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聚焦」六盤水:多渠道就業促增收 寫活易扶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11-18 法制現場

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發展,而就業正是搬遷工作的核心,是搬遷群眾能否穩得住的關鍵所在。六盤水依託資源優勢,通過產業、旅遊、因地制宜、就地置業等多渠道,幫助搬遷群眾斷窮根、強素質、穩增收,為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源源活力。

新聞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這段時間,

水城縣南部園區周邊的老百姓們正在

茶山上進行茶葉產業的冬季管護、補植補種。

*

跟大家一起忙碌的屠禹是2018年底搬遷到南部園區易扶搬遷安置點茶園社區的一名搬遷戶,從那以後,她也結束了長年在外打工奔波勞碌的日子。

水城縣南部園區易扶搬遷安置點茶園社區搬遷戶 屠禹

就是一年四季都有活幹,你只要肯來了,成天就有活給你幹,自己也想多幹一點活,我來的話一天能幹一百五六,多的時候(一個月)有四千五左右。我們在這裡,消費也還不太高,比較在外面(打工)存下來還要多一點,生活也越來越好。

水城縣南部園區有茶園社區和大山社區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安置了周邊龍場、順場兩個鄉鎮的1114戶4410人。按照「以產定搬」的思路,安置點在建設之初就提前謀劃了搬遷群眾的後續發展。

水城縣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謝坤林

我們水城縣目前在龍場鄉、順場鄉,總的茶園種植面積是在四萬畝左右,覆蓋龍場鄉搬遷點的茶葉面積,總共有1.5萬畝左右,可以解決大概1000到1200人的固定就業,搬遷戶他有就業需求的,我們都能夠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通過我們基地上就業務工,一年上8到10個月的班,他也能增加15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們通過這個產業帶動,讓他們能搬得來穩得住,有活做,有收入。

原本住在深山裡的老百姓們搬到茶園的周圍,不僅吃上了「茶葉」飯有了新發展,安置點還移、保留了當地白族文化,讓大家倍感親切,更好的適應新環境。白族風情小鎮裡的門面還對易扶搬遷戶們實行減租政策,吸納老百姓們自主創業。從龍場鄉搬遷過來的王永香就憑藉自己的手藝,在這裡開著一家美容美髮店。

水城縣南部園區易扶搬遷安置點茶園社區搬遷戶 王永香

一年房租是一萬多,然後政府給我們扶持了,現在才交2000多,優惠還是比較好,平時生意是還是可以,一個月有四千左右,一家六口(生活)是沒有多大壓力,溫飽可以解決。

水城縣南部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 李軍

通過旅遊的發展,讓(搬遷群眾)的生活水平,和他們居住環境都得到相應提高,更持久更長遠的這個居住下去,也同時增加他們相應的幸福感、責任感。

在位於六盤水高新區東部的魚塘社區是2017年新建的縣城集中安置點,共安置了水城縣都格鎮、營盤鄉、米籮鎮等13個鄉鎮的2211戶9686人,是全市安置人口最多的一個安置點。安置點內配套建的幼兒園和不遠處的水城縣第二小學嚴家寨校區,可滿足1279名搬遷群眾子女就學。社區還配套建設了齊全的公共基礎設施,便民超市、衛生室、圖書館、健身場所等應有盡有。

水城縣紅橋街道辦事處魚塘社區

居委會主任 曾敏

魚塘社區是從水城縣13個鄉鎮,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貧困人口佔比就佔了88%,貧困基數是比較大的。搬遷過來以後,為了他們能致富,結合我們高新區的周邊崗位開發,甚至省外的對接一些企業,已經成功就業近800個人。

除了推薦就業,安置點還建設了1個總面積3122平方米的扶貧工廠,引進勞動密集型紡織類企業,解決轄區居民就業問題,截止目前,共有穩定就業人員41人,靈活就業累計221人次。

水城縣紅橋街道辦事處魚塘社區搬遷戶

扶貧工廠致富帶頭人 彭慧

社區給了我們提供輸送人員,然後給我們場地,給我們注入資金,讓我們有發展下去的機會,場地大了,我們的收入明顯提高了,我們可以接大一點的單子,產量也高一點。我的收入大概每個月5000是有的,員工3000左右,團隊不斷擴大,我希望帶著大家往高的方面發展。

