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2021-01-10 天眼新聞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

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走訪黨員、寨老、村幹,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收集村級發展意見。

周昌明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一個月下來,我發現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支部活動不規整,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都是制約高青發展的主要因素,找到癥結後立即組織安排解決問題。築牢黨建,把好「車頭」成為首要任務。

我向縣財政局爭取到幫扶資金7000元,用於維修村委會,打扮辦公場所,又組織黨員、村幹,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著力提高黨員素質和業務能力,還把村裡的中青年,有學歷、有能力的致富帶頭人納入到村「兩委」班子來,村民陸鈺宏就是其中之一。

高青村是地坪鎮最大的村,遍訪一次需要大半個月,一年多來,我有一半的時間花在走路上。言語不通就學,學不會就用手比劃。

十二組的潘玉木,患智力智障,無人料理,一直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我發現後,馬上幫其申請危房改造資金,動員村「兩委」幫忙施工,幫潘玉木修建了一間磚房,看到潘玉木住進了安全的房子,我才長舒了一口氣。

十一組的陸堂溫是家裡唯一的勞力,幹活摔傷了沒有錢就醫,我多次上門了解情況,收集信息,幫其申請到3000元臨時救助資金。

腳底沾有泥,心中才有力。我就是這樣挨家挨戶地走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常年走在高青的泥巷中,625戶一戶不落,凡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我都記錄在民情手冊上。一年多來,共解民憂、辦實事超150餘件。

我白天入戶問群眾需要什麼,晚上就擬寫幫扶計劃,四處對接申請幫扶項目。群眾說村組分散,農產品運不出去,我就找施工隊,新建硬化產業路1260米。群眾提出想要有一個娛樂場地,我就對接鎮政府、縣財政局,新建村級活動廣場及硬化620平方米,修建文化戲臺,豐富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群眾說自來水管經常沒水,老出問題,我就找人幫忙維修人飲工程……

周昌明幫群眾搶收秋糧

一年多來,在鎮、縣部門的幫助下,我爭取到幫扶民生資金共計55.85萬元。

面對群眾的一聲聲感謝,我回答:「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人物小傳】

周昌明,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發現這個亮點。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養殖業,家中兩個兒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妻子常年患病需住院吃藥,原本兩個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都比較大,再加上我妻子的醫療費用支出,家中沒有積蓄,之前全家收入僅靠種植2.1畝田和養幾隻雞仔,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過得艱難,我感覺非常自卑,也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漸漸地成為村民群眾心目中的「懶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好政策圓了我孩子的大學夢丨黎平縣尚重鎮西...
    我叫楊再深,是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貧困戶,今年55歲,侗族人,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西迷侗寨,年年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家裡有四個在校生,教育負擔重,因學致貧。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這段旅程,我無悔丨獨山縣玉水鎮合力村第一書記汪...
    我是獨山縣玉水鎮合力村駐村第一書記汪海洋,今年46歲。我所在的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始時,貧困發生率是75%,今年本村和獨山全縣人民一起脫貧。我和我的隊員們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時,回想我這一路走過的旅程,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農村工作難做,但貧困地區的群眾好相處,能幫助水族同胞們擺脫貧困是我一生最大的收穫,得到我的家人一直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慰藉。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故事」扶貧——我一直在路上丨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第一書記蒲實
    「感謝你咯,我們的書記同志,要不是你,不知道我們多久才能順利打上電話。」黃水衝組長彭國雲感嘆著說。我叫蒲實,2019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從貴州省人民防空辦公室派駐到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到村裡的時候,我對一切工作環境、語言都很陌生,唯一能儘快適應的方法就是先看能做些什麼事。蒲實組織全村文化活動一次黨員大會散會的時候,黃水衝小組長與我說,「書記同志,我們小組打電話非常困難,沒有網絡信號,你從省城來,辦法多,幫我們小組想想辦法吧。」了解到該小組處在與黔南州的交界處,信號覆蓋歸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涉及50戶207人的生活保障問題不容小視。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為了讓他能安心去做手術,我為他在社會扶貧網上籌集資金,同時又動員其親屬、愛心人士獻愛心,為他籌到15000多元的善款,解決一些住院開銷。給石堂文家送衣服石堂文的手術很成功,因為是貧困戶、低保戶、重殘家庭等多重身份,他的住院費用報銷很高,自身負擔小了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知命之年初心在 老驥伏櫪志尤堅|黎平縣高屯街道...
    我叫歐幫根,今年57歲,是貴州省黎平縣一名老茶人,制茶已有十餘年。在多年的茶產業發展中,我堅持精準選址、選苗,精心管護,培育好基地、好產業,並秉承茶葉初心,堅持做有機茶,健康茶。十年磨礪,我的茶葉榮獲了各類金獎,打響了自己的茶葉品牌。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如何把職業教育融到駐村工作,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五年來,我們學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普村孩子到我們學校讀書,只需要交生活費就可以,現在大普村有76名孩子通過職業教育學到了一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