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

2013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收入雖然少,但日子也還勉強過得去。2013年的一場變故讓我的家走入困境,家中辛辛苦苦餵養的8頭豬生病陸續死亡,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被阻斷,父親患有高血壓,母親得了腦梗塞,光醫藥費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一大筆錢,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

也是在那個時候,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他了解了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在政府的幫扶政策下,在他的幫扶引導下,我和妻子靠著架設鋼管架的手藝務工,走上致富路。

我的父母在家搞點種植和養殖,順便打理家務,照顧好讀書的孫子,讓我跟妻子出門打工,安心賺錢。農忙時,我跟妻子就回到家幫助老人家種植莊稼。農閒時,我就帶著妻子到工地幫別人架設鋼管架,2個人每天能得到400元左右的收入。

通過幾年的努力,把我們夫妻務工收入、家裡老人搞種養殖的收入、國家扶貧資金的入股分紅等一算,達到了4萬多元,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甚至還清了欠款,還剩一點積蓄,2016年我們順利脫了貧。

考慮到一家6口人擠在矮小的瓦房裡,甚至還有些漏雨,我想要將老房子翻修一下,但我苦於沒有那麼多錢。王健了解到我的情況後,積極協助我申請到了危房改造項目,獲得35000元的危改資金,我家的瓦房被改造成了磚混平房,一家人住進翻修的新房子,比以前真的好得太多了。

王明軍家衛生整潔的庭院

這幾年,我們夫妻二人從未間斷過外出務工。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住得也好,醫保政策也好,看病也不用愁了。生活條件改善了。還有王健熱心地幫助我們。

在他耐心的幫助下,我們一家人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轉變,也逐步有了好的生活習慣,現在家中的衛生,我們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擺放整整齊齊的。

我們家能順利脫貧,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得益於幫扶責任人長時間的幫助與引導。

困難的日子已過去 ,我的生活好了,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幫扶他人。今年8月,我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套餐具、帳篷,為左鄰右舍的辦事提供服務。

