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關愛之情鋪滿教育扶貧之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範遠微,2016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小華是我的幫扶學生之一。 是家訪開啟了我對小華的教育幫扶之路。孩子曾在聊天中告訴我,他爺爺奶奶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長期服藥,他爸爸外出打工,媽媽有病不識字還沒有工作。第一次去他家,我和同事步行20多分鐘到了他家卻見房門緊鎖。詢問得知,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完成作業,而是先和鄰居孩子玩耍。隨後孩子媽媽買菜回來了,他們一家四口擠在破舊的「城中村」裡,兩間房是租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住一間大的,小華住在用隔板隔出的小房間裡。

通過交談,面臨此景,我內心五味雜陳。我問她為什麼不帶孩子回農村老家讀書,這樣會少很多開支,她看看孩子,微笑著說:「老師!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啊,我們這一輩人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再吃這樣的苦,所以即使咬著牙我們也要撐下去」。看著這個滿臉滄桑的婦女,我被她的堅毅打動了。我們常讚美破繭而出的蝴蝶,絕壁上盛開的鮮花,在這裡,我感受到了他們家的堅定和自信,母親在痛苦中鎮定自如,父親在困境中默默承受。我到底能為這個家庭做些什麼?看到孩子作業還沒有完成,我便開始檢查他的家庭作業,他告訴我很多題他都做不起,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還不會拼讀拼音,我主動幫他學習拼音規律,幫助他理解並掌握,並告訴他要花時間去記憶,不懂的地方要問老師。 本次家訪,我對小華的家庭和學習情況有了全面了解。接下來,我為小華申請了「大家訪」補助,盡力減輕家庭負擔。在學校,我一有時間就和孩子交談,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並在課間和課餘時間幫助他複習語文知識。同時,採用「兵幫兵」形式,指定班上優秀學生幫助他學習,並引導他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經過一年多的幫扶教育,小華現在積極向上,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學習行為習慣良好。

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起碼學會一項有用的技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了不讓貧困相傳,為了這個家庭不再貧困,我購買了《名人傳》《愛的教育》等書籍給孩子看,幫助他們樹立脫貧鬥志和勇氣,希望在孩子心裡埋下希望的種子,讓這顆種子在孩子心中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霞 整理

