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

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2014年,我接到任務,成為脫貧攻堅戰一份力量。   我的幫扶戶李光英傑是水城縣雙水街道明硐社區法都村店子組人,與60多歲的奶奶萬庭鈞生活。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帶著家庭醫生為老奶奶體檢

我第一次見到李光英傑的時候,他還是個12歲小男孩,父親在工地上發生意外去世,母親改嫁,奶奶把他安排在老鷹山一家私校讀書。  了解情況後,我心中不安,想著該如何深入了解幫扶戶的現狀,更清楚明了宣傳扶貧政策,真正幫助脫貧。  李光英傑和奶奶住在一個小門面裡,只有一張塑料布遮擋著寒風,走進門靠牆擺放著一張老式木床,萬奶奶笑著同我打招呼,牆邊靠著幾把農具,破舊的木椅上耷拉著幾件舊衣服,因屋裡太潮散發著一股黴味。  我心裡一陣酸楚,給萬奶奶家做好登記後,便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洗碗、洗衣服。走訪結束後,我結合幫扶政策,為他們申請了醫保、養老金、教育資助金,也暗暗決定要幫助更多像李光英傑家走出困境。

謝麗娜(左起第一位)走訪入戶

之後的走訪中,我都從摸底調查入手,全面掌握我的幫扶戶的貧困情況,如家庭住址、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等,為開展「精準幫扶」工作做準備,及時給出解決方案,做到一戶一策、因戶施策,一戶一本臺帳、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   作為人民教師,我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作為幫扶人也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以誠心、愛心對待幫扶戶。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為李光英傑家添置家具

在不耽誤教學工作的同時,我每周參與和幫扶戶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活動,期間,李光英傑家搬入土地置換的新房,我便為他們添置床、衣櫃、碗櫃等家具,為李光英傑買學習用品,幫助他轉入水城縣第十九中學就讀初三,聯繫學校結合政策免了所有學費,享受教育資助金,拉回了險些輟學的李光英傑。   幫扶工作有時也像是調解員,正值青春期的李光英傑常常與奶奶發生矛盾,甚至離家出走,我找回他並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又常以家訪、電話了解他的情況,儘可能給他關愛,而今李光英傑已經長成了17歲的大男孩,也明白了要靠學習支撐起家庭的未來。

謝麗娜(中間)走訪李光英傑家宣傳講解幫扶政策

幫扶最重要的是為其理出脫貧思路,規劃出脫貧路線圖,樹立脫貧信心,早日脫貧致富。了解到李光英傑的學習情況後,畢業後,根據他的意願我幫助他進入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習。  轉眼五六年了,逢年過節,一次次走進李光英傑家中,送生活用品,了解生活狀況,我們一起清潔廚房、做飯,過年貼對聯,我也從幫扶人變成了貼心人。

