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劍河縣久仰...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邰璐,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的村民,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

原本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媽媽的疼愛,但天有不測風雲,在我9歲那年,一場意外讓我失去了父親,接著母親又遠嫁他鄉,家中只有年邁的爺爺和在讀小學的妹妹,從那年起我家就成了特困供養貧困戶。

但也正是有了國家的扶持,讓我感覺生活還有一線希望。但讓我更想不到的是,2014年臘月一場大火燒掉了全村240多戶人家,我家的房子也在那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

受災不久時邰璐家用鐵板建起來的房子

可以遮風擋雨的家沒了,父母也走了,那時真的對生活絕望到了極點。

隨後,當地的政府向我們伸出了援手,民政部門送來了棉衣、棉被、糧食和日用生活用品等救災物資,鄉村幹部們組成的救災突擊隊幫助我們搭建帳篷、整理地基和清理殘瓦等。

不久以後,我家也住進了溫暖的帳篷,一日三餐吃了上政府供應的免費飯菜,還有駐村幹部的噓寒問暖。

幾年後,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我們家鄉的面貌煥然一新。在政府的幫助下,村裡嶄新的混凝土樓房拔地而起,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以前沒有的衛生廁所也在村裡普及,村容乾淨整潔,路通了,現在很多村民也擁有了私家車,出一趟遠門變得輕而易舉。路燈亮了,村莊變漂亮了,脫貧攻堅,熄滅了村裡的貧困之火,為村民們點燃了小康之火。

邰璐家進行透風漏雨改造後的房子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轉眼六年過去了,家鄉一步一步的實現了「脫貧奇蹟」。

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也給我的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我家雖然沒有建起高聳的磚房,但是新修起來的房子寬敞明亮,擋住了冬天的寒風。政府部門不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溫飽上,也一全包攬。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七月份左右爺爺因為視力問題需要住院進行手術,一場手術加上兩三天的住院觀察下來,我們以為要花上好幾千,結果過後從爺爺那裡得知醫藥費全由政府承擔。教育扶貧也讓我和妹妹能夠繼續安心讀書,也讓我圓了大學夢。

邰璐得到黔東南州稅務局的資助

這一路上,有太多的人對我們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有如一直幫扶我們村、我們家、在爺爺生病住院沒人在身邊時立馬去看望的久吉村第一書記龍叔叔,還有曾資助我的黔東南州稅務局的蘭書記,為我們家起房蓋房的很多叔叔們……

他們的幫扶,我三言兩語也道不出他們的好,也是他們熄滅了我們的貧困之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我們村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幫扶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我們家也跟著久吉村也在2019年全部脫貧。

