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8 澎湃新聞

「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2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於2018年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第一書記是上面派下來『鍍金』的,村幹部和老百姓每天都在盯著你,就看你來幹啥,會幹啥,能幹啥?如果幹不出點成果,大家則會叫你『睡村幹部』。」

2018年3月,我初到大山村時,就聽到群眾這樣議論。自那時起,這句話就像一根針一樣扎在我的神經上,不斷鞭策我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白天走村串寨,晚上登記信息、梳理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不懂到熟悉,從「張書記」到「自家人」,大山村33個村民組的情況已經熟記於心。我知道,厚厚的記錄本裡不僅有村情民情,更有群眾們迫切的呼聲。

交通不便,一直是大山村的一塊心病。曾經,這裡通往外面的道路僅有1條坑坑窪窪的泥巴路。後來,隨著通村路、通組路硬化工程的實施,通往外面的公路漸漸多了。但有的路因地勢等因素,偶有泥石流、塌方等情況發生。在走訪的過程中我了解到,關門組的通組路有一段塌方,給村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我和村「兩委」經過多次實地查看,再三考慮,決定將這段易發生滑坡、塌方的路段改道。改道的路段雖然不長,但也需要幾萬元資金。為了協調改道所需的資金,我一邊向大方縣公安局請求支援,一邊組織村民開展改道的前期協調工作。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那段路終於成功改道。

這條短短改道路,是打通我和村民零距離交流的「通道」,讓我在大山村感受到了家的感覺。

我知道,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要有一股幹勁,還需用真心換真情,才能「融化」那些看似「堅硬」的問題。

在「補短板」的工作中,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村頭王大叔家的院壩和豬圈,他始終不同意修路。村委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滯不前。

走訪後我才知道,由於通組路不屬於市政工程項目,沒有徵地和拆遷補償。如果按原設計進行,必然會給王大叔家造成不小的損失。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工作,必須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我決定再次去王大叔家碰碰運氣。

一次、兩次、三次,我也記不清楚去了王大叔家幾次。最終,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他把我當成了「親人」。我很欣慰,他同意支持修路。他也很欣慰,因為我們為他家爭取到了一定的補償,並協調砂石、水泥等幫助其重新修建圈舍和院壩。

當圈舍和院壩修建好的那一刻,他看著我這個「臨時工」笑了,我也笑了……

這些,僅僅是我駐村三年來的一個縮影。三年間,我與大山村421戶貧困戶、2245戶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作為這場戰役的參與者,我不會忘記村民們的一句話——「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閱讀推薦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吳雄 整理

