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
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走訪黨員、寨老、村幹,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收集村級發展意見。
周昌明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一個月下來,我發現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支部活動不規整,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都是制約高青發展的主要因素,找到癥結後立即組織安排解決問題。築牢黨建,把好「車頭」成為首要任務。
我向縣財政局爭取到幫扶資金7000元,用於維修村委會,打扮辦公場所,又組織黨員、村幹,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著力提高黨員素質和業務能力,還把村裡的中青年,有學歷、有能力的致富帶頭人納入到村「兩委」班子來,村民陸鈺宏就是其中之一。
高青村是地坪鎮最大的村,遍訪一次需要大半個月,一年多來,我有一半的時間花在走路上。言語不通就學,學不會就用手比劃。
十二組的潘玉木,患智力智障,無人料理,一直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我發現後,馬上幫其申請危房改造資金,動員村「兩委」幫忙施工,幫潘玉木修建了一間磚房,看到潘玉木住進了安全的房子,我才長舒了一口氣。
十一組的陸堂溫是家裡唯一的勞力,幹活摔傷了沒有錢就醫,我多次上門了解情況,收集信息,幫其申請到3000元臨時救助資金。
腳底沾有泥,心中才有力。我就是這樣挨家挨戶地走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常年走在高青的泥巷中,625戶一戶不落,凡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我都記錄在民情手冊上。一年多來,共解民憂、辦實事超150餘件。
我白天入戶問群眾需要什麼,晚上就擬寫幫扶計劃,四處對接申請幫扶項目。群眾說村組分散,農產品運不出去,我就找施工隊,新建硬化產業路1260米。群眾提出想要有一個娛樂場地,我就對接鎮政府、縣財政局,新建村級活動廣場及硬化620平方米,修建文化戲臺,豐富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群眾說自來水管經常沒水,老出問題,我就找人幫忙維修人飲工程……
周昌明幫群眾搶收秋糧
一年多來,在鎮、縣部門的幫助下,我爭取到幫扶民生資金共計55.85萬元。
面對群眾的一聲聲感謝,我回答:「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人物小傳】
周昌明,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