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陪老公去扶貧,「他對這裡一往情深」|興義市敬南鎮布雄...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的老公要去邊遠、偏僻的貧困山區扶貧,那是2017年的事情。  他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田明。那年春節剛過,他就被單位通知去參加局裡的會議,會議要求,他們教育局要派一名中層幹部到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駐村扶貧,擔任第一書記。  在會場上,當我老公得知會議的精神後,就表示,讓我去吧。  說實話,當時我的老公有點矛盾的,一是手裡的工作丟不開,二是我在年前剛懷孕,需要人照顧。  老公在局裡開完會後回到家裡,他愧疚地對我說:「老婆,對不起,有一件事情沒有和你商量,就作了決定。」  「什麼事?」我問。  「局裡要派我到我們單位幫扶的坪堡村駐村扶貧。要去一年或兩年。」他說。  「什麼?」我感到一絲驚訝,隨即,眼淚便控制不住從眼角流了下來。  我說:「田明,我懷孕有一兩個月了,你這個時候要走,我需要你在我身邊陪著我啊……」  「對不起,老婆,這是組織的決定,我必須要去。」老公低著頭。  沉默,幾乎是空氣靜止地沉默。  「那你去了,你手裡的工作怎麼辦?」  好長一段時間的沉默,我打破了夜晚的寂靜。  「老婆,你同意了啊。謝謝你,謝謝你!」老公幾乎是要跳了起來。  「不同意又怎麼辦?這是組織的決定,工作的需要,我支持你!只是辛苦了你,那裡邊遠,農村條件差,你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這時,輪到我老公流淚了,他為我的理解、支持和關心而感動。  那晚,老公又去找我那已經年逾七旬的公公和婆婆,他們談了很多。我的公公對田明說,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是黨培養了你,才有了今天。組織派你到農村去,你就去,在那裡,要多為那裡的村民做好事,辦實事。  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  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是想一探究竟。  那年署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去他扶貧的地方。  老公說,你去幹什麼?那裡邊遠,路又不好。  我軟磨硬泡,老公答應了我。  那天才早上六點,老公就喊我起床,走。  我們從興義出發,一直往南,過敬南,到攏岸,經泥凼,上九裡十三彎,從倉更往左,驅車經過布依古寨平岸、板舍,抵達滄江。從滄江又往左,行程24公裡,終於到達了我老公扶貧的地方,滄江鄉坪堡村。  從興義到坪堡,雖然道路彎多路窄,但是一路的鳥鳴,一路的青山綠水。河流、古榕樹,悠悠的布依情歌,無論風景、風情都是十分的美。  我老公告訴我說,倉更、滄江一年四季的風景都很美。特別春天,倉更河和落榮河交匯的滄江河,滿溝滿壩的攀枝花盛開,像火一樣的紅,淋漓盡致的熱烈。  老公扶貧的地方是坪堡村,地處興義的南面,村民們在萬峰湖北面的山坡上依山而居。  我和老公來到坪堡村,我原以為到了以後要休息一會,但是老公沒有半刻的停留,拉著我就去進村入戶走訪貧困戶。  我們走訪的兩戶貧困戶,一戶叫周小麗,一戶叫張永固。那時周小麗還小,才讀三年級。張永固更小,才讀一年級。  我們走訪了周小麗家,又走訪了張永固家,我被他們兩個孩子家的生活狀況震驚了。  周小麗和張永固,他們都才十二三歲,母親離家出走了,父親去世了。周小麗與74歲的奶奶相依為命,張永固則寄住在叔叔家,與叔叔家一家人一起生活。特別是周小麗,由於她的奶奶年歲高,眼睛不好,看東西模糊,奶孫倆生活十分艱難。  在周小麗家,周小麗沒有床睡覺,就用板凳和椅子拼著,拼出一個睡覺的地方來,一睡就是五年。  後來我老公通過與有關單位協調,給她拉來了一張床,一些社會愛心人士還給他捐款、捐獻書藉和衣服被褥,才讓她有了一個能睡覺的地方。  那天我們來到周小麗家,看到她家的生活狀態,我心裡就特別的難受,特別的痛,揪心的痛!  在我老公幫扶的坪堡村,我們在走訪中看到的場景,有的讓人心痛,有的讓人憤怒。  這個村裡有8戶人家,每戶都只有一個人,而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50歲上下的年紀,都沒有娶妻生子,也就是當地人們所說的「光棍漢」!  這8個「光棍漢」,身強力壯,但是他們「有田不耕」,也不外出打工掙錢,天天喝灑,天天喝個酩酊大醉,醉了就睡,沒有吃的了,就跑到村裡來鬧,要國家救濟,要「低保貧困戶」指標。就這樣,50多歲了,他們媳婦也沒娶上,也沒有哪一家姑娘願意嫁給他們。  在坪堡村,我老公和村裡的幹部們要讓111戶貧困戶脫貧,要讓他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他們首先從扶志抓起,從扶智抓起,同時抓產業發展,抓庭院經濟建設。  之後的日子,我基本上一有空就來,懷孕時來,生下寶寶後也來。在此同時,待大寶田紹楓放署假、寒假,也要把他帶著來。與其說是我老公在扶貧,其實是我們一家四口都在扶貧。只要是放寒假和暑假,我們一家四口,都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在老公的影響和帶領下,我們一起去走訪貧困戶,去了解貧困戶的生活狀態,去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在我老公和我們的幫助下,我們幫助村裡的貧困學生張航、鄧正秀爭取到了社會捐款,有的5000元,有的8000元,都讓他們走進了大學校的校門。  在老公的影響和精神感召下,在我自己的本職工作中,我也一改上完課就回家的工作狀態。  在工作中,我開始更加關心我自己的學生。

