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李榮華,今年44歲,是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人,家庭人口7人,家庭主要收入依靠夫妻2人。我有三個孩子,其中老大就讀於凱裡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老二就讀於金堡鎮中學,老三是學齡前兒童。   由於我沒有什麼文化,缺乏技術,加上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導致家庭經濟十分困難。2014年,經過本人的申請,村、鎮兩級評議,我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李榮華家的新居

我為人勤勞老實,我經常對我家的幫扶幹部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裡踏實。我在追求美好日子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停下勤勞的腳步。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充分利用農閒時間,學習養雞技術,向村委申請規範用地,積極參加鎮裡組織的養殖培訓,默默地盤算著想通過養雞實現脫貧致富。但啟動資金是個大難題,家裡面光靠我微薄的收入,夢想只能被扼殺於「搖籃」。

李榮華在自家粉館裡勞動

正在我一籌莫展之際,幫扶幹部來了,他結合脫貧攻堅政策,為我家制定了脫貧計劃。同時,我也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將村裡的10畝山地承包給我養殖林下雞。2015年初,我家的林下養雞場全面建成,有扶貧工作隊和幫扶幹部的技術指導和幫我找銷路,當年我家的養殖純收入達到了4萬多元。2016年,禽流感在縣內外蔓延,各地家禽養殖受到了影響,我家的養殖場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養雞致富夢由此破滅。  儘管我養殖夢想破滅,但我並沒有灰心,後來我鼓勵愛人去縣城的粉館裡學習技術。得益於幫扶幹部的出謀劃策,2019年,我和愛人在金堡鎮集鎮中心開了一家羊肉粉館,當年我家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如今,我家住上了新磚房,也購買了小轎車,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現在我家實現了脫貧致富,十分感謝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關心,感恩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以及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引導幫助,今後繼續自力更生,用自己的雙收創造美好的明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之光照亮了我丨鎮遠縣江古鎮山背村村民楊昌金
    我叫楊昌金,是鎮遠縣江古鎮山背村村民。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可能早就沒了。因我是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雖然有妹妹一家照顧我,但他們自身條件也不好,所以我感覺自己像個累贅,每天也是過得渾渾噩噩的。村裡核查了我的情況後,把我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個月多300多塊的低保,還有殘疾人補助費,一年就有了4000到5000元的政府補助,不止我日常的生活開支足夠了,還能餘些錢給妹妹,我才稍微心安了些。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好似春風暖 輪椅上脫貧增收奔小康丨獨山縣...
    2014年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辦理了殘疾證,享受到國家低保救助,並順利在家門口開起小賣部,經營菸酒副食之類的小百貨。我一邊經營小賣部一邊養殖家禽,雖然辛苦,但一隻只雞鴨慢慢長大,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知道,自己的付出終有所收穫。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故事丨陳光榮「花樣種養」脫貧記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房前有花,屋後有樹,地裡有瓜果蔬菜……這樣的「田園生活」令無數人「我家種耙耙柑有4年了,今年正式批量掛果,產量還可以,年底就可以賣錢了。」陳光榮是村裡出名的「雜家」,因為他不僅養有豬、雞、鴨,還種有耙耙柑、桃子、生薑、包菜、蓮藕等。雖然種類繁多,但他對待每一個種養項目都很用心。
  • ...故事」真情幫扶結碩果丨鎮遠縣羊坪鎮上寨村駐村第一書記金大鴻
    我叫金大鴻,是鎮遠縣衛生監督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2017年3月,我離開了妻子和正在讀幼兒園的女兒,主動申請到鎮遠縣羊坪鎮上寨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入戶走訪貧困戶 上寨村作為鎮遠縣羊坪鎮3個貧困村之一,共572戶2475人,2017年貧困戶99戶350人,平均每6戶農戶就有一戶貧困戶,每7人中就有1名貧困人口,村民經濟收入以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村裡基本沒有什麼優秀的產業;15個村民小組有一大半通組路均未硬化,一到雨天一路泥濘,難以出行;全村除了村委會周邊村民組外
  • 「我的扶貧故事」我想帶給孩子們理想和信念丨鎮遠縣金堡鎮支教...
