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

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起初,我充分利用家鄉的閒置土地,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我和妻子起早貪黑,吃苦耐勞,最終那年水稻收成達3千多斤。 我不怕吃苦、敢想敢幹的氣勢被村兩委看在眼裡,後來他們建議我開荒擴土,發展種植產業。於是我選擇了發展本地的特色產業:油茶種植。由於資金有限,我和愛人帶領著村裡的4戶10餘人開荒擴土,最終開拓了一個200多畝的油茶種植基地。

基地建成後,我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獲得了政府數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順利購買了苗木,200多畝油茶種植基地都種上了綠油油的油茶苗。但隨後,在氣候的影響下,由於我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油茶苗大面積枯萎死亡。在此之後,我不斷反思、學習、總結經驗教訓,主動參加政府、企業組織的各類培訓和考察學習,積極加入村級合作社學習技術,在學成後還不忘向社員、群眾分享種養殖技術。在我的精心管理下,現在,基地裡的油茶長勢良好。油茶產業後期效益雖高,但成長周期長,於是我在空檔期利用自家田地和流轉的20畝休耕田地種植了中藥材覆盆子,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還積極發展香蓮種植、中藥材鉤藤種植、石斛種植,實現產業年收益達10000元以上。2018年我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都已達標,年人均收到達到了10000元,實現了脫貧。目前,我的兒子已娶妻生子,女兒也正在上高中,祖孫三代生活其樂融融,家庭生活已邁入小康。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脫貧致富最終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我將充分利用已有產業帶領大家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楊韜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好在我讀過初中,文化功底還在。來到村裡,跟村支兩委成員,跟駐村工作隊學習了不少知識,尤其是學會了使用電腦。
  • ...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石餘光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我真摯地送上這張感謝信,是因為幫扶幹部和幫扶政策讓我家的生活大變樣。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養殖業,家中兩個兒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妻子常年患病需住院吃藥,原本兩個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都比較大,再加上我妻子的醫療費用支出,家中沒有積蓄,之前全家收入僅靠種植2.1畝田和養幾隻雞仔,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過得艱難,我感覺非常自卑,也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漸漸地成為村民群眾心目中的「懶漢」。
  • 黎平縣:天麻變寶生「金」 村民增收脫貧
    幾年前,黎平縣九潮鎮弄北村還是個「吃水靠挑、出門靠腳」的貧困村。  時過境遷,如今的弄北村,產業興旺,致富有門,處處散發勃勃生機。這一變化全因弄北村萬寶山上的一個「寶貝」——天麻。村民黃召文兩口子正在杉木林下忙碌著。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以前賺錢沒門路,只能外出打工,後來聽說村裡發展了的天麻,是『訂單農業』項目,不用愁銷路,我馬上就回來搞產業了。」黃召文一邊除草一邊說,「現在我既有股份分紅,又有基地務工收入,去年掙了6萬塊,一下子就脫貧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了各種幫扶政策帶來的穩定收入後,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伏櫪 戰貧脫困|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脫貧攻堅...
    「歐老師又入戶來看我了。」一見到歐邦傑,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村民們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走村入戶、詢問近況、排憂解難……自擔任銀朝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以來,這成為歐邦傑每天的必修課。  歐邦傑是口江鄉人民政府的一名老幹部,二十年前,他曾在銀朝村執教,後轉入政府部門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就要做好先鋒模範作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我叫石天成,今年67歲,是豆洞村一組村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8年10月,縣委縣政府評我為「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榮譽和責任同樣壓在我身上。   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從勤勞致富創業到虧本變成貧困戶,現在又通過努力脫貧了,同時也為村民帶來了良好的收入。我始終堅信:共產黨員就要當好帶頭人。我從小在家務農,小學文化,沒有技能。但是我不甘落後,精心種好家裡的幾丘田的同時,還兼理經殺豬生意,可要獲得好收入,卻很不容易。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才能脫貧丨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農信壯
    我叫農信壯,是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以前因為家裡貧困,成了貧困戶。有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但我卻覺得並不開心,想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自從全村因龍灘電站建設集體搬遷上來後,鎮政府就連續三年統一給每家每戶種上芒果樹苗,在屬熱帶、亞熱帶氣候下生長的芒果每公斤的批發價可賣到5元,我成了其中一名果農。種植芒果成為我脫貧的第一步。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岑引村:建設美麗鄉村 加速鄉村振興
    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岑引村由於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等成為深度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全體幹群勠力同心、齊力奮戰,紮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和真脫貧,使全村村貌煥然一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還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振興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以帶領群眾奔小康為己任|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
    我叫陸金輝,是一名退役軍人,一直在外打拼創業。在我的事業小有成就之際,為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共同走向致富路,我於2015年回家帶領鄉親們發展種養殖產業。2016年11月村「兩委」換屆時,被推選為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我的致富路丨習水縣土城鎮長壩村...
    我所生活的長壩村屬偏遠山區,在2016年以前,這裡生活的村民大多以從事傳統農業維持生計,這裡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我家到長壩村村委會只有一條泥土路,冬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每次到村辦事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到鎮更要花四五個小時,尤其是冬天,出一次山花費的時間更長。
  • 「我的脫貧故事」擺脫貧困,難忘黨恩丨黎平縣九潮鎮同臘村村民朱守平
    我叫朱守平,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九潮鎮同臘村村民,家庭人口6人。   2013年的時候,丈夫因身患腦癌,常年以藥養身,臥病在床。家裡面為了給丈夫治病四處找親戚借錢,最終還是逃不過病魔的魔爪,於當年病逝。丈夫的離世讓原本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欠下大筆債務。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目前,我的竹鼠存欄200隻,在市場銷售方面完全不愁,肉鼠售賣價格一般每斤在80元錢左右,種鼠售價每對350至400元不等,一年下來收入可達4萬餘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我的竹鼠養殖事業步入正軌後,我也想著帶動村裡的鄉親跟我一起發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李榮華家的新居我為人勤勞老實,我經常對我家的幫扶幹部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裡踏實。我在追求美好日子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停下勤勞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齊心共奮進 同謀新發展|黎平縣尚重鎮歸養村駐村...
    我叫劉波,是貴州省黎平縣紀委監委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關鍵時刻被組織委派到距離縣城110公裡的尚重鎮歸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劉波實地查看絞股藍產業發展情況面對眼前的景象,我並沒有氣餒。到任的第一件事,就從抓黨建開始著手,連晚召集全村黨員召開黨員大會,在會上,我領頭重溫入黨誓詞,一場嚴肅、決定著這個村今後發展的方向的大會一直討論到凌晨2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