我工作的地方在興義市敬南鎮的布雄小學。這裡也是貧困鄉鎮,我教的學生中,有很多也是貧困戶的孩子。  為了更多地幫助他們,我除了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買一些書包、本子、鉛筆等學習用品外,還加入了「魚鷹愛心團隊」,為我的學生們爭取到了500冊的愛心圖書。  一轉眼,我的老公也在坪堡村駐村扶貧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這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我也經常來到這裡和老公一起早出晚歸。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坪堡村早已變了模樣。  在坪堡村,我看到,公路已修到了每家每戶,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平房,有的人家還建起了小洋房……  坪堡村脫貧了,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了,我老公仍然一直戰鬥在第一線。  他在坪堡工作了將近四年時間,他在這裡付出了艱辛,有心血,有汗水,和這裡的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的老公為什麼對這裡一往情深,因為他深愛著這一片土地。」作者 周青蘭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2013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收入雖然少,但日子也還勉強過得去。2013年的一場變故讓我的家走入困境,家中辛辛苦苦餵養的8頭豬生病陸續死亡,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被阻斷,父親患有高血壓,母親得了腦梗塞,光醫藥費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一大筆錢,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情抓扶貧丨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第一...
    我是許莉,2018年8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任第一書記,永安社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區,這裡既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市民,也有當地拆遷安置的群眾。用心觀察了幾天發現,她經常把鞋子穿反,還經常端著一盆洗過的衣物往小區外跑,一會又回來了;一到飯點就端著一碗飯到社區的院子裡轉悠……經過走訪,我了解到,她是從興義市則戎鎮花郎村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龍仁秀,家裡還有兩個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如果有來生,我們還結對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第...
    2016年到2020年,從敬南鎮到魯布格鎮,在此期間我一共幫扶了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可以算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老油條」了。我叫梁浩,2019年7月,被組織選派到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中寨村任第一書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中寨村雞山組的貧困戶胡志林結對幫扶。聽很多幹部說胡志林55歲還是孤家寡人,是本村的「問題戶」,好酒、不講理、鬧事等不良嗜好在他身上均一應俱全,一次開村民代表大會,領導在臺上說,他在下面講,最後是派出所的同志來解決此事的。聽到這裡,我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麼幫扶?滿意度如何提高?」。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兒子去扶貧丨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康朝美
    因為孩子小,而且是年逾80的奶奶幫我帶著。那天接到通知要去農戶家看看,我沒有車,帶著老人拖著兒子和同事一起去了錢明啟家。背著兒子去扶貧天哪,沒想到那麼遠。彎彎曲曲的上山路蜿蜒盤旋,從山底仰頭看,山頂賊高。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一則溫暖的微信|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張洪榕
    我工作的地方,在興義市泥凼鎮的一個村小。12月的泥凼已是寒風刺骨,然而一則微信卻使我溫暖許久。以下是微信內容:張老師,天氣冷了,你沒有課的時候來我家坐坐。給我發這則微信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劉永國,家住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劉家灣組,因他的年紀比我大,我便叫他劉哥。6年前,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走進劉哥一家,從此,便與這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很苦,但更多是感動」丨興義市魯布格鎮...
