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放心上 從此異鄉為家鄉 ︱ 水城縣營盤鄉...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範文禮,雲南曲靖人,2018年通過貴州省特崗教師考試成為六盤水市水城縣營盤鄉蘭花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2018年9月入職,同年擔任幫扶工作。  作為一名新入職的外地教師,一開始我就面臨人生地不熟的難題。  一時不知如何開展工作。所幸,在同事的熱心幫助下,我順利的結識了我的建檔立卡幫扶戶。  營盤鄉蘭花村戛什克二組,山高路遠,那是我第一次去貧困戶家,當時是我的老校長顧林向老師騎摩託車載我去的。  山路蜿蜒曲折,道路泥濘坎坷,我一家一家找到幫扶的貧困戶,為了消除他們的顧慮,每到一家我都作自我介紹。   羅大昌、李龍長、石禮成……我把幫扶貧困戶的名字和家庭情況都記錄在走訪筆記中,我暗喜終於串了個熟臉熟路。

入戶走訪做記錄

而回來的路上,摩託輪胎卻被山路碎石戳爆,我開始意識到扶貧工作的路上會遇到更多未知的困難。  為儘快適應工作節奏,集體走訪時,我就跟著村裡的決戰隊一起在走訪中收集資料、拍照片、貼明白欄卡片。  只有真正入戶走訪時,走過泥巴路,流下鹹汗水,看過窮苦生活、聽過訴苦疾聲,見過髒亂陳設,才發現扶貧工作多重要。  我的幫扶戶羅大昌一家4口人,有兩個女兒在校讀書,了解到他為了能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常年在外打工,做苦力,在每次走訪中,在宣傳政策後我都會與他們談心,鼓勵他們好好教導孩子學習,並結合國家政策進行幫扶,而今吃苦耐勞的他們已經住上了新房,小女兒也順利升初中,一家人生活充滿希望。   幫扶中,我總是設身處地為幫扶戶多著想。石禮成一家5口人,有三個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讀書,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他和妻子長期在外打工,兩個孩子在本鄉就讀,請人照管,大女兒在水城縣濫壩鎮眾泰學校寄宿就讀。了解情況後,我帶領村裡幹部修繕了他們家的住房及夥房門窗,幫助他們把入戶路建設好,同時結合政策對孩子的教育資助保障到位,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石禮成戶房屋

把群眾冷暖常常放在心上,就是想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幫扶戶李龍長常年來身體患病,還有兩個小孩讀書,政府提供了公益性崗位助其就業,先後讓他擔任護林員、保潔員等工作,穩定家庭就業以維持家庭生活開支。  我常常在幫扶工作中,開導李龍長,也盡我所能去督促孩子學習,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幫扶期間,李龍長做了左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我為他爭取醫療費用報銷,該戶2018年脫貧,兩年多了,他們的家庭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右一為範文禮)走訪李龍長家