    我叫朱重愷,是杭州市翠苑中學的一名教師。2020年10月9日,我起身前往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支教之旅。  對我而言這次支教是非常難得的,在讀師範的時候錯過了支教的機會,心中有一些遺憾,因此我在工作後一直留意著支教信息。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普定縣猴場鄉猛...
    我父母在得知弟弟的病情後整日以淚洗面,經過治療,奇蹟並沒有出現,2014年底,24歲的弟弟走完了他這一生,我也欠了20多萬元的帳。  2015年,經我申請,通過上級覆核,我家成為了精準扶貧戶。我一邊在建築工地上做工,一邊尋找發展的門路。在對辣椒市場進行了解後,我決定租幾十畝土地,大幹一場。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脫貧記丨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村村民龔奎
    我叫龔奎,家住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邊遠小山村,這些年來我歷經千辛萬苦和艱難險阻,在黨的富民惠民政策扶持下,讓我從曾經的窮困潦倒走上今天的創業致富路。如今,我非常高興地告訴大家,我脫貧了,致富了,成了全鎮家喻戶曉的榜樣。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
  • 脫貧攻堅——縣氣象局王春玉:我的駐村日記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是發揮黨建優勢、實施幹部引領戰略、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大膽實踐。為了弘揚正能量、激勵全縣幹部群眾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做好駐村扶貧工作。今天為大家刊發的是王春玉的駐村日記,與大家共同分享他的駐村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如今,李小鳳一家搬到了景寧小區,並且開始創業,通過雙手實現增收脫貧,圖為:李小鳳在門店經營生意2018年前,我與丈夫在福建打工,帶著兩個孩子,由於孩子正值讀書年紀,我們不得不留下一個在家裡照看家庭,收入算不上多。平時,我們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僅僅只夠孩子上學。2018年,小兒子小學畢業,需要回到老家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三組貧困戶潘朝令,家裡6口人,已於2016年脫貧。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便開始享受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享受畜牧養羊入股分紅,享受生態養牛和養豬補助,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聘為村級護林員等。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家的照顧和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我叫王德付,是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佳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經過申請,開會評議,我家因病被評為精準貧困戶,從2014年至今,我家的幫扶責任人總共有4位,分別是羅建科、羅倫洪、錢明明、李海洋(現任幫扶責任人)。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張家界脫貧故事」羅潭村:「築巢引鳳」富鄉民
    2015年,市政府辦公室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了這裡,他們在精準扶貧一線衝鋒陷陣,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一支攻堅勁旅。幾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同村支兩委通過精準制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貧方案,一步步將羅潭村變為省脫貧攻堅示範村、省鄉村旅遊名村、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讓「窮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並探索總結出「強基礎、迎企業、建產業、促脫貧」的旅遊扶貧「羅潭模式」。
  • 脫貧路上發「羊」財
    德君麻秀合作社社長扎西巴德說:「自脫貧攻堅開始之日起,我們社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努力擔當作為,逐步說服牧民群眾參加合作社,讓他們真正相信有黨和政府做擔保,絕對可以帶領鄉親們致富並過上好日子,現在我們終於實現這個目標,我也感到非常高興。」  儀式現場,牧民們認真聽取著合作社和村負責人對於合作社近期幾個月的羊群飼養情況和分紅數據。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 凝心聚力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鎮遠答卷
    鎮遠縣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責任制和「五主五包」責任制,採取「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等方式,將各項脫貧目標任務分解到村到戶到人,做到責任環環相扣、壓力層層傳導,確保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身上有任務。全縣3371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13705戶,實現幹部幫扶全覆蓋。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