    張倩與貧困戶合照了解他家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後,我確定了今後幫扶目標,並向他傳達了相關政策,讓他了解自己所能享受的政策,他聽完後心裡充滿了感激,這讓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做好這件事。2017年,我為他申請了「特惠貸」用於生產經營發展,他利用貸款搞起了養殖,買了五頭小牛和一頭母豬。通過一年努力,五頭牛出欄,純收益近兩萬元,當看到呂天友數著錢,臉上露出開心的表情,我心裡無比高興。2018年,在充分了解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後,我知道他家符合搬遷條件,而且在家發展產業因為地勢原因很難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貧困戶的日子好起來,我很自豪!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呂家偉,是一名小學教師,2018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調動到興義市烏沙鎮革裡村革裡學校任教,作為共產黨員的我自然而然加入到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我包保的一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住在興義市灑金安置區24棟3單元,家中有4口人,戶主王志宇和妻子肖支連均在市區打零工,兒子王明濤在市灑金小學讀四年級,女兒王明瑤在市五中讀高中二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叫汪海,他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人,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有時候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去滄江看望我的朋友,他就會叫我去走訪新寨村際山林組的貧困戶任樹友。在這三年當中,滄江鄉的書記、鄉長以及和扶貧工作有關的各部門負責人、工作人員基本上每一個人都到過任樹友家,就是幫扶單位黔西南廣播電視臺的臺長呂天華也至少不下於十次到他家,為他家出主意,想辦法,希望他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  我朋友在那裡駐村扶貧,他和村裡面的同志去他家的次數就更多了。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讓我們成為朋友丨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幫扶...
    我是高首睿,兩年的扶貧時光轉瞬即逝,回想剛開始去餘順波家時,大家都很拘謹,到現在每次去他家時,他都會像迎接老朋友一樣熱情招呼我去喝茶。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心裡的真誠和感謝,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高首睿在幫扶走訪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後,我立即走訪了幫扶的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白石巖組的餘順波戶,詳細了解他家的基本情況,掌握扶貧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建立起深厚情誼丨興義市烏沙鎮中心幼兒...
    我叫唐前進,是興義市烏沙鎮中心幼兒園的老師,我和磨舍村興寨組胡金一家人的緣分是從2016年9月份開始的。第一次去胡金老家第一次的走訪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家房子十分破爛,家裡孩子比較多,有三個。大女兒上二年級,幼兒園是在我們在這裡畢業的;二女兒正在我們幼兒園上小班;小兒子即將上幼兒園。就是因為這層特殊的關係,我找到了和胡金一家人的共同話題,在此後的走訪中漸漸打開心扉,後來我的搭檔換了幾批,而我就成了包保胡金家的「頂梁柱」。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根據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網格分工管理,我負責未團村未團六組網格,這是未團村最遠組,距離村委會大約12公裡,全村全部都是少數民族(苗族),害怕、膽怯的念頭不斷湧上心頭。  咬著牙堅持了一年多,經過不斷走訪,從不認識路,不知道哪家是哪家,哪家住在哪裡,我不認識農戶,農戶不認識我,到現在的輕車熟路,我的名字在未團村家喻戶曉,總是能聽到農戶一聲樸實而響亮的問候;「小張,你又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李姐」脫貧奔幸福丨興義市烏沙鎮幫扶教師...
    我叫聶大裕,是興義市烏沙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2016年9月,我跟趙維雲老師成為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羊寨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學琴戶的幫戶責任人。李學琴的丈夫前兩年因病去世,兩個女兒均已出嫁。現家中只有她和兒子兩人,兒子在貴州省財經大學就讀大三。
  • 「我的扶貧故事」毛草灣的「金鳳孃」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
    我叫何金鳳,是興義市水務局馬嶺片區水務站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豬場坪鎮毛草灣駐村,任陶家灣組、李子灣組的網格員,結對幫扶陳志友、彭憲國等4戶。毛草灣村位於豬場坪鎮政府西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興義市政府所在地55公裡,屬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圖為賀繼勇幫忙銷售農產品兩天後,我再到她家走訪時,她告訴我說想去職校讀書,學會計專業。我便幫她聯繫了雲南工業技師學院,幫她實現了大學夢。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田倩 整理)一起創業過好日子興義市灑金街道南興社區新市民 李美珍我叫李美珍,是一名從普安縣興中鎮搬遷來的苗族婦女。2002年,為了養家餬口,我和老公在福建、浙江一帶務工,常年在外、居無定所。
  • 「脫貧攻堅收官戰」興義:優先發展農業產業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衝鋒號已經吹響,興義市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決策部署,在紮實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中,堅持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在產業扶貧上下足功夫、精準發力,讓產業扶貧成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時 收穫一生|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駐村第一...
    我叫劉飛,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委機要保密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20年3月9日單位選派我到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此時,我的小女兒剛好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家中正是用人之際,可脫貧攻堅戰「軍令」如山,我只好將女兒送到鄉下交給古稀之年的老母親照顧,懷揣著希望和忐忑不安的愧疚之心奔赴阿依村這片陌生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