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你就是我們家的守護者|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村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江蘇丹,今年37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發生的妻子。

2007年,我在浙江打工時認識了張發生,我不管張發生家庭情況如何,不顧一切從湖南遠嫁到了劍河的這個家,當時的張發生前妻過世多年,自己獨自養育一個6歲的兒子,和一個67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

幫扶幹部楊勝桃在江蘇丹家整理衛生

看到他家這個樣子,我便下定決心和張發生一起努力。後來我兩先後又生育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家庭入不敷出,為了生活,在小孩稍微大些後,我們便將孩子交給了患高血壓的老母親照看,跟同張發生外出打工。  2019年3月,幫扶幹部楊勝桃(親切的稱呼她為楊姐)走進了我的家,她是我們村駐村攻堅隊的隊長。她耐心細緻,做事幹練,和我們老百姓親如一家人。  我與她的認識還是在電話裡,她似親人一樣照顧我在家的小孩和老人,不僅她為我婆婆辦了慢性病證,安排家庭醫生到我家測血壓量血糖,還過問女兒的學習、老小的吃穿,落實很多扶貧幫扶政策。   我們經常電話溝通家裡的情況,感覺只要聽到她的聲音,我那一星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輕鬆的。楊姐還為我家在外打工的三人申請了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3000元,我們更加安心在溫州鞋廠工作了。

楊勝桃看望村民

可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9月,我婆婆突發腦溢血,昏迷不醒,我們匆匆辭工趕到家,送往醫院住院一個多月也不見好轉,醫生搖頭勸解「帶回家吧」,那時候,我們已看不到一點希望。  就在我們無比絕望之時,這個時候,楊姐向我們拋來了生的希望。她先是在住院上讓我們享受了一站式服務,得到了大部分的醫療報銷補償。  而後又幫助我們申請了大病醫療救助,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還送來了水果、雞蛋、糧油,還有保暖的被子,我也更加有信心照料婆婆恢復健康。   老天還是眷顧我們的,更多的是黨和國家政策這麼的好,又有楊姐這樣的親人,我婆婆奇蹟般地好轉了,現在,她已經能夠扶梯上下樓,上廁所,簡單的交流。感覺楊姐就是我們家的救命恩人,我太高興了!太幸運了!

