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世學,今年十九歲,是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白路小村)村民,家裡四個人,父親龍昌輝、母親謝小妹和哥哥龍世友。
父親、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在外面打工常常失業,於是他們放棄了在外面就業的機會,回家又幹起了他們的老本行「犁田種地」,可是農作物和土地缺乏管理,家中幾乎沒有什麼經濟來源。 2014年初,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在政府和幫扶幹部的關心下,我家成為了農村低保戶,生活有了改善。 幫扶幹部們積極為我家出主意,想辦法,在他們的積極鼓勵下,我父親開始嘗試發展產業,在稻田裡養魚,還有入股食用菌等。
攻堅隊在宣傳惠民政策
幫扶幹部們還給我們送來技術和養殖補貼,給家裡人安排了公益崗位,推薦哥哥去參加縣裡組織的就業培訓,漸漸地,讓我們一家在脫貧的路上更加有幹勁。 幫扶幹部每周都會上門走訪,在重要節假日,他們還會送來大米,食用油,雞蛋等一些生活用品,還會問我家的每一個人衣、食、住、行是否得到保障?每一次來都深入到我家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體會到他們工作的認真和感受到扶貧的決心。
攻堅隊在節假日前給農戶發放慰問品
在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幫扶幹部第一時間向我要信息資料給我申請助學金。如果不是他們及時的幫助,我想我可能會擔心高昂的學費還不能好好學習。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現在的我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好,畢業後要用我的青春和熱血回饋社會,報答家鄉。 雖然我離開了家鄉來到貴陽讀書,但是我們村的第一書記龍昭炳經常打電話來核實一些學校教育補助的數據,每一次電話的末尾,龍書記都要再三叮囑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駐村第一書記龍昭炳與貧困戶吃連心飯(右四是龍世學)
這幾年,不僅僅我家生活變好了,我們村的環境也變得更加優美了,正因為有他們這樣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才有了大家的幸福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