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

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

王才勳。馬應 攝

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就全靠妻子硬撐下來。2015年,兩個兒子考上大學,為了供孩子上學,妻子去了貴陽的一家餐館打工,微薄的工資不能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妻子的辛苦,我看在眼裡,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總不能呆在家裡坐著等吃等喝,我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同年6月,我毅然堅持到雲南曲靖魔芋加工廠學習魔芋加工技術,想要憑藉一門可靠的技術來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通過近6個月的學習,掌握了魔芋加工技術後,2015年12月,我申請創辦大方縣興隆魔芋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帶領上壩村7戶貧困戶發展魔芋種植。每天起早貪黑,把全家的希望都放在魔芋種植上,有時腿腳腫痛甚至麻木,我也咬緊牙關繼續堅持,終於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那一年就收入幾萬塊錢。

王才勳查看魔芋質量。馬應 攝

因為掌握了種植技術後,我就想擴大種植規模,但缺少資金,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後,在興隆鄉扶貧辦的幫助下,我獲得了5萬元產業貼息貸款,資金周轉短缺難題迎刃而解。到目前為止,我已發展種植魔芋50畝,7戶群眾獲得利益分紅15萬元。  今年,將預計銷售商品魔芋分紅20萬元左右,一家人吃喝不愁。  種植創業,掌握種植技術是關鍵。發展種植產業,突破技術至關節點。回憶起剛創業的時候,日子是多麼的艱難,生活是多麼的艱辛,多虧有黨的好政策,我們夫婦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挺過來。

王才勳種植的魔芋。馬應 攝

創業不易,對於我們殘疾人來說,更是比常人會歷經更多坎坷和考驗。但有了黨的精準脫貧政策扶持,殘疾人創業致富趕上了最好的時代!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鼓足幹勁,定能同正常人一樣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現在,全家脫了貧,村裡還聘用我擔任扶貧宣傳員,將各項扶貧政策宣傳到各家各戶,通過自身的經歷引導村裡的群眾樹立脫貧信心和決心,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特別是殘疾人貧困家庭加入到魔芋種植行列,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編輯 楊鴻新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馬成粉:脫貧路上的苗族媳婦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馬成粉:脫貧路上的苗族媳婦 2020-12-09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一支特殊的部隊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一支特殊的部隊 2020-12-08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你的背包,成為脫貧路上的另一半
    看,他們翻開自己的背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靠山吃山】在原始森林深處林間小路繞向白雲深處湄潭縣魚泉街道辦事處土塘村生態護林員陳力之的足跡布滿一草一木一把鐮刀一個捲尺配上隨身的草帽伴著晨露而行 頂著燦星而歸護林巡山之餘他常常思考「要真正脫貧,還得『靠山吃山』。」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2018年初,我有幸成為這上千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大隊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的路上我一直都在丨冊亨縣弼佑鎮秧兵村...
    2015年7月,我騎著我心愛的小摩託,兜兜轉轉,從蜿蜒而下、塵土飛揚的泥巴路進入了秧兵村。秧兵村是弼佑鎮三個非貧困村之一,典型的布依族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而我此行的工作任務就是走訪21戶貧困戶、13戶非貧困戶,了解和核實他們的基本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我叫沈折貴,2015年4月任南開鄉花場村村文書,2018年9月任玉蘭村支部書記。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2019年7月,周訓文戶搬遷新房,通過養牛,種地,加上低保養老金等,於2020年10月實現脫貧。這些年,我一邊照顧玉蘭村這個「大家」,一邊呵護自己的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的「拼命三郎」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
    我叫龍小波,現任平壩區天龍鎮合旺村駐村第一書記。參加工作5年來,我始終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和問題,我想用自己勤懇敬業的人生書寫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描繪出一幅新時代共產黨員「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畫卷。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脫貧路上的喜德人
    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精心策劃、重點打造的系列片《脫貧路上的喜德人》選取了四位奮戰在當地脫貧攻堅一線的代表。 他們有的是「文化扶貧」的當地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有的是駐村第一書記,有的是「扶貧先扶智」的村幼教點輔導員,有的是探索「城鎮扶貧」的企業工會主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脫貧攻堅】脫貧路上的喜德人·王麗
    【脫貧攻堅】脫貧路上的喜德人·王麗 2020-09-30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李紅:脫貧摘帽後,不返貧才是真脫貧
    2020年8月10日,鳳岡縣土溪鎮大屋村第一書記李紅,手拿一份國家脫貧攻堅大普查工作隊剛出爐的「驗收情況表」欣喜地說到。李紅在上海市奉賢區總工會舉辦的「向脫貧攻堅一線建設者致敬」報告會上作專題報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鬥的起點。2019年,大屋村脫貧摘帽、清零後,為了穩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李紅和大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 甘州區脫貧攻堅·民族團結情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
    甘州融媒訊 近日,由中共甘州區委統戰部、張掖市揚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榮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張掖市甘州區「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共築民族團結情」主題微電影《幸福路上》正式上映!微電影《幸福路上》是以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黨建工作、蒙古族長調、蒙古族婚禮、直播帶貨、平山湖旅遊景區宣傳為核心元素。微電影取材於甘州區唯一一個少數民族牧業鄉——平山湖蒙古族鄉。
  • 「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二): 脫貧路上的笑臉
    對於我和欄目組同事舒增付、楊玉婷來說,記憶最深的莫過於「三雙鞋」的故事了,故事的主人是雷山縣達地水族鄉背略村80後返鄉創業水族青年王應鋒。小時候,王應鋒家裡很窮,衣褲和鞋子都是親戚和左鄰右舍送的舊衣舊鞋。直到12歲那年,他才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雙新鞋。穿上人生中的第一雙新鞋,點燃了王應鋒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我的扶貧故事」瑤山之行,我不後悔!丨荔波縣瑤山鄉菇類村脫貧...
    我叫謝學英,也是一名地道的菇類村人。 瑤山是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回到家鄉開展扶貧攻堅,這是我的榮幸,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該比任何一個脫貧攻堅隊員更有主人翁精神,於是我收拾行囊,啟程回家。2018年9月1日,我正式到菇類村報到。
  • 「我的扶貧故事」茶園村發展路越走越闊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駐村...
    我叫王學方,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鏖戰正酣。經組織安排,我來到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回首四年駐村歲月,對我來說,是展示人生價值的一段難忘旅程,我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