武老支書、楊光華老村長……時間回到現在,父親略有遺憾的說:我們當年的扶貧工作有欠完善,你一定要不負組織上的重託,真真實實為群眾謀出路,完成我們當年未完成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扶解民憂 用心用情做幫扶丨松桃自治縣人社...
    我叫楊智勇,是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自治縣人社局一名職工。今年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5個年頭了。我的幫扶對象是妙隘鄉塘坳村塘坳和杉木組的5戶人家。整個村藏在大山中,海撥近1000米,是妙隘鄉座落海撥最高的一個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