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

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作為南反村攻堅隊副隊長的我,不僅要完成自己網格內的工作還要按照隊長的要求負責抓好反召村脫貧攻堅工作。按照戰區指揮部的各項工作指令,按時間節點,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

龔南榕入戶了解情況

來到村裡後,我認真走訪每一戶貧困戶,了解農戶所需,並挑選相對負責人的貧困戶家庭成員擔任護林員工作、保潔員等各項公益性崗位工作,增加其家庭收入來源。  同時宣傳劍河縣就業扶貧政策和外地務工就業職務,動員全村外出務工112人。  隨後,我與村幹積極探討本村產業發展方向,做好本村何海、龍家來、楊思和三戶貧困戶「先建後補」工作,時時關注歐陽廣平戶林下小香雞代養產業。組織村民積極參與水稻參保工作。   

反召村突發洪澇災害時搶救牲畜物資

針對「透風漏雨」問題。南反村全村共完成彭昭付等16戶「透風漏雨」房屋維修改造。組織護林員及青壯年組成村級消防應急分隊,每月開展一次消防演練,確保每一位隊員都會使用消防抽水泵。  還定期陪同村安檢員檢查村內消防設施和各家各戶用電線路及用火安全。積極組織村幹、攻堅隊員到各家各戶中收取醫療保險金和養老金,確保全村不漏一人。我們還保證了全村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   在深入農戶,認真做好「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各項工作之餘,我們還加強各戶「廁所革命」工作宣傳,全村共87戶,動員45戶進行衛生廁所改造工作。

村中幹部們開展消防演練

2019年底,受乾旱影響,親自到3公裡外尋找水源,解決全村人畜飲水問題得到有效保障,同時也得到水利部門的大力支持,水質也通過省級檢測。   2020年春季,受到雨季影響,反召村發生幾十年來難遇的洪水,組織攻堅隊員、村幹以及在村的青壯年沿河而上進行巡查,共同與居住在河邊的農戶搶救物資,讓群眾的受災的利益降至最低。

南反村幹部們拆除廢舊廁所

能夠成為這場攻堅戰中的一員,我驕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幫小王找到工作我感到很欣慰丨劍河縣柳川鎮中心...
    我叫雷芹香,是劍河縣柳川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員,我與愛人一起利用周末、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到幫扶村開展走訪貧困戶、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完善村民基本信息、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留守老人送溫暖丨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駐村...
    我叫吳定文,今年28歲,是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駐村幹部。2019年3月,我的小寶貝剛剛誕生,正是這個月,我背上行囊駐紮在太擁鎮柳開村開展扶貧工作,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網格員。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小吳,今天我開田,下午來我家吃魚啊!」
  • 「我的扶貧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
    「梅,我看這次選派下鄉的名單上有你的名字,你要去南哨?」「是的爸,我也看到了您的名字,是去南加嗎?」這是2019年7月我與父親的通話。7月23日,背起行囊,我和父親同時踏上了下鄉扶貧的路,他前往劍河縣南加鎮合心村,我來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  我入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兩委」班子進行分析研判,新選拔1名熟悉農村工作、甘於奉獻的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並對「兩委」班子成員工作分工進行了調整。有效扭轉了南北通社區是3個村合併而來,「兩委」之間長期存在並村不並心的混亂局面。  班子隊伍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網格員戰鬥力了。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通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意識到入戶調查走訪是密切幹群關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走訪來的更直接更有效。邰光芝入戶村民家中嘮家常2019年7月20曰,天氣炎熱,我來到楊再先家,看到夫妻二人拿著一張紙愁眉苦臉的坐在家門口,我開玩笑的問到,怎麼了?是吵架了。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後來經常入戶走訪,把她家享受扶貧政策(低保、教育資助、危房改造、產業項目等)一一羅列,並與其他貧困戶比對,通過不斷宣傳講解扶貧政策,她不僅有了新的認識,還協助我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我在走訪中得知,原他是有電話的,只是兒女一年到頭沒有一個電話給他,也不知道兒女的電話號碼,一氣之下把手機送了別人,從此沒有電話聯繫過。  我聽後心裡一時酸溜溜的,而後我為他送去一臺小屏幕的電視機,並為他架好電視信號線和說好收看電視節目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教育扶貧勸學記丨劍河縣第三中學教師潘文仙
    我叫潘文仙,是劍河縣第三中學的一名教師。我的教育扶貧故事要從一份電子文檔「表揚」信開始講述。2019年仲夏,教師的暑期如約而至,「教師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使命,讓我們在做好脫貧工作的同時,還需攻破棘手的控輟保學問題。控輟保學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要想真正的脫貧,必須接受教育、擁有文化知識、獲得一份好工作才能夠根治貧困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吳常顯,是劍河縣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2018年,有幸受黔東南州教育局委派,肩負局領導的信任,我來到東隴村投入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東隴村距劍河縣新縣城革東鎮11公裡,曾經因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全村247戶1130人,建檔立卡戶96戶387人,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出生自天柱縣一個偏遠的山村,切身體驗過貧窮落後的痛苦,因此初到東隴時,肉眼可見的貧弱現狀讓我揪心不已。我倍感困難艱巨,責任重大。同時,也下定決心,此番出戰脫貧攻堅,當像建設自己家鄉那樣,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浴火重生後的村莊更加美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
    我叫楊震,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駐村幹部。2014年9月我考入久仰鄉人民政府工作,一個星期後被派駐到久吉一村。久吉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部,是久仰鎮貧困村之一。該村分為一村和二村,混雜而居,總人口658戶30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1戶110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在第一次到張小羅豬場走訪時,我發現張小羅的養豬場舍內相對溼度偏高,衛生防疫工作很欠缺,離標準化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楊秋梅入戶走訪為了指導好張小羅管理好豬場。  我為他高興,同時也為他忙前忙後,向合醫、民政等部門諮詢辦理醫療報銷、大病救助的手續問題,幫助其收集資料,想方設法地爭取幫扶政策支持。  並多次邀請鎮衛生院醫生給張小羅上門體檢,給予健康指導。張小羅手術成功開啟了他新的人生,也是我開展幫扶工作最開心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編寫一份民情,用足十分真心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吳,有空來家坐坐,我釣到條大魚了。」邰正光總是在每次釣到魚後第一時間開心地給我打電話。  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展架村幫扶幹部,也是仰阿莎街道扶貧工作站站長。  在工作中,我始終堅信了解再多的政策,還不如多入戶走訪一次,多關心貧困戶一些,扶貧工作就會做得更紮實更有效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