在營盤鄉蘭花村戛什克二組,一路走來,我從泥巴路到水泥地路,從入戶土路到入戶水泥路,一路見證著農戶從低收入到高收入,從低生活質量到較高的生活質量,而今,村裡村外家家戶戶整潔乾淨,而想到我也是這新面貌助推力量中的一員,內心就很滿足。我想,這一切付出都很值得,因為從踏入幫扶戶家門的時候,我就把異鄉當成了家鄉。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編輯 劉定琿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讀書,一個都不能少︱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扶貧...
    我叫杜永紅,水城縣教育局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2018年8月中旬,水城縣委、縣政府號召各單位上報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名單,我毫不猶豫地響應組織號召,報名參加駐村輪戰工作,被派往水城縣教育局牽頭幫扶的比德鎮水庫村駐村輪戰,擔任脫貧攻堅駐水庫村輪戰隊隊長,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駐村輪戰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  在我看來,村裡最窮的不是資源,而是人心。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貧窮,從最早之前的拼命掙扎漸漸地走向安於現狀。為了鼓舞群眾擺脫貧困的鬥志,我與中壩村民一起約定「你不脫貧,我不離開。」  「物質扶貧救一時,思想扶貧救一世。」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回到家鄉後的陳紅紅一蹶不振,喝酒、打牌成了日常,曾經連頭式都一絲不苟的他居然不修邊幅。看到陳紅紅這樣頹廢的精神狀態,我很心疼,也非常想幫助他東山再起。我想,陳紅紅曾經在商海闖蕩,也有過風光的經歷。單純給予他經濟上的幫助,是無法讓他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我一定要讓他重新樹立起信心,讓他重拾生活的勇氣。
  • ...扶貧故事」服務群眾永遠在路上丨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第一書記陳榮
    現在的六盤水市水城縣俄嘎村,村居錯落有致,村貌整潔靚麗,農民生活恬靜,獼猴桃樹滿布田地,村活動室更是寬敞明亮,所有的變化讓人不禁感嘆。  我叫陳榮,2018年3月任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中的幸福記憶|六盤水市科技局副主任彭盛烈
    初到營盤鄉,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的自然條件讓我印象深刻,我也暗自決心得用所學專長為營盤鄉幹實事,作為掛職副鄉長,掛職不只「掛名」,副鄉絕不「負鄉」。  為儘快掌握情況,我用了近2個月全面調研營盤鄉現有的獼猴桃、刺梨、脆桃、桃花蛋雞等產業狀況。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謝麗娜(右起第一位)帶著家庭醫生為老奶奶體檢我第一次見到李光英傑的時候,他還是個12歲小男孩,父親在工地上發生意外去世,母親改嫁,奶奶把他安排在老鷹山一家私校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紅利樣樣好 晚年生活樂滋滋|水城縣營盤鄉...
    我叫郭宏亮,是水城縣哈青村皮坡組的村民,今年85歲的我於2018年順利脫了貧,現在過著舒坦的晚年生活,感到很幸福。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哈青人,我從1965年開始在村裡當了整整35年的村支書,在那個年代,村支書就是別人口中的「無償幹部」,不圖回報,只是一心想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而已。以前,說起我們村,是人人都「怕」的地方——路不通、水不到、電不通,這裡的祖祖輩輩依靠傳統種植業過著窮苦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八百裡分麾下炙 四百裡扶貧故事|水城縣能源局駐...
    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然而,從駐礦安監員到第一書記角色轉變上就遇見第一大難題,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什麼都不懂,如何帶領吳王村村民脫貧致富,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水城縣脫貧攻堅彙編》視為珍寶,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漸漸的心中有了思路,腳下有了目標。
  • 「文明聚焦」六盤水:多渠道就業促增收 寫活易扶搬遷「後半篇文章」
    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發展,而就業正是搬遷工作的核心,是搬遷群眾能否穩得住的關鍵所在。六盤水依託資源優勢,通過產業、旅遊、因地制宜、就地置業等多渠道,幫助搬遷群眾斷窮根、強素質、穩增收,為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源源活力。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堅守,我把異鄉當故鄉|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
    四年前,26歲的我從三尺講臺走到扶貧一線,成為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青春總要有些不凡,平凡的青春顯得太平靜。」這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時常勉勵自己的一句話。我始終圍繞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要求,堅持吃住在村,有序組織駐村工作組成員及社區「兩委」全體幹部,為社區產業發展謀思路,構建產業發展春暉圖,為群眾致富謀點子,夯實脫貧致富的基礎,為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出策略,築牢安全工作「防護牆」,有效助推萬山區實現精彩出列。
  • 「新市民·追夢橋」水城縣:深化維權服務搭建「平安橋」
    水城縣婦聯以搭建群眾權益維護「平安橋」、創建和諧之家為抓手,深化「建設法治涼都——進社區、進家庭、到身邊」活動,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搬遷家庭,提升易地扶貧安置點廣大婦女群眾的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4月29日-30日,縣婦聯在水城縣南部園區安置點、雞場鎮安置點、化樂鎮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反對家庭暴力 共建幸福家庭」知識講座,並向搬遷婦女群眾發放了反家暴宣傳冊,增強廣大婦女對家庭暴力危害性的認識,引導她們自覺遵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守護好小家庭,維護好社區大家庭,為創建和諧之家貢獻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每日警星 | 黃志強:把群眾冷暖放心上
    為提升廠區員工的反詐騙意識,黃志強深入走訪,以企業中層為主,組建了一支廠區24小時反詐宣傳隊。同時,他協調街道相關部門購置了一批反詐「小喇叭」,將「小喇叭」放置在工廠的進出口、車間門口等公共區域,實現反詐騙宣傳「全覆蓋」。今年1-8月,廠區反詐預警警情實現了百分百攔截,反詐騙宣傳教育受眾達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點石成金,綠色發展:科技助力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扶貧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因地制宜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強新技術引進,從根本上推動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成為科技扶貧工作中的重要著力點。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城縣的貧困局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企業需求,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依託巖石學、巖石地球化學等學科專業優勢,在水城縣成立院士工作站,並由劉嘉麒院士帶領科技扶貧團隊深入調研,依託當地玄武巖的資源優勢,為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在扶貧第一線」:扶貧幹部就是一盞明燈,能慢慢照亮貧困群眾的...
    「我在扶貧第一線」的第三位講述者,是來自靖西市的副市長,董慶。講述人|董慶採訪|中國中車微信平臺「我叫董慶」我叫董慶,今年38歲,2018年6月由中車集團選派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掛職扶貧。董慶在扶貧一線 圖源受訪者供圖「這裡的人又是那麼淳樸、熱情,讓我感覺不到拘束和膽怯」記得我剛到靖西的時候,兩眼一抹黑,不知道扶貧工作該從哪裡入手,以前從事的都是技術和管理工作,從沒有過地方基層的工作經驗,連農村田間都很少去過。扶貧就是主要抓「三農」工作,在這方面我就是個「小白」。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水城縣深入實施「四個三」攻堅法精準打好...
    水城縣董地街道中壩村,種植刺梨面積5380.74畝,覆蓋了全村27個村民組,農戶833戶3245人。中壩,一直都是水城縣刺梨產業專班重點「盯住」的村。最近,刺梨專班的工作人員又邀請縣裡的林業專家,到基地為農戶們講述冬季管護要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甕安縣嵐關鄉茶海村扶貧幹部周浪花
    我(站立左一)組織群眾開展院壩會困難面前毫不退縮,服務群眾傾心盡力。2017年,脫貧攻堅入戶大排查期間,作為入戶排查小組組長的我,每天帶著一口荔波話與大家一起入戶排查。  「你們都是幫熟人,我家鄉裡村裡沒親戚,我們不需要你們幫,我沒空還忙著上坡幹活咧。」還沒等我開口道明完來意,就碰一鼻子灰。一連幾次的訪問都被她很不友好的回答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