楊勝桃(左)與江蘇丹(右)擺家常

現在我老公和大兒子到溫州和廣東打工去了,他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每月有10000多。  而我則在家照顧婆婆,楊姐又幫我申請公益崗位保潔員工作,每月有400元收入,我種些菜到市場上去賣,貼補些家用。  現在想來,她就像我們家的守護者一般,感覺她無所不能,讓我家從逆境中得以走出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吳常顯,是劍河縣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2018年,有幸受黔東南州教育局委派,肩負局領導的信任,我來到東隴村投入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東隴村距劍河縣新縣城革東鎮11公裡,曾經因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全村247戶1130人,建檔立卡戶96戶387人,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出生自天柱縣一個偏遠的山村,切身體驗過貧窮落後的痛苦,因此初到東隴時,肉眼可見的貧弱現狀讓我揪心不已。我倍感困難艱巨,責任重大。同時,也下定決心,此番出戰脫貧攻堅,當像建設自己家鄉那樣,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之火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吳麗莉,是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翁備小村)網格員。剛來到翁備村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問三不知。脫貧任務繁重而緊急,我心急如焚,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15天,我有足夠的信心記住這些。翁備村開展村民大會因為語言不通,我讓村上的唐主任帶上我,每到一戶唐主任就會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村新來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我親切地告訴他們,我來了解一下家裡情況,以後有什麼事就直接到村委會脫貧攻堅隊來,我們隨時都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最讓我牽掛的人丨劍河縣革東鎮光條村第一書記吳...
    我叫吳作周,是黔東南州教育局派駐劍河縣革東鎮光條村第一書記,同時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於2017年9月來到光條村,在駐村的三年多時間裡,經常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情,特別是貧困家庭,136戶貧困戶全部都走訪過,多數貧困戶還多次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我回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和與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學習相關知識,並邀請技術員到進行指導,指導如何增加圈舍,擴大養殖規模,用消毒藥品幫助其消毒,保證圈舍衛生。  張小羅的病是我最著急的事,作為家裡唯一的頂梁柱,一旦倒下,整個家庭就是晴天霹靂。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 「我的脫貧故事」我這浴「火」重生的生活|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
    我叫萬德喬,是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2016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5月享受到國家的易地移民搬遷政策,成為一名易搬戶,現居住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幸福社區。2019年3月,新民村來了二十多名幹部,聽說他們是縣裡派來幫助我們村脫貧的,但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到來和我有什麼關係。  沒過幾天,我家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同志,她自我介紹說是我家的幫扶幹部,名叫袁再桃,今後我家的幫扶工作就由她負責。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願每朵花蕾都能綻放成絢麗之花丨劍河縣城關第四...
    我叫劉川,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城關第四小學教師。2019年8月,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來到了劍河縣革東鎮南薅村協助村兩委開展脫貧助攻堅服務。南薅村地處劍河縣革東鎮西北方向,距縣城約15公裡,有10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寨,300餘戶1200餘人,是革東鎮苗族聚居的大村之一。歷來村中女孩子讀書的很少,不少適齡學生未讀到初三就輟學外出務工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抓好義務教育學生入學,到村後,我深入農戶對6至19周歲人員情況進行摸排。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劍河縣久仰鎮夭那...
    我叫徐奉寶,今年31歲,是劍河縣久仰鎮夭那村的駐村幹部、網格員。夭那村扶貧幹部們正忙碌地工作駐村夭那村已有5個頭年之久,在這裡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度過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對於我來說這裡已然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當然也有著很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我叫龍國標,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駐村幹部,初到巫溜之時感觸較深的是環境衛生較差,群眾思想落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巫溜村是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初到村裡時,村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人畜混居情況隨處可見,當時的身上的壓力感悠然而生。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我們脫貧了,但一直享受政府的幫扶政策。當地黨委、政府為了鞏固就業,組織我們參加學習製衣技術,使我們掌握了製衣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最讓我感動的是我三個孩子學習都很爭氣,大女兒考上了大學,大兒子考上了高中,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不錯。
  • 「我的脫貧故事」富了小家 美了大家丨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村民龍世學
    我叫龍世學,今年十九歲,是劍河縣南寨鎮展溜村(白路小村)村民,家裡四個人,父親龍昌輝、母親謝小妹和哥哥龍世友。攻堅隊在宣傳惠民政策幫扶幹部們還給我們送來技術和養殖補貼,給家裡人安排了公益崗位,推薦哥哥去參加縣裡組織的就業培訓,漸漸地,讓我們一家在脫貧的路上更加有幹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教育扶貧勸學記丨劍河縣第三中學教師潘文仙
    我叫潘文仙,是劍河縣第三中學的一名教師。我的教育扶貧故事要從一份電子文檔「表揚」信開始講述。2019年仲夏,教師的暑期如約而至,「教師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使命,讓我們在做好脫貧工作的同時,還需攻破棘手的控輟保學問題。控輟保學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要想真正的脫貧,必須接受教育、擁有文化知識、獲得一份好工作才能夠根治貧困問題。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脫貧故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劍河縣久仰...
    我叫邰璐,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的村民,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幾年後,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我們家鄉的面貌煥然一新。在政府的幫助下,村裡嶄新的混凝土樓房拔地而起,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以前沒有的衛生廁所也在村裡普及,村容乾淨整潔,路通了,現在很多村民也擁有了私家車,出一趟遠門變得輕而易舉。路燈亮了,村莊變漂亮了,脫貧攻堅,熄滅了村裡的貧困之火,為村民們點燃了小康之火。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脫貧故事」國家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村民張玉安
    我叫張玉安,今年25歲,家住劍河縣太擁鎮白道村,家有7口人。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靠幾畝地為生,我不得不外出務工,保障家中生活開支,家中不富裕,但是也還算過得去。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8月21日,母親不幸患病,醫生說治療費用需要10多萬,對於我這個原本清貧的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下的我真的不知所措。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家庭又困難,沒有享過幾天福,還要遭受病痛的折磨,我實在是於心不忍,儘管手頭沒有一分錢,但是我還是下定決心,哪怕砸鍋賣鐵,我也要治好母親。
  • 「我的脫貧故事」爭先脫貧我自豪|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萬玉榮
    我叫萬玉榮,今年6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幫扶幹部楊秀森來到萬玉榮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有點不太接受「貧困戶」這個帽子,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甚至覺得有些恥辱。  我覺得,自己年齡雖然大了,但並不懶,為什麼就成了貧困戶?
  • ...脫貧故事」我活在新時代的幸福裡丨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劉老妹
    我叫劉老妹,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今年88歲。從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在很小時候,就對貧窮體會非常深刻。  改革開放後,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分到了田土,又喜又憂,喜的是我有田地能養活我的兒女,憂的是居住房屋下雨就漏水,下雨整個屋內無幹處。  在2009年,我的老伴因積勞成疾因住不起醫院去世了,給我打擊很大。由於我們自身沒有什麼技術,即使常年耕作,也一直沒能改變全家貧困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