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有了「姑娘」 我家脫貧致富了|興義市烏沙鎮大興...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莊義彪,家住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石門坎組,現年64歲,全家5口人。

2015年3月中旬的一天,興義市民宗局的幹部田太香來到我家,說是我家的扶貧包保人。

自年初兒子被判刑入獄後,很少有人來我家串門這時,我才曉得,我家已經被上級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田太香的到來,讓我感到非常激動。儘管我家很窮,但她並沒有嫌棄我家。

她走進我家,先翻米缸和裝糧食的屯籮看,詳細詢問我家一年的糧食收成和糧食夠不夠食用。看完糧食後,又來豬圈邊,指著空蕩蕩的豬圈,問:「伯伯,你家為什麼沒有餵養牲口?」

我淡口不鹹地說著自家情況:「妹,我家現在惱火得很啊,就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在家,兒媳帶著孫女回外家去了。沒有勞動力,什麼也難做成。」

說完,準備上坡幹活去。田太香連忙「攔」著我,說:「伯伯,等一哈,等一哈,我想更進一步了解一下你家的情況。」

「我家的情況,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樣嘍,沒有什麼可談的了。我年紀大了,幹活速度慢,一天做不了多少。你不要耽誤我上坡幹活。」不管我怎麼說,田太香就是不聽。我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直到把我家的情況問清楚才同意我上坡幹活。

從此,她三天兩頭就來我家,有時直接到地裡找我。就這樣,我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叫她「姑娘」,她叫我「伯伯」。

經過多次交流,她得知我曾飼養母豬有技術,還掙過不少錢。現在因家中缺少資金,以及家庭實際困難情況就沒有再飼養豬了。

「伯伯,如果我去找5000塊錢來給你買母豬飼養,你願不願意?」田太香問我。

「願意,願意!」我連忙說:「如果能幫我解決養豬的啟動資金,我一定好好養豬。」

半個月後,田太香就給我送來了一沓厚厚的錢,細細一數,不多不少正好5000塊錢。

我當即拿著這5000塊錢到集市上,購買了4頭小豬仔,把2頭餵養成肥豬,把2頭餵養成母豬。年底,2頭母豬共下了18頭小豬崽,賣了1頭肥豬,收入3500元。從此,我家擺脫了貧困。

雖然脫貧了,但我心裏面還是不滿足。

我要將養殖業做大。於是,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姑娘」,得到她的幫助。我將18頭小豬中的4頭小豬培育成母豬,其他的培育成肥豬。由於養殖規模擴大成本也增加了,「姑娘」又給我出主意,讓我將家裡所有的土地都種上芭蕉芋和山藥,葉子和果實都可以拿來餵豬。第二年,我餵養豬共計33頭,收入10多萬元,政府還補助1000元。

現在,我家裡還餵養有15頭豬,除去成本,收入10萬元以上。

每一次賣豬,數著一張張百元大票,我和老伴都笑得合不攏嘴。我非常感謝「姑娘」,我家能走到今天,所有的功勞都是「姑娘」的。今年殺年豬,我要請姑娘來家裡吃殺豬飯,讓她也跟著我們高興高興……

