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2020-12-25 天眼新聞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為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年,在一次與村兩委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了竹鼠養殖,市場前景廣闊,養殖過程簡單、見效益快,而且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肉類,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級食品。  回到家後,我與妻子談起了想要發展竹鼠養殖產業的想法,妻子聽後,非常支持我。當年的9月份,我用家裡僅剩的1萬多塊錢,從錦屏運回了我的第一批幼鼠30對,開啟了我的竹鼠養殖之路。  竹鼠養殖周期短、見效益快,幼鼠飼養3個月體重就可達1斤左右,5個月可達2斤以上,最大的4至6斤左右。

竹鼠餵養方便,投入成本低,幼鼠時只需餵養一些稀飯、玉米即可,成年鼠主要靠吃竹子。在我們農村,竹子幾乎不花錢,加之養殖場地也是用自家的舊房改造,很大程度地節約了成本。  目前,我的竹鼠存欄200隻,在市場銷售方面完全不愁,肉鼠售賣價格一般每斤在80元錢左右,種鼠售價每對350至400元不等,一年下來收入可達4萬餘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我的竹鼠養殖事業步入正軌後,我也想著帶動村裡的鄉親跟我一起發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目前,我在村裡聘請了2名困難群眾到我的竹鼠基地當管理員,主要負責竹鼠飼養和圈舍衛生的清潔工作,他們每個月的工資有1500元,年底時還會根據當年的產業效益,適當給予獎勵。同時,我還帶動了5個村民一起發展竹鼠養殖,共同創業增收。  除此之外,我還在村裡做起了海爾電器代理商,又開了小賣部,現在,我們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回顧我家的脫貧經歷,我深刻領悟到,幸福生活就得靠自己辛勤付出才能獲得。  接下來,我還計劃著新建200個竹鼠圈舍,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增收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
    我叫潘伯超,是岑鞏縣天星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
  • ...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潘伯超
    我叫潘伯超,是岑鞏縣天星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我的致富路丨習水縣土城鎮長壩村...
    我所生活的長壩村屬偏遠山區,在2016年以前,這裡生活的村民大多以從事傳統農業維持生計,這裡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我家到長壩村村委會只有一條泥土路,冬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每次到村辦事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到鎮更要花四五個小時,尤其是冬天,出一次山花費的時間更長。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了各種幫扶政策帶來的穩定收入後,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原創 觀察君 長沙觀察【視頻】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濃濃夏日,長沙縣金井鎮蒲塘村,連片的茶樹茁壯生長,
  • 「我的扶貧故事」「加法原理」帶領群眾致富丨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
    我叫胡文孝,2011年當選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村委會主任。我們村依託當地「龍鰲河——馬家寨」旅遊景區的輻射效應,巧用脫貧致富「加法原理」,走出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的故事還得從1988年說起。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風光1988年,我在自家地裡第一個種植葡萄,由於受經驗不足、投入小、技術不過關、銷售渠道不暢等各種條件制約,葡萄種植失敗了,迫於生計,我只好外出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讓建德的產業在岑鞏開花結果丨浙江省建德市赴...
    我叫諸葛翀,2018年,我隨著浙江省建德市脫貧攻堅的隊伍,來到了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幫扶。初到岑鞏縣,第一次走進田間地頭,看著正辛勤勞作的老百姓,顆顆汗水從額頭灑落田間的場景,我便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幫助當地村民掌握種桑養蠶技術,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點亮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夢,不破樓蘭終不還。
  • 四川省木裡縣:羊肚菌「種」出脫貧路 成為村民致富菌
    四川省木裡縣:羊肚菌「種」出脫貧路 成為村民致富菌近些天,在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博窩鄉坑古村周大順的帶領下,坑古村又開始新一輪的羊肚菌下種。明年三四月,這批羊肚菌又將成為村民的致富菌。     此前,機電校畢業的周大順曾對羊肚菌也一無所知,經過調研,他想到在博窩鄉種植珍貴稀有的羊肚菌。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像本村人說的,我這樣的人已經「上坎了」,五十歲出頭就有兒孫福,我也滿懷著對生活的期望。2012年,一場意外降臨到我的頭上。最初我發現身體異樣,到貴陽腫瘤醫院被檢查出患有宮頸癌。這個消息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治病期間,我大概花了10多萬元,無疑使我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 「我的扶貧故事」脫下戎裝 再披戰袍|岑鞏縣天星鄉孔塘村網格員...