編輯 錢誠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遵義市紅花崗區第...
    我叫徐國慶,是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十二小學教師。2011年借調至紅花崗區教育局機關工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3年擔任巷口鎮巷口村駐村工作組組長,2014—2016年擔任中山村駐村幹部,協助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17年3月擔任金鼎山鎮巖塘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人民教師的扶貧之路丨安順市西秀區啟新學校教師...
    我叫帥海,是西秀區啟新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12月,根據西秀區教育局安排,我有幸進入了脫貧攻堅突擊隊。經過短暫幾天的集中培訓後,我被分配到了新場鄉政府文化站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來到這裡第一天我就開始對全鄉有多少貧困戶,其中有多少貧困戶子女在校就讀,是否享受資助、全鄉有無學生輟學進行了初步了解。結合我對全鄉教育扶貧工作的了解,不定期我到各村講習所和村級作戰室對鄉裡面的包保幹部進行教育資助政策培訓,強化他們對教育資助政策了解和認識。通過培訓後,各個包保幹部也在平時的駐村工作中及時進入貧困戶家中查看連心袋裡的教育受資助情況有無遺漏,是否有輟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為需要的人帶去光亮|水城縣第十七小學教師謝麗娜
    我叫謝麗娜,是水城縣第十七小學的一名教師。如果不是因為扶貧工作,我可能不會跟李光英傑祖孫倆有交集,也正是因為幫扶工作,我也見證了精準扶貧的意義。  我心裡一陣酸楚,給萬奶奶家做好登記後,便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洗碗、洗衣服。走訪結束後,我結合幫扶政策,為他們申請了醫保、養老金、教育資助金,也暗暗決定要幫助更多像李光英傑家走出困境。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兒子去扶貧丨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康朝美
    這是村裡面的人見到我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我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一位年輕媽媽。  我幫扶的是泥凼鎮梨樹村槽上組的錢明啟一家,這是我生完孩子後結對幫扶的第二戶。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梨樹村有多遠,只知道梨樹是離興義最近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驚喜之時,我懸著的心也終於平靜下來!胡滴滴是我包保戶胡平的女兒,我幫扶她家後,成了微信好友,這一平臺成了我鼓勵他好學習和關心她就業的主渠道。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扶貧故事」梁彬彬:用「三心」走在扶貧路上
    梁彬彬與同事們深入貧困戶家中打掃衛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沒辦法像駐村幹部一樣時時刻刻呆在貧困戶的家中,幫助他們在脫貧的道路上獻計獻策,但是我時刻心繫著我所負責的貧困戶,一有時間,便深入山間鄉村,走進貧困戶家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決心、耐心、真心幫助其改善生活,解決困難。梁彬彬與同事們深入泉都街道鮮花村進行環境衛生整治用決心,增強生活自信。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拔窮根丨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教師潘琴
    我叫潘琴,是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的一名老師。我幫扶對象是回龍鎮納壁村爛田衝組朱明會家,一個單親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技術,全家人生活收入僅靠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過得很拮据。也是這一年,她家被正式納入國辦精準扶貧系統,通過各種政策,政府給予了很多的幫助。  2017年,我開始包保朱明會家,她們一家有通過教育脫貧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我就從教育扶貧入手,積極向當地教育部門諮詢教育扶貧政策,利用上門宣傳、電話等方式向他們宣傳教育資助政策。
  • 北林大定點扶貧科右前旗支教教師首場事跡報告會暨教育扶貧論壇舉行
    10月10日,北京林業大學定點扶貧科右前旗支教教師首場事跡報告會暨教育扶貧論壇(在京)舉行。北京林業大學校黨委書記王洪元,黨委副書記孫信麗,副校長鄒國輝,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扶貧處處長吳延磊,科右前旗旗委副書記、科右前旗人民政府旗長李振林出席會議。科右前旗政府辦公室、教育局、第三中學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教育扶貧勸學記丨劍河縣第三中學教師潘文仙
    我叫潘文仙,是劍河縣第三中學的一名教師。我的教育扶貧故事要從一份電子文檔「表揚」信開始講述。2019年仲夏,教師的暑期如約而至,「教師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使命,讓我們在做好脫貧工作的同時,還需攻破棘手的控輟保學問題。控輟保學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要想真正的脫貧,必須接受教育、擁有文化知識、獲得一份好工作才能夠根治貧困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同讀一本書」讓教育幫扶更深更實丨貴陽市第二...
    我叫姚堯,是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2020年5月17日,我校送優質小學教育資源到偏遠的印江一小,領導班子代表以及優秀教師共計14人送教下鄉。而我,作為一位攝影愛好者,不僅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扶貧精彩瞬間,還利用音視頻手段,讓教育幫扶更深刻、更持久。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之光,點亮寒門學子的希望
    教育之光從不曾被層層山巒所遮擋,而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教育既能扶智也能扶志,是切斷貧窮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一代又一代築夢人划動教育的「船槳」,「一個都不能少」地為鄉村下一代的求學之路保駕護航。
  • 愛心| 中銀慈善扶貧基金會在淳化開展愛心捐贈活動 | 淳化教育
    中銀慈善扶貧基金會一行在縣職教中心開展調研 中銀慈善扶貧基金會一行先後深入大店完全小學、縣職教中心和官莊鎮中心小學通過實地查看700名小學生捐贈總價值14萬元的品牌羽絨服;向城關小學、棗坪小學等5所學校的4050名小學生每人捐贈了總價值400萬元的在線教育資源--一起學網絡學習卡各1套(語數英三門)。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張」到「閨女」|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教師...
    我叫張春,是貴州黔西南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的一名教師。根據組織安排,從2016年起,我開始「認親」幫扶貧困戶。四年多來,因為用心用情服務,我收穫了幫扶對象把我當「閨女」的最大禮物。  小河村雲上組的楊德書是我幫扶的第四戶貧困戶。
  • 扶貧先鋒:三峽人的扶貧情
    2020年10月1日,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右一)接受中央媒體採訪 張志銀/攝以雷鳴山為代表的三峽人將共產黨人的扶貧初心撒在貧困地區的土壤裡,開出了扶貧之花,結出了脫貧之果,留下了攻堅之情。因一顆共產黨人的扶貧初心,每每之行——三峽人腳沾泥土、心中有情;因一個共同的方向,每到之處——三峽人深入扶貧一線,俯下身子訪貧問苦、撲下身子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因一個共同目的,每每之舉——三峽人攻堅克難,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