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
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起初,我充分利用家鄉的閒置土地,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我和妻子起早貪黑,吃苦耐勞,最終那年水稻收成達3千多斤。 我不怕吃苦、敢想敢幹的氣勢被村兩委看在眼裡,後來他們建議我開荒擴土,發展種植產業。於是我選擇了發展本地的特色產業:油茶種植。由於資金有限,我和愛人帶領著村裡的4戶10餘人開荒擴土,最終開拓了一個200多畝的油茶種植基地。
基地建成後,我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獲得了政府數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順利購買了苗木,200多畝油茶種植基地都種上了綠油油的油茶苗。但隨後,在氣候的影響下,由於我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油茶苗大面積枯萎死亡。在此之後,我不斷反思、學習、總結經驗教訓,主動參加政府、企業組織的各類培訓和考察學習,積極加入村級合作社學習技術,在學成後還不忘向社員、群眾分享種養殖技術。在我的精心管理下,現在,基地裡的油茶長勢良好。油茶產業後期效益雖高,但成長周期長,於是我在空檔期利用自家田地和流轉的20畝休耕田地種植了中藥材覆盆子,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還積極發展香蓮種植、中藥材鉤藤種植、石斛種植,實現產業年收益達10000元以上。2018年我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都已達標,年人均收到達到了10000元,實現了脫貧。目前,我的兒子已娶妻生子,女兒也正在上高中,祖孫三代生活其樂融融,家庭生活已邁入小康。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脫貧致富最終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我將充分利用已有產業帶領大家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楊韜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