今後的路還很長,我定會一如既往地努力用我的雙手去賺更多的財富。

興義市提供

編輯 錢星星

劉義

編審 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故事」我陪老公去扶貧,「他對這裡一往情深」|興義市敬南鎮布雄...
    我的老公要去邊遠、偏僻的貧困山區扶貧,那是2017年的事情。  他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田明。  這時,輪到我老公流淚了,他為我的理解、支持和關心而感動。  那晚,老公又去找我那已經年逾七旬的公公和婆婆,他們談了很多。我的公公對田明說,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是黨培養了你,才有了今天。組織派你到農村去,你就去,在那裡,要多為那裡的村民做好事,辦實事。
  • 「脫貧攻堅收官戰」興義:優先發展農業產業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衝鋒號已經吹響,興義市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決策部署,在紮實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中,堅持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在產業扶貧上下足功夫、精準發力,讓產業扶貧成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我叫王德付,是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佳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經過申請,開會評議,我家因病被評為精準貧困戶,從2014年至今,我家的幫扶責任人總共有4位,分別是羅建科、羅倫洪、錢明明、李海洋(現任幫扶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內生動力 促進自主脫貧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
    我叫車勝宏,自2016年以來,我和單位同事孫龍香與烏沙鎮普梯村猴子箐組劉文軍戶結為脫貧幫扶對子。為紮實推進該戶增收脫貧,我們多次走訪,與幫扶對象共同商量,結合其家庭實際擬定幫扶措施,幫助該戶脫貧。劉文軍和母親共同生活,家中有土地1.8畝左右。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李姐」脫貧奔幸福丨興義市烏沙鎮幫扶教師...
    我叫聶大裕,是興義市烏沙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2016年9月,我跟趙維雲老師成為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羊寨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學琴戶的幫戶責任人。李學琴的丈夫前兩年因病去世,兩個女兒均已出嫁。現家中只有她和兒子兩人,兒子在貴州省財經大學就讀大三。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才能脫貧丨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農信壯
    我叫農信壯,是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以前因為家裡貧困,成了貧困戶。有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但我卻覺得並不開心,想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自從全村因龍灘電站建設集體搬遷上來後,鎮政府就連續三年統一給每家每戶種上芒果樹苗,在屬熱帶、亞熱帶氣候下生長的芒果每公斤的批發價可賣到5元,我成了其中一名果農。種植芒果成為我脫貧的第一步。
  • 「我的扶貧故事」如果有來生,我們還結對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第...
    2016年到2020年,從敬南鎮到魯布格鎮,在此期間我一共幫扶了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可以算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老油條」了。我叫梁浩,2019年7月,被組織選派到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中寨村任第一書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中寨村雞山組的貧困戶胡志林結對幫扶。聽很多幹部說胡志林55歲還是孤家寡人,是本村的「問題戶」,好酒、不講理、鬧事等不良嗜好在他身上均一應俱全,一次開村民代表大會,領導在臺上說,他在下面講,最後是派出所的同志來解決此事的。聽到這裡,我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麼幫扶?滿意度如何提高?」。
  • 「我的扶貧故事」毛草灣的「金鳳孃」丨興義市豬場坪鎮毛草灣村...
    我叫何金鳳,是興義市水務局馬嶺片區水務站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豬場坪鎮毛草灣駐村,任陶家灣組、李子灣組的網格員,結對幫扶陳志友、彭憲國等4戶。毛草灣村位於豬場坪鎮政府西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興義市政府所在地55公裡,屬一類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有了「姑娘」 我家脫貧致富了|興義市烏沙鎮大興...
    我叫莊義彪,家住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石門坎組,現年64歲,全家5口人。2015年3月中旬的一天,興義市民宗局的幹部田太香來到我家,說是我家的扶貧包保人。我年紀大了,幹活速度慢,一天做不了多少。你不要耽誤我上坡幹活。」不管我怎麼說,田太香就是不聽。我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直到把我家的情況問清楚才同意我上坡幹活。從此,她三天兩頭就來我家,有時直接到地裡找我。就這樣,我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叫她「姑娘」,她叫我「伯伯」。經過多次交流,她得知我曾飼養母豬有技術,還掙過不少錢。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你的背包,成為脫貧路上的另一半
    「貴州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實現從解決溫飽、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十三五」時期,貴州發生了三件大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裡程碑意義。其中一件,便是貴州「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貴州,舉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叫汪海,他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人,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有時候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去滄江看望我的朋友,他就會叫我去走訪新寨村際山林組的貧困戶任樹友。由於住房破爛等問題,他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  為了讓他家早日脫貧,州、市、鄉、村的各級領導和駐村工作隊可謂是竭盡全力。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鐵家溪村位於玉屏皂角坪街道,曾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2017年貧困發生率達33.21%,窮是這裡的標籤:進城要靠雙腳走,村裡的木房幾乎都是危房,季節性缺水,村裡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孩子留守山村……劉華與留守兒童張雲鶴玩耍想要擺脫「窮」的標籤,基礎設施建設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李紅:脫貧摘帽後,不返貧才是真脫貧
    2020年8月10日,鳳岡縣土溪鎮大屋村第一書記李紅,手拿一份國家脫貧攻堅大普查工作隊剛出爐的「驗收情況表」欣喜地說到。李紅在上海市奉賢區總工會舉辦的「向脫貧攻堅一線建設者致敬」報告會上作專題報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鬥的起點。2019年,大屋村脫貧摘帽、清零後,為了穩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李紅和大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 合川區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收看「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本報訊(記者楊偉東)連日來,我區廣大幹部群眾通過電視、手機、電腦積極收看央視播出的「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進一步提振精神,激發動力,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清平鎮黃金村村委會會議室,扶貧幹部、村幹部和部分群眾代表齊聚一堂,觀看了特別節目。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一大批主播助力新時代脫貧攻堅
    頒獎儀式還安排了《主播名人堂》欄目開講第一課,邀請青年網絡主播黃薇(薇婭viya)、安秋金(貧窮料理)分享直播技巧以及在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動人青春故事。她對獲獎青年網絡主播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對廣大青年參與脫貧攻堅提出三點希望:希望大家信念在心中,爭做脫貧攻堅的誠摯「奉獻者」;希望大家道路在腳下,爭做脫貧攻堅的堅定「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