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齊心共奮進 同謀新發展|黎平縣尚重鎮歸養村駐村...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劉波,是貴州省黎平縣紀委監委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關鍵時刻被組織委派到距離縣城110公裡的尚重鎮歸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歸養村位於尚重鎮南部,距離鎮所在地11.5公裡,有12個村民小組,420戶17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36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67%。全村90%以上為苗族,群眾思想保守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沒有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

劉波實地查看絞股藍產業發展情況

面對眼前的景象,我並沒有氣餒。到任的第一件事,就從抓黨建開始著手,連晚召集全村黨員召開黨員大會,在會上,我領頭重溫入黨誓詞,一場嚴肅、決定著這個村今後發展的方向的大會一直討論到凌晨2點半。  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黨員帶頭很關鍵。大會決定組建村黨支部黨員脫貧攻堅先鋒隊,由我擔任隊長,積極主動參與到全村脫貧攻堅戰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場戰鬥中,不管是修路、秋糧搶收、架橋還是開展環境整治,那裡有困難,那裡就會看到黨員脫貧攻堅先鋒隊的影子。   要想讓群眾真正擺脫貧困,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致富才是硬道理。我們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群眾。結合歸養村土質疏鬆利於排水、常年氣溫在18度到20度左右、產業市場俏等綜合條件,將發展天麻產業種植意向徵求群眾和村組幹部意見。

劉波幫助貧困戶龍建昌建房

經多渠道、多方式了解,群眾對天麻種植比較感興趣,且市場收購價60元/斤以上,經村組會議討論決定向鎮政府申報天麻種植產業10000平方米,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種植天麻1000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3斤保守產量估算,預產天麻30000斤以上,總收入約有180萬元。  「現在在家種植天麻,到年底也能夠有15000塊錢左右的收入,對脫貧我們更有信心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守習對笑呵呵地說道。  群眾的收入有了保障,生活環境的質量直接關係著群眾的幸福指數。歸養村地廣人稀,有12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寨,沒有一個寨子的串戶路達到全部硬化,歸養至定正的通組路大概有8公裡,彎曲陡峭,逢雨雪凝凍天氣車輛、行人根本無法通行,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我們駐村工作隊聯合村兩委積極將村內通組、通寨道路申報材料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通過爭取項目指標,解決通組、通寨道路硬化問題。

疫情防控期間,劉波堅持每天帶隊在路口執勤

在多方努力爭取下,尚重鎮歸養村2019年底6個自然寨通組路、串戶路全部實現硬化,並建成了村衛生室、村小學、停車場、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項目,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建昌,你房子建的真氣派呀!」村民們對龍建昌說。而他總是誠懇地說:「這得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駐村的劉書記。」  龍建昌是歸養村的貧困戶,是村裡出了名的懶漢,以前一家三口住在一間破爛的毛坯房裡,家庭條件困難。走訪了解情況後經常來找他談心,通過宣講黨的政策,開展「智志雙扶」教育等激勵他幸福是靠自己的雙手奮鬥出來的,多次交流後,龍建昌一改懶惰的性情,把家裡的荒田荒地種起來了。期間,我還幫助龍建昌一家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通過三個多月的努力,一棟三層磚木混合的房子建造完成,一家住進寬敞漂亮的大房子,生活慢慢好了起來。  龍建昌一家的變化只是歸養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年底,歸養村實現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我站在村委會門前的國旗下遠眺,村民臉上盡顯幸福笑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好政策圓了我孩子的大學夢丨黎平縣尚重鎮西...
    我叫楊再深,是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貧困戶,今年55歲,侗族人,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西迷侗寨,年年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家裡有四個在校生,教育負擔重,因學致貧。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常言道,「妻齊心,其利斷金」。這句話在我們夫妻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好在我讀過初中,文化功底還在。來到村裡,跟村支兩委成員,跟駐村工作隊學習了不少知識,尤其是學會了使用電腦。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我是侗族,岑申村人說的是苗語,我通過學習苗語解決「溝通難」的問題,而且將「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宣傳。這些所見所聞都被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來,衝洗出來送到農戶家,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 「我的扶貧故事」茶園村發展路越走越闊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駐村...
    我叫王學方,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鏖戰正酣。經組織安排,我來到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回首四年駐村歲月,對我來說,是展示人生價值的一段難忘旅程,我甘之如飴。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12月,困頓無助的我向村「兩委」提出了貧困申請,經核查、公示後,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第一書記和鎮村幹部多次上門與我進行交心談話,詳細了解我的家庭困難實際,解讀惠民扶貧政策。扶貧幹部的真誠和熱情,深深打動了我,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決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大寨村位於永樂鎮南面,距鎮政府30公裡,共9個小組8個自然寨,基礎設施落後,通組公路、入戶步道、房前屋後全是泥濘,全村205戶876人中貧困人口就有94戶374人,貧困發生率為45.85%,是全省深度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後勁不足。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伏櫪 戰貧脫困|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脫貧攻堅...
    「歐老師又入戶來看我了。」一見到歐邦傑,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村民們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走村入戶、詢問近況、排憂解難……自擔任銀朝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以來,這成為歐邦傑每天的必修課。  歐邦傑是口江鄉人民政府的一名老幹部,二十年前,他曾在銀朝村執教,後轉入政府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