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四年堅守,我把異鄉當故鄉|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

2020-12-23 天眼新聞

四年前,26歲的我從三尺講臺走到扶貧一線,成為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青春總要有些不凡,平凡的青春顯得太平靜。」這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時常勉勵自己的一句話。

謝橋街道石竹社區位於謝橋街道南邊,共有17個村民小組,889戶238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3戶269人、低保戶23戶53人、特困戶10戶12人、殘疾人53人、無勞動力戶13戶21人、獨居老人戶13戶21人、危改戶149戶,困難群眾很多。

初來石竹,向前看是村頭,向後看是村尾,向兩邊看是山川、是河流,一個人走在狹窄的道路上處處是荊棘,到處一片陌生的景象。  為了儘快熟悉社情民意,一方面我通過走訪入戶摸清社區建檔立卡戶基本情況,切實了解他們的收入渠道,認真結合「四看法」了解群眾吃穿事宜,在開展就學、就醫、住房安全等工作中,逐步成為群眾的貼心「親人」;另一方面通過與組幹部、社區幹部密切溝通,我切實了解非貧困戶群眾生產生活現狀,獲取社區農業產業發展實情,並結合民情臺帳詳細記錄群眾面臨的實際困難,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實現駐村工作從陌生到熟悉。

2017至2018年,是萬山區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我始終圍繞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要求,堅持吃住在村,有序組織駐村工作組成員及社區「兩委」全體幹部,為社區產業發展謀思路,構建產業發展春暉圖,為群眾致富謀點子,夯實脫貧致富的基礎,為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出策略,築牢安全工作「防護牆」,有效助推萬山區實現精彩出列。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和大多數駐村幹部一樣放棄過年節假日,馬不停蹄奔赴疫情防控一線,在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奮力當好疫情防控戰線上的政策宣傳員、信息傳遞員和數據統計員,在做好駐村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微信、電話等訪談開展線上幫扶慰問,讓困難群眾感受到幫扶幹部的溫暖。  截止目前,石竹社區共計搭建扶貧產業8個,解決群眾就業累計達300餘人次,產業實現貧困群眾分紅全覆蓋。2017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1800元、2018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2300元、2019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3617元、2020年實現貧困群眾分紅3592.47元,群眾致富有了出路,勞動就業有了盼頭。

我十分榮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既品嘗到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蛻變的甜頭,又體會到駐村期間一個人熬夜加班,奮戰天明的苦楚,既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蝶變,又體會到風雨兼程的辛酸,如今的石竹,不再是異鄉,而是有著2389位親人的故鄉。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陽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潘婭紅:只把異鄉當故鄉
    ●「扶貧協作 共奔小康」系列報導 人物名片:  潘婭紅,浙江景寧人,2018年4月赴四川巴中市平昌縣掛職,掛職任平昌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派出前任浙江省青田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縣監察委主任。在青田援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創業園裡,潘婭紅細數著這一年的「收成」,看得出來,她很開心。  喜悅,源自於三年殫精竭慮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146個貧困村,3.9萬戶13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5.12%下降至0.07%。看著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潘婭紅自然心裡美滋滋的。  然而,剛到平昌掛職時,她心裡卻是五味雜陳。
  • 「我的扶貧故事」王可元:用心用情又督又導 做實做細堅守初心
    我叫王可元,是銅仁市福彩中心副主任,也是銅仁市派駐石阡縣泉都街道脫貧攻堅督導組組長。2020年2月11日,背著行囊,跟隨市級駐鄉(鎮)蹲點脫貧攻堅工作督導組來到石阡縣。「作為一名督導組成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既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
  • 把你的故鄉,當作我的故鄉· 「為你讀詩」伴你在路上· 第490期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新房子村是東湖街道辦事處最遠的一個村,全村18個村民小組,共927戶4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36戶998人,為了儘快熟悉新房子村的情況,我大概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全村2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全面深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2020-11-26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叮鈴鈴……」聽到手機鈴聲響,我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放在一旁的手機,顯示的是駱同志家的電話號碼,這個點給我打電話應該是有什麼事情。我連忙接通電話說:「小駱,有什麼事情嗎?」我儘量放緩語氣問道。「楊哥你快來,我家的豬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梁彬彬:用「三心」走在扶貧路上
    我叫梁彬彬,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第二幼兒園的一名老師。2015年從廣東遠嫁到貴州石阡,當時我家人極力反對,說什麼從米籮兜往糠籮兜裡跳,不知好歹。但我為了愛情放棄了家裡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來到了這裡。緊接著在2016年就開始了我的扶貧徵途。
  • 「我的扶貧故事」一仗接著一仗打,攜手奮進奔小康丨仁懷市中樞街道...
    回想時任仁懷市中樞街道辦事處主任時,我率先認領熊忠才、張貴剛、張貴華三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自身結對幫扶對象,其中兩戶危房戶和一戶無房戶。一度,「絕對不能讓轄區群眾存在一戶居無定所」的「戰鬥目標」在我心中堅定不移,我深知要率先垂範帶頭啃下硬骨頭,才能從自身幫扶經驗實踐上提升幹部的責任感和執行力,在今後領銜幫扶、統籌調度上更具發言權,實現全街177戶613人在2019年如期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情抓扶貧丨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第一...
    我是許莉,2018年8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任第一書記,永安社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區,這裡既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市民,也有當地拆遷安置的群眾。用心觀察了幾天發現,她經常把鞋子穿反,還經常端著一盆洗過的衣物往小區外跑,一會又回來了;一到飯點就端著一碗飯到社區的院子裡轉悠……經過走訪,我了解到,她是從興義市則戎鎮花郎村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龍仁秀,家裡還有兩個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我叫胡勝陽,今年54歲,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支部書記。擺布村375戶1505人,脫貧戶53戶214人。我堅持把黨建抓在手上,切實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堅持把脫貧政策落到實處,精準實施教育、醫療、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扶貧措施,壓實結對幫扶責任,確保脫貧攻堅不落一人。堅持增收作為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 暖民之心丨普定縣玉秀街道新和村第一...
    2017年7月,我被派駐到玉秀街道新和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扶貧之旅。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楊光德家,看到破舊的老房,硬泥的地面,骯髒而單薄的衣服,這一幕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經過多方奔走,我為楊光德申請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5000元,為老楊建造了新居。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楊的實際情況,鼓勵他種了兩畝花生和大豆,讓他得到國家扶貧補助。  經過一年的努力,老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在2019年的人均收入核算中,人均收入已完全高於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放心上 從此異鄉為家鄉 ︱ 水城縣營盤鄉...
    所幸,在同事的熱心幫助下,我順利的結識了我的建檔立卡幫扶戶。  營盤鄉蘭花村戛什克二組,山高路遠,那是我第一次去貧困戶家,當時是我的老校長顧林向老師騎摩託車載我去的。  山路蜿蜒曲折,道路泥濘坎坷,我一家一家找到幫扶的貧困戶,為了消除他們的顧慮,每到一家我都作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