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2020-12-22 天眼新聞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

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輔導農戶孩子作業

幫扶的路上,我也算吃盡了苦頭,下隊途中摔傷了自己,落下了終身殘疾,幼兒也不能哺育,但我從不抱怨。

我感觸最深的是新坪村團結二組馮光友戶。雖然只包保短暫的幾個月,但傷痕累累的我,還是翻山越嶺去到他家,給二老講政策、了解二老的生活及身體情況,他們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感激地說道,還是國家政策好,得到幫扶後,生活改善了,還住進了新房子。

在扶貧路上,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深深地意識到,公職人員不能以俯視群眾的姿態去工作,不能對群眾指手劃腳,這樣只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對你敬而遠之,那麼你在村裡的工作也就無法開展了。

走訪宣傳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和群眾接觸、交談、拉家常,抱著我是人民的公僕這種心態去工作,這樣才接近了群眾、融入了群眾,使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

通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我清楚地了解我包保的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收入支出情況,並且分析每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

到農戶家裡核對資料

我也明白扶貧先扶志,不少貧困戶中都存有「等靠要」的思想,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不拿白不拿」,不願脫貧、不想脫貧、以窮為榮,嚴重製約脫貧工作。於是,我以「扶志」工程為重點,加大宣傳教育,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將「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讓貧困戶摒棄「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

【人物小傳】

胡碧君,女,黎族,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2017年起任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農戶幫扶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傾注在扶貧路上丨晴隆縣大廠鎮嘎木村扶貧...
    我開始明白在精準扶貧的路上,我必須用心用情用愛傾注,方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工作。記得有一次在學校上完課後的我,匆匆忙忙踏上了嘎木村楊柳衝的路。這條路,我已經來回走了無數次。我包保的4戶貧困戶,都住在這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丨晴隆縣雞場鎮楊柳村包保...
    我叫胡勇,是晴隆縣雞場鎮廖基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晴隆縣雞場鎮楊柳村包保幹部。2017年,受組織統一協調安排,我加入了楊柳村包戶幹部隊伍,開展結對幫扶工作。胡勇幫助群眾整理電線有一天,我又一次去了她李秀妹。讓我高興的是,她家門沒有上鎖。我敲門後,從她家走出一個女生來,我問:「是李秀妹家嗎?」她說,是的。我向她介紹了我自己,說明了我的來意。我也了解到她是李秀妹的女兒。
  • 晴隆縣:「五隊」齊發力 幹群情更密
    當前,晴隆縣內廣大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或就近就業,家裡多是老人和孩子,確保他們的用電安全、用火安全是幫扶幹部們牽掛於心並身體力行落細落實的實事之一。碧痕鎮新坪社區團結一組的張二蓮身體不好,由幫扶幹部組成的「釘釘隊」主動上門,為她家把電線線路理順、釘牢,消除安全隱患,並告之用電注意事項。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我負責的雞場鎮小王寨村小寨組是一個傳統的布依族村民小組,這裡的村民大多說方言,身為一個異鄉人,我清晰地認識到我的工作將面臨怎樣的困難。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兒子去扶貧丨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康朝美
    這是村裡面的人見到我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我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一位年輕媽媽。  我幫扶的是泥凼鎮梨樹村槽上組的錢明啟一家,這是我生完孩子後結對幫扶的第二戶。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梨樹村有多遠,只知道梨樹是離興義最近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驚喜之時,我懸著的心也終於平靜下來!胡滴滴是我包保戶胡平的女兒,我幫扶她家後,成了微信好友,這一平臺成了我鼓勵他好學習和關心她就業的主渠道。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
  • 換位思考,換位做事,換位做人
    學會換位,是人生的必修課。01換位思考聽過一對夫妻的故事:有一天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反常地沒在外面等吃,而是呆在廚房裡面一直在旁邊嘮叨:火太大了,要焦了快翻魚、油太多了、你剛剛就不應該......妻子忍不住了,脫口而出:「我知道怎麼弄,不用你指手畫腳的,話那麼多。」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
    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因為家裡人口多,生活非常拮据,後來子女相繼讀書,家庭經濟壓力變得更大,生活愈發困難。正當全家的生活陷入困頓、一籌莫展之際,社區兩委成員找到了我們,通過程序將我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初來乍到的指揮長遇到了棘手事丨晴隆縣沙子鎮...
    「是哪個女的,行不行哦……」2019年底,我剛到晴隆縣沙子鎮小寨社區的時候,就聽到了有人在這樣說。我知道,之前在「六比六評」中小寨社區是倒數第一,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幫扶責任人都迫切希望手裡的問題能抓緊解決,避免下次再「登臺亮相」,所以對新來的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非常地在意。於是,我一到小寨社區就召開會議,安排工作部署,在會議結束後,立馬讓村裡的幹部帶著我進村裡走訪。
  • 3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換位思考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裡。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分我的命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難。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所以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生活本來就不容易。當你覺得容易的時候,肯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著那份不容易。生活經常換位思考,珍惜才配擁有。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一日一善】《換位思考,笑比哭好》
    新的一天開始了,這裡是紹興市爐峰慈善聯合會與紹興朗誦群聯合舉辦的慈善文化平臺,我是今天的主播 絲瓜爺爺。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由無塵供稿的《換位思考,笑比哭好》。與人相處,要懂得換位。與人相處,要懂得體諒。想要得到,就先付出;想要理解,就先包容;想要在乎,就先珍惜;想要尊重,就先看重。什麼是換位?換位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了解情況後,我心中不安,想著該如何深入了解幫扶戶的現狀,更清楚明了宣傳扶貧政策,真正幫助脫貧。  李光英傑和奶奶住在一個小門面裡,只有一張塑料布遮擋著寒風,走進門靠牆擺放著一張老式木床,萬奶奶笑著同我打招呼,牆邊靠著幾把農具,破舊的木椅上耷拉著幾件舊衣服,因屋裡太潮散發著一股黴味。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的學費以後我來負責丨劍河城關第二小學教師...
    我叫蒲聰慧,是劍河縣城關第二小學的一名教師。常言道:無愛不教育。愛在教育這個神聖的殿堂裡,是一盞溫暖且永恆的明燈,它溫暖著一顆顆稚嫩的心,照亮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給困境中的孩子帶去希望。我用自己的愛心給無數困境中的孩子點燃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