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孩子讀書,一個都不能少︱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扶貧...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杜永紅,水城縣教育局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2018年8月中旬,水城縣委、縣政府號召各單位上報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名單,我毫不猶豫地響應組織號召,報名參加駐村輪戰工作,被派往水城縣教育局牽頭幫扶的比德鎮水庫村駐村輪戰,擔任脫貧攻堅駐水庫村輪戰隊隊長,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駐村輪戰工作。考慮到水庫村的實際情況,教育局決定讓我這個老黨員挑起駐村輪戰隊隊長的擔子,雖然在之前的身體檢查中,已經檢查出一些問題,但是脫貧攻堅的號角一響,我就收拾好行李就直奔50公裡外的水庫村。

杜永紅(左二)勸返輟學生復學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環,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在幹好各項扶貧工作的同時,在控輟保學上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水庫村上寨村民組調查摸底時,發現一戶群眾家的房屋破爛得只剩矮矮石牆和垮塌半邊的屋頂,荒草已經長齊人的肩膀高,仍未拆除,存在安全隱患。雖然該戶曾經享受過危房改造政策,在舊房隔壁另修了兩間房,但由於戶主長期外出務工,房屋屋面已經漏水無法居住;一問村組幹部,原來這名叫朱小竹的農婦丈夫早年已去世,大兒子兩年前也已去世。朱小竹獨自帶著小兒子在深圳務工,出去好幾年了,音訊全無。一看村裡的人口臺帳,其兒子年齡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我對這戶群眾上了心,但是村組幹部和鄰居都沒有朱小竹的聯繫方式,只是幾年前聽說在深圳務工,其它情況一無所知;在我的帶領下,扶貧工作隊員多方尋找朱小竹的親戚,終於在兩星期後輾轉聯繫上她,聽明白我的意思後,電話那頭的朱小竹嘆口氣說:「謝謝你們關心,但是我家房子已經漏水了,無法居住。加上回來也找不到工作幹;娃娃在這邊幫忙每月還有一兩千元的收入。我們回來幹什麼?」經了解,其子羅園果然是輟學狀態,我又反反覆覆給朱小竹打電話,一面對朱小竹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一面及時找水庫村村支兩委和包村領導反映朱小竹家的情況,爭取到包村領導和村支兩委同意對朱小竹家進行破舊房拆除和新房加固維修的指令後,我直接給朱小竹亮了「底牌」——「借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你同意的話,政府將按照老舊房拆除補助政策,準備對你家破舊房進行拆除,對你現在的住房進行修善加固,保證新屋頂新瓦片,換上新門窗,室內給你粉刷好;孩子帶回來,周邊幾個鄉鎮的初中都是寄宿制的,初中三年全免費.....」聽出電話那頭的朱小竹有點動心了,我趁熱打鐵:「小朱啊,你四十幾歲了,打工還能打幾年;再說,不讓孩子讀書,他以後仍然還是吃苦受累,你受過沒文化的苦,孩子不能再受了。我們這幾天已經準備給你家整修房子了」,根據朱小竹的實際情況,毫無懸念地評定為危房戶;我和村、組幹部一起,盡最大可能替她家爭取住房保障方面的優惠政策;四天之後,朱小竹牽著兒子、背著簡單行李,回到自家即將整修完工的老屋前,看著修葺一新的故園,一路火車硬座、一路風塵僕僕的母子倆抱頭痛哭:「終於有家了,終於回家了。」

隨後一周,朱小竹兒子到比德鎮中學復學。一個風雨飄搖在千裡之外的家庭,一個差點延續「輟學-打工-下一代再輟學-再打工」貧困代際傳遞的家庭,終於在故鄉的土地上逐漸回歸正軌,有家有愛有希望。水庫村民族村民組是苗族同胞為主的自然村寨,根據水庫村的普遍情況,大多數隨父母外出的孩子,未完成義務教育。陳建群、陳柔兩姐妹從小跟隨父母在浙江金華;前年,在金華務工的父母發生意外,姐妹倆只能跟隨同在金華務工的堂兄一起生活,姐妹倆打點小工,根本沒有讀書的可能。比德鎮政府經過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排查,得知姐妹倆的情況,決定在寄宿制的比德小學為姐妹倆安排復學,食宿、書本、校服全免費。我們和其堂兄聯繫後,其堂兄積極支持姐妹倆回家讀書,10月11日,其堂兄將姐妹倆陳健群、陳柔送到比德中學、比德小學復學。通過兩個多月的辛苦努力,水庫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生在規定時限內都相繼復學。駐村扶貧一年多,我第一輪駐村包保劉家寨、羅家營村民組,第二輪包保小箐組、毛家寨組。駐村扶貧期間,我認真按照比德黨委政府、水庫村村支兩委的安排部署,認真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從沒拖過村支兩委的後腿;積極參與村支兩委深入各村民組召開群眾會,宣傳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努力推進產業發展,抓好「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指標的鞏固提高。其實,當時我的身體已經患有很多疾病。2019年9月10日,腎結石、輸尿管結石一起發作,當時距離省政府委託第三方評估驗收只有不到四個月時間,水庫村各項脫貧工作進入衝刺階段;雖然每天晚上疼痛不已,但我早上起來到比德鎮醫院輸完液後又堅持拖著病痛的身體到自己包保的小箐組、毛家寨組收集建檔立卡戶「一戶一袋」和非貧戶「二級臺帳」資料,晚上經常在村裡加班到深夜,整理資料歸檔。9月22日,同事們看到我臉色煞白、連走路都困難了,連忙七手八腳把我送到水鋼醫院,醫生一檢查,就大聲吼了起來:再不來治療,不要命了。」9月25日,在水鋼醫院完成手術;10月1日出院,出院時我答應醫生回家靜養半個月。但想到扶貧工作需要,第二天,我就讓家人把自己送回水庫村了,儘管身上還掛著擴充輸尿管的膠管。我和戰友們日夜加班,終於把全村貧困戶和非貧戶需要補充完善的資料全部補齊。現在,我們水城縣已經脫貧摘帽了,但是各項指標還需要繼續鞏固,還需要通過省、國家的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下一步的鄉村振興需要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輕人;所以啊,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必須讀書,一個也不能少!我們的幫扶工作還將繼續,我和我的戰友還將繼續努力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黃瑤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放心上 從此異鄉為家鄉 ︱ 水城縣營盤鄉...