謝麗娜(右起第一位)走訪李光英傑家指導填寫幫扶表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能親身參與脫貧攻堅,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幫貧困戶脫貧是我最大心願,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未來的年華歲月裡要不遺餘力,為更多需要的人帶去光亮。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整理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放心上 從此異鄉為家鄉 ︱ 水城縣營盤鄉...
    我叫範文禮,雲南曲靖人,2018年通過貴州省特崗教師考試成為六盤水市水城縣營盤鄉蘭花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2018年9月入職,同年擔任幫扶工作。  作為一名新入職的外地教師,一開始我就面臨人生地不熟的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讀書,一個都不能少︱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扶貧...
    我叫杜永紅,水城縣教育局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保證新屋頂新瓦片,換上新門窗,室內給你粉刷好;孩子帶回來,周邊幾個鄉鎮的初中都是寄宿制的,初中三年全免費.....」比德鎮政府經過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排查,得知姐妹倆的情況,決定在寄宿制的比德小學為姐妹倆安排復學,食宿、書本、校服全免費。我們和其堂兄聯繫後,其堂兄積極支持姐妹倆回家讀書,10月11日,其堂兄將姐妹倆陳健群、陳柔送到比德中學、比德小學復學。通過兩個多月的辛苦努力,水庫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生在規定時限內都相繼復學。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兒子去扶貧丨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康朝美
    這是村裡面的人見到我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我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一位年輕媽媽。  我幫扶的是泥凼鎮梨樹村槽上組的錢明啟一家,這是我生完孩子後結對幫扶的第二戶。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梨樹村有多遠,只知道梨樹是離興義最近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  「物質扶貧救一時,思想扶貧救一世。」我深刻的明白,如果不點開村民的「思想穴」,政策講解難,技術推廣難,工作開展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村支兩委經過研究,在2016年開辦了中壩村的第一個創業培訓班,為村裡培訓了第一批致富帶頭人。
  • 「我的扶貧故事」常識人間疾苦 勿以善小不為丨水城縣第二小學教師...
    老人們常說:「人無算計一世窮」。在我的潛意識裡,一直認為貧窮是因懶,因不會打算,真正領取自己的幫扶任務時才發現我開始的想法是多麼的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間疾苦。我叫羅忠芬,當我第一次踏入我幫扶的這一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 「我的扶貧故事」讓關愛之情鋪滿教育扶貧之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
    我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範遠微,2016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小華是我的幫扶學生之一。 是家訪開啟了我對小華的教育幫扶之路。孩子曾在聊天中告訴我,他爺爺奶奶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長期服藥,他爸爸外出打工,媽媽有病不識字還沒有工作。第一次去他家,我和同事步行20多分鐘到了他家卻見房門緊鎖。詢問得知,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完成作業,而是先和鄰居孩子玩耍。隨後孩子媽媽買菜回來了,他們一家四口擠在破舊的「城中村」裡,兩間房是租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住一間大的,小華住在用隔板隔出的小房間裡。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我的扶貧故事」八百裡分麾下炙 四百裡扶貧故事|水城縣能源局駐...
    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然而,從駐礦安監員到第一書記角色轉變上就遇見第一大難題,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什麼都不懂,如何帶領吳王村村民脫貧致富,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水城縣脫貧攻堅彙編》視為珍寶,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漸漸的心中有了思路,腳下有了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張」到「閨女」|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教師...
    我叫張春,是貴州黔西南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的一名教師。根據組織安排,從2016年起,我開始「認親」幫扶貧困戶。四年多來,因為用心用情服務,我收穫了幫扶對象把我當「閨女」的最大禮物。  小河村雲上組的楊德書是我幫扶的第四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的學費以後我來負責丨劍河城關第二小學教師...
    我叫蒲聰慧,是劍河縣城關第二小學的一名教師。常言道:無愛不教育。愛在教育這個神聖的殿堂裡,是一盞溫暖且永恆的明燈,它溫暖著一顆顆稚嫩的心,照亮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給困境中的孩子帶去希望。我用自己的愛心給無數困境中的孩子點燃了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扶貧故事」服務群眾永遠在路上丨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第一書記陳榮
    現在的六盤水市水城縣俄嘎村,村居錯落有致,村貌整潔靚麗,農民生活恬靜,獼猴桃樹滿布田地,村活動室更是寬敞明亮,所有的變化讓人不禁感嘆。  我叫陳榮,2018年3月任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駐村第一書記。
  • 點石成金,綠色發展:科技助力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扶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城縣的貧困局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企業需求,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依託巖石學、巖石地球化學等學科專業優勢,在水城縣成立院士工作站,並由劉嘉麒院士帶領科技扶貧團隊深入調研,依託當地玄武巖的資源優勢,為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中科院行管局教育扶貧:有愛才有一切
    目前,針對在幫扶過中發現的庫倫旗蒙古族小學和水城縣第六小學科學教室教學及實驗材料較為缺乏的問題,行管局以中科院附屬實驗學校五年級正在實施的《生命科學前沿探索課程》為藍本,向 2 所學校捐贈課程材料包。此外,北京中科科教發展基金會還為庫倫旗提供 3 年總計 100 萬元的助學助教資金,以用於部分優秀師生開展「走進中科院、走近科學家」科教融合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同讀一本書」讓教育幫扶更深更實丨貴陽市第二...
    我叫姚堯,是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2020年5月17日,我校送優質小學教育資源到偏遠的印江一小,領導班子代表以及優秀教師共計14人送教下鄉。而我,作為一位攝影愛好者,不僅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扶貧精彩瞬間,還利用音視頻手段,讓教育幫扶更深刻、更持久。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人民教師的扶貧之路丨安順市西秀區啟新學校教師...
    我叫帥海,是西秀區啟新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12月,根據西秀區教育局安排,我有幸進入了脫貧攻堅突擊隊。經過短暫幾天的集中培訓後,我被分配到了新場鄉政府文化站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來到這裡第一天我就開始對全鄉有多少貧困戶,其中有多少貧困戶子女在校就讀,是否享受資助、全鄉有無學生輟學進行了初步了解。結合我對全鄉教育扶貧工作的了解,不定期我到各村講習所和村級作戰室對鄉裡面的包保幹部進行教育資助政策培訓,強化他們對教育資助政策了解和認識。通過培訓後,各個包保幹部也在平時的駐村工作中及時進入貧困戶家中查看連心袋裡的教育受資助情況有無遺漏,是否有輟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