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變村裡人 沉下心來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張林海,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我來自貴州印江,我來到劍河已有六年多的時間,2019年受到上級派遣,來到南北通社區北魯村負責網格工作。

張林海(左一)走訪村民

一年多的駐村工作裡,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2019年3月,我第一次來到村活動室時,眼前的一幕讓我吃驚,多年前,北魯村獲捐一批圖書和書架等物資,但一直堆放在村活動室的角落裡,已變成了老鼠的窩。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村活動室是我們辦公場地,要安頓下來必須先從活動室下手了,說幹就幹,通過隊員們的齊心協力,一個贊新的農村書屋已然呈現在眼前,村內的孩子也常來借閱!  村民講到「小張,如果你們沒來,這就是一堆廢物,你們一整理,讓村民和孩子了享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

整理材料中的張林海

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幫扶戶吳昌金戶,發現其夫妻兩人均已62歲,但因兒子兒媳都常年外出務工了,兩老人又不識字,一直未辦理養老金領取手續。  當知道這一情況後,我第一時間聯繫鎮民政辦,諮詢養老金領取辦理程序,然後帶著他夫妻二人到照相館照相、派出所辦理身份證、信用社辦理存摺……過了一段時間,兩位老人總算領到了每月的養老金。

張林海入戶向村民採集家庭信息

來到71歲的黃老闆家中,得知因家庭變故,兒子病故,兒媳改嫁,家中的種糧直補已7年沒有領取到了,我馬上跟鎮財政所、信用社聯繫協調幫其辦理,當我把老人們的養老金、種糧直補存摺交到他們手裡的時候,他們用感激的雙手握住我說「謝謝你小張」。  人到北魯村,村內廢棄棚舍隨處可見,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影響視覺美感。通過動員並組織村民拆除了廢棄棚舍18餘處;為村民申報農村衛生廁所指標,動員農戶新建農村衛生廁所15餘座。  修建連戶路時,因為資金有限,農戶修建道路時標準過高,導致吳運賢、吳伍等戶修建聯戶路時還確實水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自討腰包託人從鎮上把所缺的水泥拉到村裡分發給他們,吳運賢的愛人說「張幹部,這路你出錢幫我們修建,一定要常來我家坐坐……」

張林海幫助村民採收稻穀

農忙時,幫助村民搶收稻穀;村民建設時幫助村民搬運建築材料……  如今,來到北魯村快兩年了,走在村裡,村民們都說我做事靠譜,他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我想來到北魯村,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而已,以後的日子裡我將繼續愛著北魯這片土地,繼續為村民們辦好一些小事……  【人物小傳】  張林海,男,33歲,黨員,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人,2011年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為劍河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為劍河縣旅遊發展委員會工作員,2019年3月至今為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工作員(2019年3月至今為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
    「梅,我看這次選派下鄉的名單上有你的名字,你要去南哨?」「是的爸,我也看到了您的名字,是去南加嗎?」這是2019年7月我與父親的通話。7月23日,背起行囊,我和父親同時踏上了下鄉扶貧的路,他前往劍河縣南加鎮合心村,我來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奔走一線 堅守初心丨劍河縣南加鎮副鎮長楊武江
    我叫楊武江,是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脫貧攻堅隊隊長,也是劍河縣南加鎮副鎮長。2019年5月,我來到展牙,開始了奔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的生活。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成為了我們的家常便飯,而群眾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地悄然改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  我入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兩委」班子進行分析研判,新選拔1名熟悉農村工作、甘於奉獻的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並對「兩委」班子成員工作分工進行了調整。有效扭轉了南北通社區是3個村合併而來,「兩委」之間長期存在並村不並心的混亂局面。  班子隊伍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網格員戰鬥力了。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2019年劍河縣吹響了攻克脫貧攻堅的總號角,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夭那村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基礎設施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夭那村寨內道路破損不堪,有的都已成為了「水泥」路,但是經過這一年的努力村裡硬化寨內道路9000餘平方,新建了停車場3處,把之前的「水泥」路變為了真正的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願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丨從江縣停洞鎮架...
    「我能當選為村長,是我的榮幸,我不為別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的為相親們辦實事、辦好事,為架裡村的發展出一份力。只要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架裡村一天比一天更美,那我這村幹就沒白當。」我當初這麼想的,這一年來,我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麼做的。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之火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吳麗莉,是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翁備小村)網格員。剛來到翁備村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問三不知。脫貧任務繁重而緊急,我心急如焚,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5天,我有足夠的信心記住這些。翁備村開展村民大會因為語言不通,我讓村上的唐主任帶上我,每到一戶唐主任就會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村新來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我親切地告訴他們,我來了解一下家裡情況,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到村委會脫貧攻堅隊來,我們隨時都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幫小王找到工作我感到很欣慰丨劍河縣柳川鎮中心...
    我叫雷芹香,是劍河縣柳川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員,我與愛人一起利用周末、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到幫扶村開展走訪貧困戶、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完善村民基本信息、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  在我們攻堅隊的研究和討論下,我們在會議室通過播放「村居民自建房」視頻來警醒大家注意用火用電安全,同時還召集村民展開消防演練。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留守老人送溫暖丨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駐村...
    我叫吳定文,今年28歲,是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駐村幹部。2019年3月,我的小寶貝剛剛誕生,正是這個月,我背上行囊駐紮在太擁鎮柳開村開展扶貧工作,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網格員。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小吳,今天我開田,下午來我家吃魚啊!」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的學費以後我來負責丨劍河城關第二小學教師...
    我叫蒲聰慧,是劍河縣城關第二小學的一名教師。常言道:無愛不教育。愛在教育這個神聖的殿堂裡,是一盞溫暖且永恆的明燈,它溫暖著一顆顆稚嫩的心,照亮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給困境中的孩子帶去希望。我用自己的愛心給無數困境中的孩子點燃了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