展望未來,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我將努力完成我大學全部學業,學有所成,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回報關愛幫助過我的人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告別過去 迎接美好未來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叫姜進楠,男,今年17歲,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畢下小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姜進楠的叔叔和妹妹那時的我剛要上初一,可是我卻困惑和迷茫了,因為以我的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持我再繼續念書了。叔叔說:「孩子啊,怪我沒有能力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有「嘎來」叔叔幫扶我家,我就放心了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餘仙雨,今年19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村民,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還有兩個弟弟。2019年8月久仰鎮政法委書記、副鎮長方其福成為了負責幫扶我家的幫扶幹部,他第一次到我家走訪時,已是中午時分,簡單地詢問和了解後,我邀請他在我家吃飯,他急說:「沒時間了,還要去其他幫扶戶呢,下次再來,機會還多。」   時隔七、八天後,方其福叔叔又來到我家,我便親切地叫他「嘎來」叔叔,在我們苗語裡是「幹部」的意思。
  • 「我的脫貧故事」我這浴「火」重生的生活|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
    我叫萬德喬,是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2016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5月享受到國家的易地移民搬遷政策,成為一名易搬戶,現居住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幸福社區。2019年3月,新民村來了二十多名幹部,聽說他們是縣裡派來幫助我們村脫貧的,但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到來和我有什麼關係。  沒過幾天,我家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同志,她自我介紹說是我家的幫扶幹部,名叫袁再桃,今後我家的幫扶工作就由她負責。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富了小家 美了大家丨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村民龍世學
    我叫龍世學,今年十九歲,是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白路小村)村民,家裡四個人,父親龍昌輝、母親謝小妹和哥哥龍世友。攻堅隊在宣傳惠民政策幫扶幹部們還給我們送來技術和養殖補貼,給家裡人安排了公益崗位,推薦哥哥去參加縣裡組織的就業培訓,漸漸地,讓我們一家在脫貧的路上更加有幹勁。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第一次入戶走訪時,看到家裡衛生環境非常差,兩人的房間沒有燈,被子又舊又薄,殘疾的哥哥都是赤腳走到冰冷的地上,我心裡一陣發酸。楊秋梅看望村裡的留守老人我回到城裡,立即購置了棉被、燈泡、四件套、鞋子、衣架、棉衣等物品。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自加入柳利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這個大家庭來,我才真正的體會到深入群眾、走進群眾。攻堅隊隊員以及志願者們參與食用菌菌棒種植柳利村位於柳川鎮集鎮附近,人口居住環境較為密集,因此消防安全生產密切的聯繫每一個家庭,為了保證村民們的家庭財產安全,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在村裡進行消防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首先,我針對脫貧攻堅任務組織籤訂工作「七承諾」,要求網格員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責任網格工作中、地毯式地入戶宣傳扶貧政策、精準統計農戶基礎信息、按時完成網格工作任務、不優親厚友、不與他人爭利、辦文明事。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之火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吳麗莉,是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翁備小村)網格員。剛來到翁備村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問三不知。脫貧任務繁重而緊急,我心急如焚,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5天,我有足夠的信心記住這些。翁備村開展村民大會因為語言不通,我讓村上的唐主任帶上我,每到一戶唐主任就會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村新來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我親切地告訴他們,我來了解一下家裡情況,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到村委會脫貧攻堅隊來,我們隨時都在。
  • 「我的扶貧故事」為約定,在黑夜中前行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希望小學...
    我叫肖仕貴,是劍河縣岑松鎮溫泉希望小學的一名教師。一天下午,手機鈴聲突然想起。「肖老師,五點集中鎮督導辦開會!」我立刻清醒過來,脫貧攻堅正在緊張進行時,我快速驅車到達會場。五點過一刻,全鎮中小學「脫貧攻堅,控輟保學」調度部署會正式開始。
  • 「我的扶貧故事」潑灑熱血 收穫感動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楊光俊
    「楊老師,我大學漏助的貧困助學資金昨天已經到帳了,太謝謝您了。」接到村民龍運毅打來的電話的那一刻,我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深入南加鎮城西社區辦公室了解社區基本情況為了全面了解並掌握社區每家每戶尤其是建檔立卡戶的家庭情況,我常常利用周末的時間入戶調查。每周星期五放學時,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連家也顧不上回,就直接與學校老師拼車趕往南加鎮城西社區,就為了第二天能早一點入戶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 「我的扶貧故事」奔走一線 堅守初心丨劍河縣南加鎮副鎮長楊武江
    我叫楊武江,是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脫貧攻堅隊隊長,也是劍河縣南加鎮副鎮長。2019年5月,我來到展牙,開始了奔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的生活。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成為了我們的家常便飯,而群眾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地悄然改變。
  • 「我的脫貧故事」拉一把 幫一把 勤勞致富奔小康|劍河縣岑松鎮南...
    我叫劉意,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村民。我丈夫楊保耶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就跟其二叔居住,後來我跟我丈夫結識,婚後我們沒有房子住,就住在二叔家的偏房裡,之後我們倆人一起外出打工,在打工地有了我的大女兒、大兒子。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