    所幸,在同事的熱心幫助下,我順利的結識了我的建檔立卡幫扶戶。  營盤鄉蘭花村戛什克二組,山高路遠,那是我第一次去貧困戶家,當時是我的老校長顧林向老師騎摩託車載我去的。  山路蜿蜒曲折,道路泥濘坎坷,我一家一家找到幫扶的貧困戶,為了消除他們的顧慮,每到一家我都作自我介紹。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我是黃富銀,現在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第一支書。五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道路崎嶇泥濘的貧困村子—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阿戛鎮中壩村,變身成為一名村文書,開啟了我的扶貧歷程。作為一名從大山裡走出去的孩子,從小就一心嚮往著大城市。大學畢業後原本可以留在外面工作,已經考取了六枝特區事業單位的我,一想到家鄉的貧困面貌還未扭轉,便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一種莫名的力量驅使我放棄六枝的工作,選擇了回來。
  • 「面對戰『疫』,我應當挺身而出。」——水城縣比德鎮顧尚芾真情告白
    「我怎麼可能退縮?我是醫生更是戰士,我不上誰上?」在水城縣比德鎮疫情值守點,有一個格外顯眼的身影,他穿著白大褂、帶著醫用口罩、手持體溫槍,對過往的群眾逐一進行體溫檢測,儘管豆大的汗珠順著脖頸流下,浸溼了他的工作服,他仍無怨無悔地堅守,從不退縮。曾有鄰居打趣說:「你一個月幾百塊錢,養活你自己都不夠,還整天為這為那的忙得不可開交,你這是為了啥啊?」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2014年,我接到任務,成為脫貧攻堅戰一份力量。   我的幫扶戶李光英傑是水城縣雙水街道明硐社區法都村店子組人,與60多歲的奶奶萬庭鈞生活。
  • ...扶貧故事」服務群眾永遠在路上丨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第一書記陳榮
    現在的六盤水市水城縣俄嘎村,村居錯落有致,村貌整潔靚麗,農民生活恬靜,獼猴桃樹滿布田地,村活動室更是寬敞明亮,所有的變化讓人不禁感嘆。  我叫陳榮,2018年3月任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之路還將繼續|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
    我是吳滸,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派駐林蔭村駐村隊隊員。2018年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我的女兒出生了,第一次當父親,我有點莫明和興奮,甚至還有絲絲恐懼,對於未來,我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和規劃,只希望我的女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青春在大地》楊玏化身扶貧書記上演「一個都不能少」
    將青年扶貧榜樣的故事以舞臺劇形式呈現,今晚(周日)19:30,湖南衛視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強繼續講述榜樣故事。「青春演繹者」楊玏、李浩菲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通過鄉村採風了解本期扶貧人物「劉書記」不僅帶領鄉親們致富,而且立志控輟保學,讓浩坤村的孩子每一個都回到課堂、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還是一名學生時,發現有兩名同學因病休學,家裡積蓄都消耗光了,我立即為這兩位同學捐助,同時悉心為他們尋求政府、公益組織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幫助他們接受治療,悉心開導他們的思想負擔,讓他們戰勝因病帶來的影響,增強信心、樂觀踏上求學道路。
  •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扶貧故事》出版發行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高度。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一個都不能少》:直面扶貧路上的最後一公裡
    前不久,正在央視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在硬核立意、高燃故事的呈現等方面都可圈可點,為當下扶貧題材電視劇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處處讓人感受到主創團隊創作主旋律作品的情懷。與部分立意淺薄的扶貧題材電視劇不同,《一個都不能少》通過赤貧村、焉支村與首富村丹霞村合併,共同建設起新丹霞村的故事,將「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無縫連結,形成其硬核立意。劇中,精準扶貧的「上半場」在兩村合併前已由丹霞村完成了,兩村合併後進行的是「下半場」:帶動新老丹霞村村民建設小康的新丹霞村。
  • 「我的扶貧故事」八百裡分麾下炙 四百裡扶貧故事|水城縣能源局駐...
    我叫餘興勤,是水城縣能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這是光榮,也是幸福,2017年9月,還是新婚燕爾的我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徵程,遠赴離家400裡外的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想到就幹,我召開群眾會動員兩個組的群眾搬遷,然而想像都是美好的現實很骨感,大多數的都不願意搬遷,原因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進城活不下去;有的說搬走後政府會沒收土地;有的說死了要火化等等,雖然他做了解釋,但也不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時 收穫一生|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駐村第一...
    我叫劉飛,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委機要保密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20年3月9日單位選派我到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此時,我的小女兒剛好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家中正是用人之際,可脫貧攻堅戰「軍令」如山,我只好將女兒送到鄉下交給古稀之年的老母親照顧,懷揣著希望和忐忑不安的愧疚之心奔赴阿依村這片陌生的戰場。
  • 點石成金,綠色發展:科技助力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扶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城縣的貧困局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企業需求,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依託巖石學、巖石地球化學等學科專業優勢,在水城縣成立院士工作站,並由劉嘉麒院士帶領科技扶貧團隊深入調研,依託當地玄武巖的資源優勢,為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