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始終堅信,人只要不懶,總有一天會熬出頭的。2015年年底,我家終於脫貧了。這當中我最感謝的是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給我的關心和幫助。

我叫黃禮會,家住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六組。早年我與丈夫離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出嫁在本村,兒子也娶妻生子。像本村人說的,我這樣的人已經「上坎了」,五十歲出頭就有兒孫福,我也滿懷著對生活的期望。

2012年,一場意外降臨到我的頭上。最初我發現身體異樣,到貴陽腫瘤醫院被檢查出患有宮頸癌。這個消息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治病期間,我大概花了10多萬元,無疑使我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好在2013年,村支兩委了解到我的家庭情況,通過相關程序,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去看病的醫療費用也報銷了一部分,還享受了低保,這減輕了我很大的經濟負擔。

2016年,我還得到了危房改造資金35000元,房子蓋好後又給我接上了自來水、路面硬化、安上庭院燈等。

黃禮會戶生活好起來後修起的房子

為了讓我發展產業致富,2017年縣裡給我申請小額貸款特惠貸5萬元,發展椪柑種植,那幾年正值椪柑賣得好,收入也可觀。最幸運的是,從2012年做完手術之後,我的身體在逐漸康復中。想到兒子的負擔重,兩個孫子還在讀書,國家的政策又這麼好,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振作起來,幫兒子撐起這個家。

2018年4月,我家來了一位幫扶責任人,她就是保家村幼兒園的瓦倩老師。想不到脫貧後還有人管我們,國家的政策就是好。別看瓦老師是一個小姑娘,她性格開朗,總是幫我做事情,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她經常過來陪我,關心我的生活。瓦老師還推薦我的兒子和兒媳在外就業,同時幫他們申請了務工補貼。

扶貧幹部瓦倩到黃禮會家確認信息

2019年12月,瓦老師還和網格員一起,把國家分給我的水蛭養殖分紅所得資金送到我家裡。

這幾年,瓦老師來家裡都會給我帶一些水果、糕、生活用品,她還鼓勵我的孫子孫女好好讀書,說讀書是脫貧致富的關鍵,讓我們樹立起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今年3月份,我還得到了護路員公益性崗位,雖然工資只有800元,但是我很高興,我也能為家裡的經濟出點力了。

通過這幾年國家的幫扶政策,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每個月的低保養老金足夠我生活。家裡也用上了電冰箱、電視機、電烤爐、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我真心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穩定脫貧,走上了致富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初來乍到的指揮長遇到了棘手事丨晴隆縣沙子鎮...
    「是哪個女的,行不行哦……」2019年底,我剛到晴隆縣沙子鎮小寨社區的時候,就聽到了有人在這樣說。我知道,之前在「六比六評」中小寨社區是倒數第一,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幫扶責任人都迫切希望手裡的問題能抓緊解決,避免下次再「登臺亮相」,所以對新來的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非常地在意。於是,我一到小寨社區就召開會議,安排工作部署,在會議結束後,立馬讓村裡的幹部帶著我進村裡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了各種幫扶政策帶來的穩定收入後,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
    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家的境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邁向了小康生活,而這全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政策。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我的致富路丨習水縣土城鎮長壩村...
    我所生活的長壩村屬偏遠山區,在2016年以前,這裡生活的村民大多以從事傳統農業維持生計,這裡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我家到長壩村村委會只有一條泥土路,冬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每次到村辦事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到鎮更要花四五個小時,尤其是冬天,出一次山花費的時間更長。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但是隨著路越修越好,交通越來越便利,運輸甘蔗不再是問題,越來越多的客商開車來收購。兩年過去,看到我種植甘蔗有了不錯的收入,有的村民便開始主動種甘蔗。在我的帶領下,村民將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土地種上了甘蔗,2012年全村種植甘蔗2000餘畝。龐幫雲收割甘蔗2014年,冊亨縣裡的糖價和甘蔗收購價格下滑,村民們一直在觀望,有的甚至準備放棄種植甘蔗。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會像葡萄一樣甜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村民...
    我叫李興菊,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六組的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我家的產業得到了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走上了致富路。這些年,我家的聯親幹部朱曉露和駐村工作隊的龍廷壽隊長向親人一樣幫扶我們。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浩: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羅妹...
    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晴隆縣融媒體中心 楊浩2018年3月,晴隆縣蓮城街道坡榮村四組的黃修明家成為了我的包保貧困戶。第一次走訪黃修明家,映入眼帘的是二幢兩層樓的大平房。就在我的對接聯繫還沒有「落板」的時候,去年10月,黃勇通過同村在煤礦務工的熟人介紹,如願到雞場鎮源興煤礦務工,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黃勇總算是有了新的工作崗位,就業了。黃修明家的事例讓我想起一次採訪中,隨行的一名村幹部說,現在國家政策好,只要身體健康,有勞力,肯吃苦,那能不脫貧?如果再有一點闖勁,奔小康都不是問題。對此,我深以為然!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傾注在扶貧路上丨晴隆縣大廠鎮嘎木村扶貧...
    剛開始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的時候,我不斷地問自己,要幫助群眾,擺脫窮苦的日子,共奔小康,我該怎麼去做呢?怎樣才能和群眾建立深厚的關係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不斷地思索,在無數次的幫扶經歷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目前,我的竹鼠存欄200隻,在市場銷售方面完全不愁,肉鼠售賣價格一般每斤在80元錢左右,種鼠售價每對350至400元不等,一年下來收入可達4萬餘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我的竹鼠養殖事業步入正軌後,我也想著帶動村裡的鄉親跟我一起發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