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曉,今年58歲,是大方縣人大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我得知被單位選派到鄉鎮開展駐村工作,當單位領導找我徵求意見的時候,想到自己在農村有25年的工作經歷,算是經驗豐富,我就欣然答應了。
剛開始,我被安排到果瓦鄉蓑衣村開展駐村工作,由於蓑衣村距離大方縣城較遠,年齡較大,加上每天飲食生活不規律,才到蓑衣村半年,身體就有點堅持不住了。將我的情況匯報給縣攻堅辦後,我被調整到了距離縣城近的順德街道辦事處石牆社區開展扶貧工作,到現在已三年有餘。 我所駐的石牆社區,轄11個居民小組,共有1778戶,4079人,其中:貧困戶有169戶,52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2.8%。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人多地少,是典型的「幹居民」,家庭收入全靠外出務工和打零工維持。 在我包保的村民組裡面,群眾既無勞動力又無收入的群眾較多。孫詩國就是其中一戶。孫詩國一家三口人,本人屬於肢體一級殘疾,靠拐杖行走,行動極為不便,他的妻子不僅患有糖尿病,還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加上孩子還小,一家人就只能靠領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補助保過日子。
了解這一情況後,我多次上門做工作,想方設法幫他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勸他在自己家門口擺攤。在購買了爆米花機擺攤後,生意還不錯,附近的群眾經常來光顧他,全家也算是有了一份收入補貼家用。現在走到孫詩國家,雖然還沒有擺脫貧困,但生活情況比以前好多了。 記得此前走訪,我幫扶的群眾彭敬梅的兩個孩子分別考上了貴州大學和貴州中醫藥大學,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她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自己身體癱瘓,一家有無收入來源,雖然兩個孩子獲得了教育政策資助,學費有了著落,但今後的生活費讓她很是苦惱。為了讓貧寒學子有書讀、有出路,我向單位和順德街道辦事處匯報了彭敬梅一家的情況。在多方努力下,通過聯繫愛心企業給予資助,企業答應每月為彭敬梅的兩個女兒各資助500元生活費,解決了她一家的燃眉之急。如今,她的兩個女兒已順利進入大學就讀。
三年的駐村工作,看到了很多貧困群眾一步一步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日子,我很是自豪。 如今,石牆社區基礎設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三改」、「兩硬化」已全覆蓋,「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提前突破,群眾收入逐年增加,整個社區已全部脫貧出列。有道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看到大家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