原標題:《「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4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外來人」到「村裡人」|江口縣桃映鎮龍虎村的...
    2018年初冬,我被組織選派這裡,從一名機關幹部變成了一名駐村幹部,從此,我與龍虎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姚翰宇(左二)正在走訪群眾,與群眾拉家常還記得,未來之前,就聽身邊朋友和同事說,「這裡基礎條件較差,群眾工作難做。」  到村後,我發現這裡民風淳樸,環境優美,是一個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只是村民們長期居住於此,對外來陌生人比較警惕,對外面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我知道這話發自他內心的,也是代表著大多數群眾的心聲。  2019年劍河縣吹響了攻克脫貧攻堅的總號角,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夭那村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基礎設施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夭那村寨內道路破損不堪,有的都已成為了「水泥」路,但是經過這一年的努力村裡硬化寨內道路9000餘平方,新建了停車場3處,把之前的「水泥」路變為了真正的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張國權:「一把手」牽著「一把手」
    【我的扶貧故事】張國權:「一把手」牽著「一把手」 2020-12-31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彭楊:我與「一江三果」共成長||岑...
    在走訪的路上,我遇見兩個穿著洗得發白還有很多補丁衣服的小學生,背著很舊的書包,用一個塑料口袋裝著一點米飯和辣椒,他們說這就是他們一天的食物。看到這,我心裡湧動著莫名的心酸。經過深入調研後,我認為要充分發揮農科人的技術優勢,要走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脫貧致富新路。可種什麼合適呢? 2016年9月,我開始大力推動和發展當年種植、當年掛果、當年見效的百香果產業,真正把百香果產業作為增收富民的「短、平、快」主推產業扶貧項目。 2017年12月,我掛任魯容鄉科技副鄉長兼魯容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張圖和「六孃」說起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張圖和「六孃」說起 2020-12-26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村民班傑
    我是班傑,村裡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香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七組村民,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我轉變身份參與扶貧工作已整整四年了。2013年,我家發生了重大變故,傾盡全力挽救的妻子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給我留下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無盡傷痛,還有八十歲高齡的老母親和兩個年幼待撫的孩子。妻子離世前,為了給她治病,家中已是債臺高築,所住房屋是父輩留下的,早已破舊不堪。那時的生活使我感到心力交瘁,但我心裡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倒下。
  •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全景展現扶貧攻堅典型故事
    《石頭開花》不同於以往一個人物講到底的拍攝手法,採取單元劇的形式,將20集分為10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會講述一個動人又接地氣的扶貧故事。第一單元《青山不負人》將鏡頭對準陝西安康市平利縣,開場就是一幅淳樸的農村生活畫卷。富大龍飾演的吳非飛是安家坪第一書記,也是縣扶貧辦主任周志永(郭濤飾)口中:「最讓人擔心的人」。
  • 【扶貧故事】盧坤:你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梁小吳口中的小盧就是我——敦操村脫貧攻堅隊隊員盧坤。   我叫盧坤,是長順縣敦操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我放棄了大城市條件優越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長順,來到背篼幹部發源地敦操鄉,加入扶貧大軍行列。一直以來,我把有形的背篼放心裡,把無形的責任放肩上。
  • 婚後媳婦偷人被婆婆撞見,淪為村裡人笑話|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當我在後臺收到這個讀者給我的留言後,我不禁有些感慨,所以決定寫下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又要吐槽小編又在瞎編,但作為一個情商不高學歷不高的雙低直男,我還真的沒有這個奇葩的腦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注」從「外鄉人」變成「村裡人」 準格爾旗這個「女書記」你...
    今年6月份,賀娟被委派到迎澤街道巴漢圖村任第一書記,挑起了巴漢圖村脫貧致富的擔子,賀娟從「外鄉人」變成「村裡人」的故事便由此展開。第一書記不是一頂「烏紗帽」而是「責任帽」。從被選派之日起,賀娟心中就籤下這份「責任狀」。駐村第一天,賀娟走村串戶,拜訪致富能手,與退休老黨員商討對策,很快就掌握了全村的村情民意,建立了幫扶資料手冊。賀娟愛琢磨,哪些政策可以依靠?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變村裡人 沉下心來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
    我叫張林海,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我來自貴州印江,我來到劍河已有六年多的時間,2019年受到上級派遣,來到南北通社區北魯村負責網格工作。  村民講到「小張,如果你們沒來,這就是一堆廢物,你們一整理,讓村民和孩子了享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
  • 專訪李少紅:扶貧故事喚起我創作的激情
    親身感受扶貧工作的不易《石頭開花》包含10個單元故事,通過呈現基層扶貧幹部背後的故事傳遞社會正能量。在李少紅看來,精準扶貧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大工程,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可以挖掘:「表現扶貧幹部和扶貧工作很有必要。人們不能只流於政策解讀,更要知道有大量幹部的付出才有現在的扶貧成果。他們打動了我,我有拍他們的激情和欲望。」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範國輝:「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5年了,這裡早就是我的第二個家了。」車子行駛在前往村莊的路上,範國輝這樣說道。5年來,他拉項目、找資金,把這條通往新發村的路跑了無數遍。從不惑之年步入五十知天命的人生階段,他在扶貧之路上完成了人生轉折,也帶領新發村完成了脫胎換骨的歷史轉折。「前面就是我們村了!」順著範國輝手指的方向看去,「美麗鄉村示範村」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平整的水泥路延伸開去,路兩邊綠樹成行,彩磚鋪地。「你想像不到我剛來時這裡是什麼樣兒!」
  • 在農村裡,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裡人來弔孝的?
    那麼問題來了,當農村有老人去世時,又是如何通知村裡人前去弔孝的呢?死是我們每個人都最終逃不掉的事情。人生是喜事,人死卻是悲情。喜事需要主家登門送喜帖相邀,而農村逢白事是不會有人親自登門挨家挨戶去通知的。別的地方不知道,反正在我們村子,過去沒有禁止燃放鞭炮的時候,只需要放一掛鞭就夠了。
  • 我的扶貧故事|陳平:用心扶貧 以情動人
    了解到李平的具體情況後,我就天天去找他談心,每次去都給他的兩個孩子帶點好吃好玩的,時間一長,李平自然而然地對我有了好感。看到時機已成熟,我就來了個激將法對他說,你看你一個氣飽力壯的年輕人,孩子要吃點小吃買個玩具你都滿足不了,你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沒有?李平看著孩子們可憐巴巴的樣子,不由得哽咽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錢樽:扶貧,是我最難忘的人生經歷
    今年4月,我第一次到我所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江君華家中。江君華已經64歲了,和80多歲的母親一同居住。對於我的到來,江君華顯得有些牴觸,我問起他家中的情況時,他低頭不語。走進他家裡,看見堆放的雜物、積灰的家具,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扶貧的意義,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更要幫他們樹立信心。
  • 故事:父親重病無力回天,我著手準備後事,卻被村裡人罵不孝
    做醫生20多年,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我很清楚。那些臨床醫生之所以不敢告訴你實情,就是怕家屬接受不了,和醫院找麻煩。」「我也是看在多年老同學情分上,告訴你實情。你可不要給我找麻煩啊!」「我知道我知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於安安問老同學:「那你說,我爹的病如果去省城大醫院,會不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