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地方,在興義市泥凼鎮的一個村小。12月的泥凼已是寒風刺骨,然而一則微信卻使我溫暖許久。
以下是微信內容:
張老師,天氣冷了,你沒有課的時候來我家坐坐。過幾天我準備殺年豬了,到時候你一定要來,我們家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你的幫助啊。我兒子現在在學校讀書不僅不要錢,一年還得到1250元的補助,而我們的醫療保險政府有補貼,養老保險政府代繳,這一樁樁、一件件事無不讓我們這個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所以我們一家內心無比謝謝張老師的幫助,謝謝國家的好政策啊!
給我發這則微信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劉永國,家住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劉家灣組,因他的年紀比我大,我便叫他劉哥。6年前,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走進劉哥一家,從此,便與這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還記得第一次去劉哥家的情景,破破爛爛的幾間瓦房立在泥濘小道旁,走進屋裡一看,黑壓壓的一片,一口鍋,一個火爐,幾棵白菜便組成了一個簡單的廚房。
後來,通過政府的惠民政策加上劉哥一家的勤勞努力,每一次走訪,我都欣喜的看到這個家庭越來越好的改變。6年的時間,劉哥家門前泥濘的小道已經成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劉哥家幾間破爛的瓦房已被漂亮的平房所取代。利用特惠貸惠民政策的幫扶,劉哥家還搞起了養殖種植的發展,現在,他們一家的生活正紅紅火火的進行著。真正達到了吃穿不愁、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有保障、教育有保障、醫療有保障的標準。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眨眼,我從事教師行業17年,從事扶貧工作也有6年。收到這則溫暖的微信,回頭看看走過的這些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從一個只會意氣用事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心懷學生、心懷貧困戶、心懷國家的扶貧幹部;我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所以,在扶貧的徵程上,我願一如既往以踏石有痕之力,用青春熱血奮鬥在田間地頭,只為看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人物小傳】張洪榕,男,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教師。
作者 張洪榕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