水城縣紅橋街道辦事處魚塘社區

搬遷戶 朱勝回

從我們搬到這裡來以後,進了這個廠我們上班也近了,工資收入各方面都可以,生活有保障了,生活水平上各方面都提高了很多。

此外,魚塘社區還聯合物管公司,將安置點產業、商業布局與安置房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並組建物管、保潔隊伍,針對轄區內整戶只有一個勞動力或者弱勞動力的情況,提供了300個公共服務崗位,解決居民就近就業增收問題。目前,魚塘社區有勞動力的家庭已滿足一戶一人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通過加大力度發展安置地產業、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目前,全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2.53萬戶5.94萬人,已實現就業2.53萬戶5.22萬人,就業率達87.87%,戶均就業2.06人。在穩就業、促增收的同時,全市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還結合當地實際,幫助搬遷群眾提升技能,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公共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幫助搬遷群眾「快融入」,譜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來源:六盤水廣播電視臺

六盤水文明

【來源:六盤水文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大灣鎮大箐村開展護工就業技能培訓 助力搬遷群眾增收
    近日,由鐘山區總工會主辦、大灣鎮工會承辦、貴州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協辦的「護工就業技能培訓班」在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易扶搬遷安置點開班,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班是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戶實際情況,由鐘山區總工會經過調查和精心籌劃,針對搬遷戶的實際需求而開展的第二期培訓。在為期十天的培訓中,貴州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將對大箐易扶點搬遷群眾進行「護工就業行動」技能培訓,通過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按照規定課時進行,以課堂授課、動手模擬、知識問答、經驗分享等多種教學形式,將培訓寓教於樂。
  • 補短板 促就業 穩增收——貴州向脫貧「硬骨頭」發起總攻
    新華社貴陽5月9日電 題:補短板 促就業 穩增收——貴州向脫貧「硬骨頭」發起總攻  新華社記者楊洪濤、羅羽  從江縣就業局局長韋勝席說,今年以來,從江縣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6萬多人,約佔貧困勞動力總數的80%,其中不少是通過當地政府部門主動與用工企業對接,並多批次安排高鐵專列、大巴專車輸送等方式保障解決的。  貴州是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群眾外出務工一度受阻。疫情逐步緩解後,各地紛紛「點對點」組織輸出勞動力,促進群眾穩定就業。
  • 碧江區「六個聚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六個聚焦」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工作,推動志願服務工作精準對接群眾。(二)聚焦助力脫貧攻堅,做足「後半篇文章」。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結合「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整合資源。
  • 方春明: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
    方春明到我市調研指導穩增長工作時強調 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發展「開門紅」   1月12日至13日,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深入我市實地調研指導穩增長工作。
  • 砥礪前行翻新篇 |武義奮力寫好「三篇文章」
    作為我省曾經26個欠發達縣市之一的武義,在今年縣委十四屆八次會議上通過《關於扛起建設「重要窗口」使命擔當做深做實「三篇文章」的決定》,要求全縣黨員幹部做深做實加快後發趕超、深化下山脫貧、拓展「後陳經驗」這三篇文章。
  • 【多彩視評】五步工作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多彩貴州網訊 近日,貴州因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登上新聞聯播!聯播稱,貴州省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搬遷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3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 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促脫貧 帶就業 穩增收
    2017年,群培從雪沙鄉搬遷至隆子鎮,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青稞,日子過得很拮据,也從來沒想過要多賺錢。直到搬遷過來,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教會我種植各種蔬菜,兒子和女兒也能就近就便上學,這才發現原來以前的想法太狹隘了,我們應該追求更好的生活!」
  • 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千方百計援企穩崗保就業
    鐘山區始終聚焦就業創業,由區級層面成立6個督導組對就業創業工作進行督戰,區人社局成立2個工作組下沉到鄉鎮,對易扶搬遷勞動力、未脫貧勞動力、邊緣戶勞動力、監測戶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和街道、村居進行督導,一戶一戶研究就業措施,針對督戰發現的問題及時建立臺帳,對發現的問題限期整改;繼續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穩就業。
  • 【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
    (原標題:【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
