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

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作為攻堅隊長,再難做的工作也要攻得下來,這是我跟戰區指揮部立下的「軍令狀」。消除貧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該村如期出列是我的首要任務。  五組萬石榮戶,一家五人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爛木危房裡,沒床爛褥稻草墊睡,萬石榮及妻子已過六十,三個小孩在讀書,其本人十分孤僻。   幫扶單位給他們家修好一幢兩層樓約120多平方米的磚房,無論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多少次上門作工作,萬石榮戶始終不肯搬遷入住。

廖朝元(左二)夜訪農戶開壩壩會

我得知此情況後,多次入戶做其思想工作,並鼓勵子女安心讀書,我親自購買兩張新床鋪和被褥鋪好在萬石榮戶的新房裡,並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人士對此戶進行幫扶。  還為該戶修建了入戶路、豬圈、牛圈、廁所,安裝了廚房、灶臺、自來水、室內外電燈、支助子女就讀學費,萬石榮戶一家人終於同意搬進了新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2019年9月女兒萬小妹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貴州大學,成了川洞村一名重點大學學生。  一組萬翁福戶,長子和長女都在就讀學,次子只有一歲多,上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嶽母,夫妻倆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條件十分困難。  為能讓兩位大學生能安心就讀,我除了按照上級國家教育扶貧保障資助之外,還經常聯繫一些愛心人士為其捐款助學,安排萬翁福為村級護林員,資助該戶各種物資修整房屋室內外環境,指導種、養植業,介紹臨時務工,確保該戶每年收入能達5萬元以上,全家生活、學習得以穩定。  到了川洞至今已近兩年時間,我先後20多次利用自己的車輛,親自駕車輸送推介貧困戶40多人次,去往縣內周邊用工企業就業,用心用情幫助老百姓辦實事,贏得群眾的好評。有一次村民萬世海對我說:「廖大哥,我真想在你那幫扶幹部名字前面加上三個字——好幹部」。   今年年底,川洞村所有貧困戶已全部脫貧退出,群眾生活已向小康邁進,不僅人民富了,村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過多方協調努力,加大川洞基礎設施建設,徹底進行環境整治,全面鋪開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勞務輸出,現在的川洞已今非昔比,煥然一新。

廖朝元幫助農戶整治透風漏雨房屋

【人物小傳】

廖朝元,男,苗族,1966年6月出生,黨校本科學業,1986年8月畢業於凱裡民族師範學校,先後於凱裡市、劍河縣城關、觀麼鄉、劍河縣宣傳部任職,2012年4月至今任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劍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委會文化產業局局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自那以後,得到各級各部門及幫扶幹部的幫助,我家的生活逐年得到改善。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爭先脫貧我自豪|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萬玉榮
    我叫萬玉榮,今年6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我家因我以及妻子文化程度低,沒有技術便沒有好的工作,只能靠我自己常年外出做一些零工,且孩子多,家裡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難。幫扶幹部楊秀森來到萬玉榮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有點不太接受「貧困戶」這個帽子,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甚至覺得有些恥辱。  我覺得,自己年齡雖然大了,但並不懶,為什麼就成了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編寫一份民情,用足十分真心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吳,有空來家坐坐,我釣到條大魚了。」邰正光總是在每次釣到魚後第一時間開心地給我打電話。  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展架村幫扶幹部,也是仰阿莎街道扶貧工作站站長。  在工作中,我始終堅信了解再多的政策,還不如多入戶走訪一次,多關心貧困戶一些,扶貧工作就會做得更紮實更有效更放心。
  • 「我的扶貧故事」幫小王找到工作我感到很欣慰丨劍河縣柳川鎮中心...
    我叫雷芹香,是劍河縣柳川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員,我與愛人一起利用周末、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到幫扶村開展走訪貧困戶、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完善村民基本信息、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扶貧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我這浴「火」重生的生活|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
    我叫萬德喬,是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2016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5月享受到國家的易地移民搬遷政策,成為一名易搬戶,現居住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幸福社區。2019年3月,新民村來了二十多名幹部,聽說他們是縣裡派來幫助我們村脫貧的,但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到來和我有什麼關係。  沒過幾天,我家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同志,她自我介紹說是我家的幫扶幹部,名叫袁再桃,今後我家的幫扶工作就由她負責。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在第一次到張小羅豬場走訪時,我發現張小羅的養豬場舍內相對溼度偏高,衛生防疫工作很欠缺,離標準化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楊秋梅入戶走訪為了指導好張小羅管理好豬場。  第二天一大早就入戶,幫助張德平家打掃衛生,為他的母親和殘疾哥哥換上乾淨的衣服,鋪上溫暖的棉被,安上燈泡,整理好內務,瞬間整個家變得整齊有序。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
    「梅,我看這次選派下鄉的名單上有你的名字,你要去南哨?」「是的爸,我也看到了您的名字,是去南加嗎?」這是2019年7月我與父親的通話。7月23日,背起行囊,我和父親同時踏上了下鄉扶貧的路,他前往劍河縣南加鎮合心村,我來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我們不斷鼓勵村民,恰逢劍河縣建設關口萬木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基地,作為劍河縣「一縣一業」項目,同時也是柳川鎮的扶貧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便積極鼓勵村民參與到食用菌(木耳)搬運、培育、採摘和打包中去。  而我自己也投身其中,體會到了「開發式」扶貧變為「參與式」扶貧的意義,依靠著鼓勵在家就業的貧困戶參與其中,提高自主脫貧能力,促進人口增收,實現穩定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浴火重生後的村莊更加美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
    我叫楊震,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駐村幹部。2014年9月我考入久仰鄉人民政府工作,一個星期後被派駐到久吉一村。久吉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部,是久仰鎮貧困村之一。該村分為一村和二村,混雜而居,總人口658戶30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1戶110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這些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就決定了這裡脫貧幹部才是啃硬骨頭的關鍵。  我入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兩委」班子進行分析研判,新選拔1名熟悉農村工作、甘於奉獻的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並對「兩委」班子成員工作分工進行了調整。有效扭轉了南北通社區是3個村合併而來,「兩委」之間長期存在並村不並心的混亂局面。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   在駐村過程使我印象最為深刻,是我進入戶走訪第一天。來到了楊秀松家,這是一個特殊家庭。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