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
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輔導農戶孩子作業
幫扶的路上,我也算吃盡了苦頭,下隊途中摔傷了自己,落下了終身殘疾,幼兒也不能哺育,但我從不抱怨。
我感觸最深的是新坪村團結二組馮光友戶。雖然只包保短暫的幾個月,但傷痕累累的我,還是翻山越嶺去到他家,給二老講政策、了解二老的生活及身體情況,他們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感激地說道,還是國家政策好,得到幫扶後,生活改善了,還住進了新房子。
在扶貧路上,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深深地意識到,公職人員不能以俯視群眾的姿態去工作,不能對群眾指手劃腳,這樣只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對你敬而遠之,那麼你在村裡的工作也就無法開展了。
走訪宣傳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和群眾接觸、交談、拉家常,抱著我是人民的公僕這種心態去工作,這樣才接近了群眾、融入了群眾,使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
通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我清楚地了解我包保的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收入支出情況,並且分析每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
到農戶家裡核對資料
我也明白扶貧先扶志,不少貧困戶中都存有「等靠要」的思想,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不拿白不拿」,不願脫貧、不想脫貧、以窮為榮,嚴重製約脫貧工作。於是,我以「扶志」工程為重點,加大宣傳教育,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將「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讓貧困戶摒棄「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
【人物小傳】
胡碧君,女,黎族,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2017年起任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農戶幫扶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