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
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2014年,我接到任務,成為脫貧攻堅戰一份力量。 我的幫扶戶李光英傑是水城縣雙水街道明硐社區法都村店子組人,與60多歲的奶奶萬庭鈞生活。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帶著家庭醫生為老奶奶體檢
我第一次見到李光英傑的時候,他還是個12歲小男孩,父親在工地上發生意外去世,母親改嫁,奶奶把他安排在老鷹山一家私校讀書。 了解情況後,我心中不安,想著該如何深入了解幫扶戶的現狀,更清楚明了宣傳扶貧政策,真正幫助脫貧。 李光英傑和奶奶住在一個小門面裡,只有一張塑料布遮擋著寒風,走進門靠牆擺放著一張老式木床,萬奶奶笑著同我打招呼,牆邊靠著幾把農具,破舊的木椅上耷拉著幾件舊衣服,因屋裡太潮散發著一股黴味。 我心裡一陣酸楚,給萬奶奶家做好登記後,便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洗碗、洗衣服。走訪結束後,我結合幫扶政策,為他們申請了醫保、養老金、教育資助金,也暗暗決定要幫助更多像李光英傑家走出困境。
謝麗娜(左起第一位)走訪入戶
之後的走訪中,我都從摸底調查入手,全面掌握我的幫扶戶的貧困情況,如家庭住址、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等,為開展「精準幫扶」工作做準備,及時給出解決方案,做到一戶一策、因戶施策,一戶一本臺帳、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 作為人民教師,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作為幫扶人也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以誠心、愛心對待幫扶戶。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為李光英傑家添置家具
在不耽誤教學工作的同時,我每周參與和幫扶戶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活動,期間,李光英傑家搬入土地置換的新房,我便為他們添置床、衣櫃、碗櫃等家具,為李光英傑買學習用品,幫助他轉入水城縣第十九中學就讀初三,聯繫學校結合政策免了所有學費,享受教育資助金,拉回了險些輟學的李光英傑。 幫扶工作有時也像是調解員,正值青春期的李光英傑常常與奶奶發生矛盾,甚至離家出走,我找回他並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又常以家訪、電話了解他的情況,儘可能給他關愛,而今李光英傑已經長成了17歲的大男孩,也明白了要靠學習支撐起家庭的未來。
謝麗娜(中間)走訪李光英傑家宣傳講解幫扶政策
幫扶最重要的是為其理出脫貧思路,規劃出脫貧路線圖,樹立脫貧信心,早日脫貧致富。了解到李光英傑的學習情況後,畢業後,根據他的意願我幫助他進入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習。 轉眼五六年了,逢年過節,一次次走進李光英傑家中,送生活用品,了解生活狀況,我們一起清潔廚房、做飯,過年貼對聯,我也從幫扶人變成了貼心人。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走訪李光英傑家指導填寫幫扶表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能親身參與脫貧攻堅,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幫貧困戶脫貧是我最大心願,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未來的年華歲月裡要不遺餘力,為更多需要的人帶去光亮。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整理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