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富了小家 美了大家丨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村民龍世學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龍世學,今年十九歲,是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白路小村)村民,家裡四個人,父親龍昌輝、母親謝小妹和哥哥龍世友。

父親、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在外面打工常常失業,於是他們放棄了在外面就業的機會,回家又幹起了他們的老本行「犁田種地」,可是農作物和土地缺乏管理,家中幾乎沒有什麼經濟來源。  2014年初,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在政府和幫扶幹部的關心下,我家成為了農村低保戶,生活有了改善。  幫扶幹部們積極為我家出主意,想辦法,在他們的積極鼓勵下,我父親開始嘗試發展產業,在稻田裡養魚,還有入股食用菌等。

攻堅隊在宣傳惠民政策

幫扶幹部們還給我們送來技術和養殖補貼,給家裡人安排了公益崗位,推薦哥哥去參加縣裡組織的就業培訓,漸漸地,讓我們一家在脫貧的路上更加有幹勁。  幫扶幹部每周都會上門走訪,在重要節假日,他們還會送來大米,食用油,雞蛋等一些生活用品,還會問我家的每一個人衣、食、住、行是否得到保障?每一次來都深入到我家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體會到他們工作的認真和感受到扶貧的決心。

攻堅隊在節假日前給農戶發放慰問品

在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幫扶幹部第一時間向我要信息資料給我申請助學金。如果不是他們及時的幫助,我想我可能會擔心高昂的學費還不能好好學習。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現在的我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好,畢業後要用我的青春和熱血回饋社會,報答家鄉。  雖然我離開了家鄉來到貴陽讀書,但是我們村的第一書記龍昭炳經常打電話來核實一些學校教育補助的數據,每一次電話的末尾,龍書記都要再三叮囑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駐村第一書記龍昭炳與貧困戶吃連心飯(右四是龍世學)

這幾年,不僅僅我家生活變好了,我們村的環境也變得更加優美了,正因為有他們這樣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才有了大家的幸福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2019年9月,我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勝海時,發現該戶門前髒亂差,在與其溝通該問題時得知他本人也想過整理門口衛生,打上水泥地坪,只不過家裡困難。得知情況後,我與該戶結對幫扶幹部邰沁主任(中共劍河縣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繫並匯報。在邰沁主任的個人資助下,請來工人幫忙打地坪。
  • 「我的脫貧故事」我這浴「火」重生的生活|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
    我叫萬德喬,是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2016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5月享受到國家的易地移民搬遷政策,成為一名易搬戶,現居住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幸福社區。多年來,我最期盼的事就是能有一棟屬於自己的安全住房,雖然我有兩個兒子,但大兒子身體差、在家養病,小兒子還在上大學,家裡的經濟來源就靠種植一些農作物,以及我在村內打零工維持,缺房缺錢一直是我的一塊心病。萬德喬(左一)2019年獲得受贈電視機一臺人窮氣短,我的脾氣也變得異常火爆。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我們脫貧了,但一直享受政府的幫扶政策。當地黨委、政府為了鞏固就業,組織我們參加學習製衣技術,使我們掌握了製衣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最讓我感動的是我三個孩子學習都很爭氣,大女兒考上了大學,大兒子考上了高中,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不錯。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脫貧故事」我活在新時代的幸福裡丨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劉老妹
    我叫劉老妹,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今年88歲。從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在很小時候,就對貧窮體會非常深刻。幫扶幹部看望劉老妹2014年,精準扶貧的東風吹到了我家,在村民代表大會評議下,我家被評為了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作為攻堅隊長,再難做的工作也要攻得下來,這是我跟戰區指揮部立下的「軍令狀」。消除貧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該村如期出列是我的首要任務。  五組萬石榮戶,一家五人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爛木危房裡,沒床爛褥稻草墊睡,萬石榮及妻子已過六十,三個小孩在讀書,其本人十分孤僻。
  • 「我的扶貧故事」立志當好村民的「管家」丨劍河縣岑松鎮報谷村...
    我叫周章炎,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駐岑松鎮報谷(馬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剛到馬山報谷村,我就立志要當好村民的「管家」,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報谷村總人口229戶9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63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個溫暖的家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羅小玲
    我叫羅小玲,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貧困戶戶主羅勝斌的女兒,現就讀於西安培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近幾年,國家對我們貧困地區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讓我們生長在大山裡的人們迎來了機會。我家也只是中國成千上萬從貧困奔向小康家庭的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潑灑熱血 收穫感動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楊光俊
    「楊老師,我大學漏助的貧困助學資金昨天已經到帳了,太謝謝您了。」接到村民龍運毅打來的電話的那一刻,我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深入南加鎮城西社區辦公室了解社區基本情況為了全面了解並掌握社區每家每戶尤其是建檔立卡戶的家庭情況,我常常利用周末的時間入戶調查。每周星期五放學時,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連家也顧不上回,就直接與學校老師拼車趕往南加鎮城西社區,就為了第二天能早一點入戶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之火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吳麗莉,是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翁備小村)網格員。剛來到翁備村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問三不知。脫貧任務繁重而緊急,我心急如焚,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5天,我有足夠的信心記住這些。翁備村開展村民大會因為語言不通,我讓村上的唐主任帶上我,每到一戶唐主任就會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村新來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我親切地告訴他們,我來了解一下家裡情況,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到村委會脫貧攻堅隊來,我們隨時都在。
  • 「我的脫貧故事」爭先脫貧我自豪|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萬玉榮
    我叫萬玉榮,今年6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我家因我以及妻子文化程度低,沒有技術便沒有好的工作,只能靠我自己常年外出做一些零工,且孩子多,家裡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難。幫扶幹部楊秀森來到萬玉榮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有點不太接受「貧困戶」這個帽子,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甚至覺得有些恥辱。  我覺得,自己年齡雖然大了,但並不懶,為什麼就成了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你就是我們家的守護者|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村民...
    我叫江蘇丹,今年37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發生的妻子。2007年,我在浙江打工時認識了張發生,我不管張發生家庭情況如何,不顧一切從湖南遠嫁到了劍河的這個家,當時的張發生前妻過世多年,自己獨自養育一個6歲的兒子,和一個67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劍河縣久仰...
    我叫邰璐,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的村民,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在政府的幫助下,村裡嶄新的混凝土樓房拔地而起,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以前沒有的衛生廁所也在村裡普及,村容乾淨整潔,路通了,現在很多村民也擁有了私家車,出一趟遠門變得輕而易舉。路燈亮了,村莊變漂亮了,脫貧攻堅,熄滅了村裡的貧困之火,為村民們點燃了小康之火。
  • ...脫貧故事」國家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村民張玉安
    我叫張玉安,今年25歲,家住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家有7口人。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靠幾畝地為生,我不得不外出務工,保障家中生活開支,家中不富裕,但是也還算過得去。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8月21日,母親不幸患病,醫生說治療費用需要10多萬,對於我這個原本清貧的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下的我真的不知所措。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家庭又困難,沒有享過幾天福,還要遭受病痛的折磨,我實在是於心不忍,儘管手頭沒有一分錢,但是我還是下定決心,哪怕砸鍋賣鐵,我也要治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