  • 「抓「六穩」 促「六保」」就業託起穩穩的幸福——臨洮縣穩就業保...
    【抓「六穩」 促「六保」】就業託起穩穩的幸福——臨洮縣穩就業保民生紀實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群眾穩定增收的根本長期以來,實現穩定就業,是許多農村家庭最迫切的盼望。今年以來,臨洮縣把穩就業作為重要工作,著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努力拓展就業空間,擴大就業規模,提升就業質量,讓許多就業困難群眾實現了穩定就業,全縣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 新疆麥蓋提縣:「瀚海明珠」展新顏 易地搬遷助民眾就業脫貧
    20日,在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易地搬遷安置區,阿依尼薩·斯迪克一早就來到自家店鋪打掃衛生、整理貨架,準備迎接客人。麥蓋提縣位於新疆西南部,與塔克拉瑪幹沙漠相連;是全國唯一一個嵌入沙漠的縣,轄區面積1.52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達到90%。
  • 「新時代文明實踐」春風化雨沁人心
    聚焦助力脫貧攻堅,做足「後半篇文章」。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結合「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整合資源。碧江區探索建立以樓棟為單位、以志願服務為載體、以搬遷群眾為主體的社區治理工作模式,通過組建推廣「張承源志願服務隊」,設立「張承源式」黨員先鋒崗16個,以樓棟為單位推進「四員一長」(信息採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鄰裡互助關愛員、社會治安巡邏員及樓棟長)管理模式,推行「10分鐘便民服務圈、10小時限時辦結制、10公裡就業輻射面」三個10工作機制。
  • 做好後半篇文章,讓幸福來敲門
    近年來,大豐區把農房改善工作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農房改善2.0版本建設,深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做好黨建引領、產業配套、鄉村治理等農房改善後半篇文章,努力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環境、過上好日子。
  • 【決勝全面小康】張義鵬:穩就業強產業 防返貧促增收 紮實推進漫江...
    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精準開發扶貧公益崗位,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和村集體經濟項目,一面促增收、推進產業扶貧;一面穩收入、推進務工就業,讓貧困戶有了穩定可持續的增收致富產業。下面請張書記介紹一下池南區漫江村在穩就業強產業、防返貧促增收、抓基層黨建、樹文明風尚等方面的工作——主持人:張書記您好!
  • 國務院: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 多渠道靈活就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日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快推動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網際網路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發展,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南召縣「十三五」期間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投資61234萬元,建設集中安置點35個,完成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872戶、9739人。目前,縣裡工作重點轉移到社區管理、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文明創建等方面。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標誌性重大工程,做好「後半篇文章」是決定易地扶貧搬遷成敗的「最後一公裡」。
  • 易地搬遷村民家門口就業
    原標題:易地搬遷村民家門口就業扶貧車間讓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2019年9月,在高新區的推薦下,東川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引進了南華華芯科技有限公司,把工廠建到村民家門口,讓村民真正實現就近就業。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南華華芯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了當地村民口中名副其實的明星企業。隨著產能不斷增長以及扶貧車間項目的整體建成,公司預計電子產品年產能將達到5000萬隻,年產值可達1億元,可有效吸納當地勞動力24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竭力促就業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鎮寧自治縣委組織...
    從小出生農村的我,在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懷著對農村的熱愛,帶頭下沉到馬廠鎮茂良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當我走進貧困戶家裡,看到他們吃著粗茶淡飯、住著簡陋房屋、日復一日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地勞作……這些場景,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意義有多麼重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幹,有錢掙。
  •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卡孜鄉開展「就業增收幫扶」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三巖」片區搬遷群眾的務工性工資收入,確保搬遷群眾當中的青壯年有事幹、有錢賺、能增收,近日,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卡孜鄉以白朗村土地開發項目用工為重要契機,組織開展了「就業增收幫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