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了,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順德街道...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龍曉,今年58歲,是大方縣人大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我得知被單位選派到鄉鎮開展駐村工作,當單位領導找我徵求意見的時候,想到自己在農村有25年的工作經歷,算是經驗豐富,我就欣然答應了。

剛開始,我被安排到果瓦鄉蓑衣村開展駐村工作,由於蓑衣村距離大方縣城較遠,年齡較大,加上每天飲食生活不規律,才到蓑衣村半年,身體就有點堅持不住了。將我的情況匯報給縣攻堅辦後,我被調整到了距離縣城近的順德街道辦事處石牆社區開展扶貧工作,到現在已三年有餘。  我所駐的石牆社區,轄11個居民小組,共有1778戶,4079人,其中:貧困戶有169戶,52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2.8%。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人多地少,是典型的「幹居民」,家庭收入全靠外出務工和打零工維持。   在我包保的村民組裡面,群眾既無勞動力又無收入的群眾較多。孫詩國就是其中一戶。孫詩國一家三口人,本人屬於肢體一級殘疾,靠拐杖行走,行動極為不便,他的妻子不僅患有糖尿病,還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加上孩子還小,一家人就只能靠領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補助保過日子。

了解這一情況後,我多次上門做工作,想方設法幫他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勸他在自己家門口擺攤。在購買了爆米花機擺攤後,生意還不錯,附近的群眾經常來光顧他,全家也算是有了一份收入補貼家用。現在走到孫詩國家,雖然還沒有擺脫貧困,但生活情況比以前好多了。   記得此前走訪,我幫扶的群眾彭敬梅的兩個孩子分別考上了貴州大學和貴州中醫藥大學,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她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自己身體癱瘓,一家有無收入來源,雖然兩個孩子獲得了教育政策資助,學費有了著落,但今後的生活費讓她很是苦惱。為了讓貧寒學子有書讀、有出路,我向單位和順德街道辦事處匯報了彭敬梅一家的情況。在多方努力下,通過聯繫愛心企業給予資助,企業答應每月為彭敬梅的兩個女兒各資助500元生活費,解決了她一家的燃眉之急。如今,她的兩個女兒已順利進入大學就讀。

三年的駐村工作,看到了很多貧困群眾一步一步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日子,我很是自豪。  如今,石牆社區基礎設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三改」、「兩硬化」已全覆蓋,「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提前突破,群眾收入逐年增加,整個社區已全部脫貧出列。有道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看到大家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我叫胡勝陽,今年54歲,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支部書記。擺布村375戶1505人,脫貧戶53戶214人。我堅持把黨建抓在手上,切實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堅持把脫貧政策落到實處,精準實施教育、醫療、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扶貧措施,壓實結對幫扶責任,確保脫貧攻堅不落一人。堅持增收作為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群眾家生活變樣了丨大方縣理化鄉理化...
    我叫王傑,是大方縣理化鄉理化社區駐村幹部。認識何慶林是一次偶然,那是一個秋天的傍晚,我下班從村裡往家趕,路過理化到大方候車點,看見他和妻子從車上下來,出於禮貌,我習性的向他們打了下招呼。不經意間,看見他手裡提著的袋子上大方縣人民醫院幾個大字分外醒目,再看看他身邊瘦弱的妻子,我預感,一定有事。由於深秋習習的涼意,我們沒有過多的寒喧便各自回家,但我確定,明天一定要到他家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他家。
  • 「我的扶貧故事」茶園村發展路越走越闊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駐村...
    我叫王學方,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鏖戰正酣。經組織安排,我來到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回首四年駐村歲月,對我來說,是展示人生價值的一段難忘旅程,我甘之如飴。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我叫覃令,是黔南州荔波縣茂蘭鎮派駐洞流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隊員。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在我到菠蘿組走訪時,貧困戶趙明榮、謝紹福、謝紹俊反映,他們想通過發展養殖來脫貧致富,但他們沒有發展資金。得知此情況,我便積極與扶貧工作站對接,通過各種渠道為這三戶人家爭取到了13萬元的扶貧資金特惠貸,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而今,他們發展穩定,增收穩定,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在交麻村了我呆了7個月的時間,在2018年9月底,由於縣委、縣政府對脫貧攻堅工作再部署安排,我和同事杜立亞同志被安排到了擺所鎮住房保障專班,主要負責指導、督促、協調擺所鎮實施的農村危房改造和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工作,並對12個村(社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進行安全鑑定。
  • 【我的扶貧故事】 栽好管好花椒所有付出都值得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作為鄉鎮的技術輔導員,協助鄉裡把花椒發展好了,在紅絲留下一點值得大家回憶的東西,才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對得起組織的信任。看著桃子園規範栽植的千餘畝花椒,我覺得所有付出都值。桃子園的包組幹部都說,「車指導,還說你是機關的幹部,做群眾工作比我這個農村幹部還好,大家都服你。」工作都在鄉裡,家庭方面基本照顧不了。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那天老羅還破天荒地同我算起了他家的收入,眉飛色舞地講他家是如何從剛識別為貧困戶時的人均收入不到兩千元增加到今年的近萬元,從始至終都在說黨的政策如何好,工作隊的幹部是他家的貼心人……2018年7月剛來到上龍村,同老羅分析他家的情況老羅家有三口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脫貧攻堅酣戰之際,上級要求各單位三分之一人員下沉駐村參與此項工作。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做到了深入一線,實地了解各村在脫貧攻堅中存在困難、問題,有針對地制定方案措施,先後起草了脫貧攻堅指導性文件21個,得到了鎮委鎮政府的認可,有效推進了全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扶貧工作站,不僅是執行部門,還是參謀部門。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從手機裡傳來一陣焦急的呼叫聲,我連忙說道:「不要急,我馬上就過去。」說完匆忙掛了電話,駕著車奔去。我叫楊濤,萬萬千千扶貧幹部中的一員。2018年9月,我受玉秀街道黨工委指派,來到紅新社區開始了脫貧幫扶工作。訪民情、問民事是脫貧的關鍵。生態補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產業幫扶、住房安全、教育扶持等,每一件都是小事,每一件也是大事。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日記丨穿破11雙鞋的「洋芋書記」,把紫土豆變成群眾脫貧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這是一場「八方支援」的脫貧攻堅戰,四川省選派了5700多名幹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常駐涼山,實現了所有貧困村全覆蓋,他們常年與當地基層組織和幹部群眾奮戰在脫貧攻堅最前線,決戰貧困、決勝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  在我看來,村裡最窮的不是資源,而是人心。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貧窮,從最早之前的拼命掙扎漸漸地走向安於現狀。為了鼓舞群眾擺脫貧困的鬥志,我與中壩村民一起約定「你不脫貧,我不離開。」  「物質扶貧救一時,思想扶貧救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