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26歲的我從三尺講臺走到扶貧一線,成為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青春總要有些不凡,平凡的青春顯得太平靜。」這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時常勉勵自己的一句話。
謝橋街道石竹社區位於謝橋街道南邊,共有17個村民小組,889戶238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3戶269人、低保戶23戶53人、特困戶10戶12人、殘疾人53人、無勞動力戶13戶21人、獨居老人戶13戶21人、危改戶149戶,困難群眾很多。
初來石竹,向前看是村頭,向後看是村尾,向兩邊看是山川、是河流,一個人走在狹窄的道路上處處是荊棘,到處一片陌生的景象。 為了儘快熟悉社情民意,一方面我通過走訪入戶摸清社區建檔立卡戶基本情況,切實了解他們的收入渠道,認真結合「四看法」了解群眾吃穿事宜,在開展就學、就醫、住房安全等工作中,逐步成為群眾的貼心「親人」;另一方面通過與組幹部、社區幹部密切溝通,我切實了解非貧困戶群眾生產生活現狀,獲取社區農業產業發展實情,並結合民情臺帳詳細記錄群眾面臨的實際困難,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實現駐村工作從陌生到熟悉。
2017至2018年,是萬山區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我始終圍繞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要求,堅持吃住在村,有序組織駐村工作組成員及社區「兩委」全體幹部,為社區產業發展謀思路,構建產業發展春暉圖,為群眾致富謀點子,夯實脫貧致富的基礎,為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出策略,築牢安全工作「防護牆」,有效助推萬山區實現精彩出列。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和大多數駐村幹部一樣放棄過年節假日,馬不停蹄奔赴疫情防控一線,在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奮力當好疫情防控戰線上的政策宣傳員、信息傳遞員和數據統計員,在做好駐村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微信、電話等訪談開展線上幫扶慰問,讓困難群眾感受到幫扶幹部的溫暖。 截止目前,石竹社區共計搭建扶貧產業8個,解決群眾就業累計達300餘人次,產業實現貧困群眾分紅全覆蓋。2017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1800元、2018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2300元、2019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3617元、2020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3592.47元,群眾致富有了出路,勞動就業有了盼頭。
我十分榮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既品嘗到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蛻變的甜頭,又體會到駐村期間一個人熬夜加班,奮戰天明的苦楚,既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蝶變,又體會到風雨兼程的辛酸,如今的石竹,不再是異鄉,而是有著2389位親人的故鄉。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陽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