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於2018年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第一書記是上面派下來『鍍金』的,村幹部和老百姓每天都在盯著你,就看你來幹啥,會幹啥,能幹啥?如果幹不出點成果,大家則會叫你『睡村幹部』。」
2018年3月,我初到大山村時,就聽到群眾這樣議論。自那時起,這句話就像一根針一樣扎在我的神經上,不斷鞭策我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白天走村串寨,晚上登記信息、梳理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不懂到熟悉,從「張書記」到「自家人」,大山村33個村民組的情況已經熟記於心。我知道,厚厚的記錄本裡不僅有村情民情,更有群眾們迫切的呼聲。
交通不便,一直是大山村的一塊心病。曾經,這裡通往外面的道路僅有1條坑坑窪窪的泥巴路。後來,隨著通村路、通組路硬化工程的實施,通往外面的公路漸漸多了。但有的路因地勢等因素,偶有泥石流、塌方等情況發生。在走訪的過程中我了解到,關門組的通組路有一段塌方,給村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我和村「兩委」經過多次實地查看,再三考慮,決定將這段易發生滑坡、塌方的路段改道。改道的路段雖然不長,但也需要幾萬元資金。為了協調改道所需的資金,我一邊向大方縣公安局請求支援,一邊組織村民開展改道的前期協調工作。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那段路終於成功改道。
這條短短改道路,是打通我和村民零距離交流的「通道」,讓我在大山村感受到了家的感覺。
我知道,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要有一股幹勁,還需用真心換真情,才能「融化」那些看似「堅硬」的問題。
在「補短板」的工作中,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村頭王大叔家的院壩和豬圈,他始終不同意修路。村委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滯不前。
走訪後我才知道,由於通組路不屬於市政工程項目,沒有徵地和拆遷補償。如果按原設計進行,必然會給王大叔家造成不小的損失。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工作,必須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我決定再次去王大叔家碰碰運氣。
一次、兩次、三次,我也記不清楚去了王大叔家幾次。最終,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他把我當成了「親人」。我很欣慰,他同意支持修路。他也很欣慰,因為我們為他家爭取到了一定的補償,並協調砂石、水泥等幫助其重新修建圈舍和院壩。
當圈舍和院壩修建好的那一刻,他看著我這個「臨時工」笑了,我也笑了……
這些,僅僅是我駐村三年來的一個縮影。三年間,我與大山村421戶貧困戶、2245戶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作為這場戰役的參與者,我不會忘記村民們的一句話——「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閱讀推薦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吳雄 整理
原標題:《「你就是村裡人,自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