    我叫楊明勇,是一名退伍軍人,現為黔東南州岑鞏縣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期間被安排到天星鄉孔塘村駐村,有幸再次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名戰士。孔塘村是合併村紅星村的一個小村,駐村初期,我通過經常深入農戶、田間地頭,與黨員幹部、老村幹、群眾和致富能手等座談交流,了解村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徵求他們對孔塘村發展的建設意見、發展思路等,並認真做好民情日記。針對重點戶,就常去和他們拉家常、找問題、講政策、解難題。通過走訪,我給自己負責的邱家組網格繪製了作戰示意圖。
  • 記者探訪脫貧路丨永定區七家坪:美麗新村入畫來
    基礎設施「建起來」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難點,更是脫貧攻堅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目前,全村3.8公裡村級主幹道由原來的3米拓寬到了5米,7公裡通組和通戶道路實施了硬化,全村15個村民小組已全部實現通水泥路,5座便民橋修建完成,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也讓長期沉睡於大山之巔的農副產品產生了經濟效益,為全村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安居才能樂業。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居民...
    我叫伍光文,今年47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天馬鎮黃土塘村燕子巖組村民,現居住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我家中有7口人,我、妻子、父親、母親,還有三個孩子。說起我的脫貧故事,真的千言萬語、千恩萬謝都道不盡我這激動的心情。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院村聯建」黨旗豔 檢察扶貧聚民心——岑鞏縣人民檢察院黨建扶貧...
    2014年來,岑鞏縣人民檢察院結對幫扶雷公田村,面對該村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涉貧面積大,水、電、路等基礎條件落後等系列問題,成為縣檢察院攻克的「頭等大事」。為了讓雷公田村儘快脫貧,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家彬多次帶隊調研,與雷公田村黨支部座談並達成共識,建立了縣檢察院黨支部與雷公田村黨支部「院村聯建」工作機制。
  • 日照扶貧女書記費紅豔: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在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芳華」——日照扶貧女書記》系列報導,聚焦駐紮在基層一線,致力於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女將」,挖掘她們的感人事跡、鮮活故事。駐村第一書記費紅豔村裡的煎餅坊又開工了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好政策和艱苦奮鬥的自己丨岑鞏縣平莊鎮後坪...
    我叫丁祖奎,今年56歲,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明寨組。由於我的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幹不了體力活,所以只能我一個人負責照顧家庭和掙錢養家。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很清楚,只有通過勤勞奮鬥、發展產業才能養活我這一大家子,但是,缺乏資金和技術,這條產業路又談何容易?
  • ...我的「扶貧·戰疫」生活丨岑鞏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黎
    我叫張黎,現為黔東南州岑鞏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到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入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晚上一戶一檔排查梳理結果,不到2個月徒步走遍了全村31個村民小組。  「張書記你真不錯,一年多的時間,給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
  • 「石頭地」裡開出致富花——靈石縣吳莊村的整村脫貧紀實
    「當年,我也想為鄉親們多做些事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讓村民致富真的很難。」田乃文說。田乃文告訴記者,他上任後總想做些什麼,但村裡老人多,底子差,沒產業,加上土地貧瘠,他能做的也只有幫村民們運送一下地裡收回來的玉米。久而久之,不僅村民們的致富信心缺失嚴重,鄉親們還勸他,趁著能幹動,也外出謀「生活」,別總是耗在這片「窮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