通訊員  田太香 (整理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李姐」脫貧奔幸福丨興義市烏沙鎮幫扶教師...
    我叫聶大裕,是興義市烏沙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2016年9月,我跟趙維雲老師成為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羊寨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學琴戶的幫戶責任人。李學琴的丈夫前兩年因病去世,兩個女兒均已出嫁。現家中只有她和兒子兩人,兒子在貴州省財經大學就讀大三。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內生動力 促進自主脫貧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
    我叫車勝宏,自2016年以來,我和單位同事孫龍香與烏沙鎮普梯村猴子箐組劉文軍戶結為脫貧幫扶對子。為紮實推進該戶增收脫貧,我們多次走訪,與幫扶對象共同商量,結合其家庭實際擬定幫扶措施,幫助該戶脫貧。劉文軍和母親共同生活,家中有土地1.8畝左右。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我叫王德付,是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佳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經過申請,開會評議,我家因病被評為精準貧困戶,從2014年至今,我家的幫扶責任人總共有4位,分別是羅建科、羅倫洪、錢明明、李海洋(現任幫扶責任人)。
  • ...故事」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丨興義市烏沙鎮...
    我叫溫彬,是興義市烏沙鎮小學的一名教師。我們學校在興義市市委市政府、烏沙鎮扶貧辦的正確領導下,轟轟烈烈地展開扶貧行動,我有幸成為了烏沙鎮幫扶責任人中的一員。還記得剛拿到幫扶貧困戶名單時,我連忙認真地對貧困戶的有關基本情況進行了查看:戶主王廷瓊,家住烏沙鎮納姑村二組,家裡有個在校學生叫劉玉蘭。看到這個信息,我立馬通過學校老師詢問,知道劉玉蘭同學在我校讀二年級。從班主任那裡得到了戶主的電話,以後聯繫起來就更方便了。2016年6月,我和學校的眾多同事一樣,拿著資料袋,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真情真幫扶 群眾感激暖人心丨興義市烏沙鎮普...
    我叫鄒永弟,是興義市統計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和同志一起幫扶的是烏沙鎮普梯村李金洪戶,該戶共有九人,兩個老人在家照顧五個小孩,五個小孩都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收入來源主要為李金洪夫妻二人務工收入,全家住的是以前老學校改的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特色農業種植助推群眾增收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
    我叫李顯軍,曾任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第一書記,曲指算來,離開第一書記的這個崗位已有25個月,但在那個偏遠的省級一類貧困村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卻始終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難以忘懷。2016年3月,我被組織派到普梯村。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幹部到我家 生活有了好變化|興義市白碗窯鎮...
    我叫張井花,是興義市白碗窯鎮甲馬石村的貧困戶。2014年前,我和丈夫靠種2畝地,養2頭豬維持生計,兒子在家待業。家裡幾乎家徒四壁。2015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給我家指定了幫扶幹部,就是在我們一家對生活幾乎失去信心的時候又帶來了希望。2016年,在我家的幫扶幹部姜姣姣的多次勸說幫助下,我們鼓起勇氣到鎮裡的銀行申請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發展生豬養殖,兒子也被做通思想工作外出務工。就是那一年,我家順利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在好政策的指引下 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丨...
    我叫張孝忠,家住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戈備組,我的好日子是從2016年開始的。以前,我只知道在家務農,幹些傳統農業,日子總是過的緊巴巴的。這幾年,依託政府的資金幫扶和我自己外出打工,收入很快多了起來,日子越過越好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貧困戶的日子好起來,我很自豪!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呂家偉,是一名小學教師,2018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調動到興義市烏沙鎮革裡村革裡學校任教,作為共產黨員的我自然而然加入到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我包保的一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住在興義市灑金安置區24棟3單元,家中有4口人,戶主王志宇和妻子肖支連均在市區打零工,兒子王明濤在市灑金小學讀四年級,女兒王明瑤在市五中讀高中二年級。
  • ...群眾感激暖人心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幫扶幹部鄒永弟
    我叫鄒永弟,是興義市統計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和同志一起幫扶的是烏沙鎮普梯村李金洪戶,該戶共有九人,兩個老人在家照顧五個小孩,五個小孩都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收入來源主要為李金洪夫妻二人務工收入,全家住的是以前老學校改的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建立起深厚情誼丨興義市烏沙鎮中心幼兒...
    我叫唐前進,是興義市烏沙鎮中心幼兒園的老師,我和磨舍村興寨組胡金一家人的緣分是從2016年9月份開始的。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我和共同包保責任人田老師一同前往,當時工作剛滿一年,還脫離不了大學生的稚嫩與羞澀,業務上也不夠成熟,和農戶溝通便成了我的一大困難,看著老教師和農戶交談甚洽,「家裡有幾口人,靠什麼謀生,家裡有幾畝地,今年收成怎麼樣……」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聊家常中順帶一提,便能迅速了解農戶家的基本情況。「實在是厲害,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啊!」我心想著。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2013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是在那個時候,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他了解了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在政府的幫扶政策下,在他的幫扶引導下,我和妻子靠著架設鋼管架的手藝務工,走上致富路。我的父母在家搞點種植和養殖,順便打理家務,照顧好讀書的孫子,讓我跟妻子出門打工,安心賺錢。
  • 「我的扶貧故事」心若向陽,芳香自來丨興義市烏沙鎮扶貧幹部但志軍
    「我做了一些辣椒醬,專門給你做了一瓶,你帶回去吃早餐。」一天晚上我到灑金街道辦慄坪社區李加素家走訪,臨走時她把自己做的辣椒醬硬塞給我,因為李姐平時都在外打零工,回家很晚,要到她家走訪,基本都是晚上才行。
  • 興義市烏沙鎮冬櫻花盛開 豔紅似火美不勝收
    興義市烏沙鎮是興義的西大門,是有名的「黔龍古鎮」。鎮政府所在地距興義城12km,這裡有聞名中外的興義市國家地質公園——貴州龍博物館,有列入文物保護的永康橋、抹角橋,有著名的龍山、鷹山,有保存完整具有民族特色的土牆人家、革裡竇氏民居,有國家保護的千年古樹金絲榔種群,有萬畝桃園,有還有3000畝無公害的有機茶場貴州天沁茶場,該茶場近日在全省鬥茶大賽中獲獎。近期,茶場按照科學配植的冬櫻花開放了,美不勝收。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興義市烏沙鎮新店子種植的百餘畝文山三七長勢喜人
    應興義市烏沙鎮岔江村支部書記劉貴倫邀請,6月17日上午,筆者一行前往烏沙鎮岔江村新店子了解該組發展的文山三七生長情況。新店子組是烏沙鎮較邊遠的村寨之一,與白碗窯鎮馬山灣相鄰,與雲南隔河相望,寨子居住著百餘戶人家,這個組的旱地較為豐富。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興義市烏沙鎮落紅、泥麥古壩子千畝白山藥喜獲豐收
    近年來,興義市烏沙鎮大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除了抓好烤菸、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外,還利用本地適宜種植白山藥的地理自然條件,引進種植能手種植白山藥。落紅泥麥古白山藥基地是烏沙鎮調整產業結構項目之一,在烏沙鎮牛膀子村上下落紅、烏沙村的泥麥古壩子發展綠色環保無公害蔬菜白山藥1000多畝。烏沙鎮烏沙村的泥麥古寨子、牛膀子村的上下落紅村民在落紅壩子、泥麥古壩子種植的白山藥也成熟了,8月11日上午,筆者在看到許多村民們正在自家田地裡忙碌著採收白山藥,繪製成一幅優美的秋收農忙圖,看起來十分喜慶。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充分利用農閒時間,學習養雞技術,向村委申請規範用地,積極參加鎮裡組織的養殖培訓,默默地盤算著想通過養雞實現脫貧致富。但啟動資金是個大難題,家裡面光靠我微薄的收入,夢想只能被扼殺於「搖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