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2021-01-18 天眼新聞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身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駐村以後,我便圍繞著「一宣六幫」方針,充分做好政策的宣講人,幫助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和諧穩定,幫助提升治理水平,推動精準扶貧,幫助為民辦事服務。

龍國標走訪慰問貧困戶

為了做好以上方針,我幾乎走遍了巫溜村的每個角落,每戶農戶家中、菜地、豬牛圈、糧倉,深入農田、林地等,經過走訪與群眾談心,我被他們骨子裡流露出的脫貧致富的渴望所感動,之後開始因戶施策制定脫貧路徑。

根據巫溜村山林土地多,風景怡人,有著發展林下養蜂的潛力,於是在上級組織實施下,我們鼓勵巫溜村的64戶貧困戶探索林下養蜂。

為了貫徹好產業發展八要素,做好技術指導,我積極與技術人員聯繫,親自深入養殖地學習養蜂技術。

龍國標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習養蜂技術

「小龍,這個蜂巢要怎麼取出來?」

「小龍,你看我家這個蜂箱怎麼蜜蜂變少了?」

「小龍,這個季度可以幫我找一下蜂蜜的銷路沒?」

……

在掌握了養蜂技術後,我也開始能夠給村裡的村民「指點一二」了。

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戶就業,確保農戶收入穩定,我們還先後組織巫溜村村民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技術培訓,比如:農業基礎知識培訓,稻田害蟲的防治方法,中式烹調師廚師技術培訓等。

2020年,因受陰雨天氣影響,巫溜村農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在上級指揮部的統籌下,第一時間到巫溜村田間幫助農戶搶收秋糧,有效減少了農戶的損失。

龍國標(左)入戶收集村民信息

如今的巫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改善,隨處可見的路燈,自覺打掃公共區域的群眾,都是脫貧攻堅之後群眾生產生活改變的縮影。

很榮幸能夠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我作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分子,堅決一如既往的繼續做好鞏固脫貧成效,努力把巫溜村建設得更好。

【人物小傳】

龍國標,1995年3月出生,畢業於貴州民族大學應用化學專業,2017年11月在劍河縣久仰鎮人民政府參加工作,2017年12月任久仰鎮紀委辦工作員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浴火重生後的村莊更加美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
    我叫楊震,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駐村幹部。2014年9月我考入久仰鄉人民政府工作,一個星期後被派駐到久吉一村。久吉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部,是久仰鎮貧困村之一。該村分為一村和二村,混雜而居,總人口658戶30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1戶1100人。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有「嘎來」叔叔幫扶我家,我就放心了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餘仙雨,今年19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村民,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還有兩個弟弟。2019年8月久仰鎮政法委書記、副鎮長方其福成為了負責幫扶我家的幫扶幹部,他第一次到我家走訪時,已是中午時分,簡單地詢問和了解後,我邀請他在我家吃飯,他急說:「沒時間了,還要去其他幫扶戶呢,下次再來,機會還多。」   時隔七、八天後,方其福叔叔又來到我家,我便親切地叫他「嘎來」叔叔,在我們苗語裡是「幹部」的意思。
  • 「我的扶貧故事」巫交有個「海鷗」幹部丨劍河縣久仰鎮巫交村駐村...
    我叫海鷗,是劍河縣久仰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9月,被派駐到巫交村擔任駐村幹部一職。初到村裡報到那年,村裡沒有通公路,車只能送到臨近的擺偉村。當車到擺偉村停下來,司機讓我下車時,我問了一句:「到了嗎」?
  • ...扶貧故事」青春黔行 不負使命丨劍河縣久仰鎮西部計劃志願者楊萍
    我叫楊萍,2020年7月從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畢業後,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了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工作。談起成為志願者的初衷,我的心裡滿是感恩。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受國家資助得以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
  • ...故事」把握機會推動產業扶貧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駐村幹部張敏
    我叫張敏,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駐村幹部。基佑村位於久仰鎮西北面,系久仰鎮三類貧困村寨,全村轄兩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居230戶1016人,2014年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225人。 入村後,我便與脫貧攻堅隊員走村入戶開展調查,了解村情民意,深入每家每戶了解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存在的困難和發展意願等情況,為研判和制定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提供精準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
  • 「我的脫貧故事」告別過去 迎接美好未來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叫姜進楠,男,今年17歲,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畢下小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姜進楠的叔叔和妹妹那時的我剛要上初一,可是我卻困惑和迷茫了,因為以我的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持我再繼續念書了。叔叔說:「孩子啊,怪我沒有能力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幫小王找到工作我感到很欣慰丨劍河縣柳川鎮中心...
    我叫雷芹香,是劍河縣柳川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員,我與愛人一起利用周末、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到幫扶村開展走訪貧困戶、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完善村民基本信息、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
    「梅,我看這次選派下鄉的名單上有你的名字,你要去南哨?」「是的爸,我也看到了您的名字,是去南加嗎?」這是2019年7月我與父親的通話。7月23日,背起行囊,我和父親同時踏上了下鄉扶貧的路,他前往劍河縣南加鎮合心村,我來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
  • 「我的脫貧故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劍河縣久仰...
    我叫邰璐,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的村民,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在政府的幫助下,村裡嶄新的混凝土樓房拔地而起,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以前沒有的衛生廁所也在村裡普及,村容乾淨整潔,路通了,現在很多村民也擁有了私家車,出一趟遠門變得輕而易舉。路燈亮了,村莊變漂亮了,脫貧攻堅,熄滅了村裡的貧困之火,為村民們點燃了小康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