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獨山縣玉水鎮合力村駐村第一書記汪海洋,今年46歲。我所在的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始時,貧困發生率是75%,今年本村和獨山全縣人民一起脫貧。
我和我的隊員們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時,回想我這一路走過的旅程,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農村工作難做,但貧困地區的群眾好相處,能幫助水族同胞們擺脫貧困是我一生最大的收穫,得到我的家人一直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慰藉。
汪海洋(左一)走訪群眾
脫貧攻堅中,有這麼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合力村下羊腳組是整個村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個村寨,上級領導多次考察調研,決定把這裡作為全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範村寨,以此推動全村人居環境整治邁上一個新臺階。 我與黔南州工商聯聯繫,對方願意出資10萬元幫助這個寨子建設文化廣場和排汙溝。雖有了援助,部分資金還是得靠群眾集資。 「我們過去沒有什麼文化廣場,祖祖輩輩也延續到了現在。」 「反正我出不起,你們愛幹啥就幹啥。」 群眾對於集資,非常牴觸,我和我的隊友們一到寨裡,群眾都紛紛避開那段時間我苦悶、徘徊。扶貧,扶什麼?怎麼扶?第一步工作應該從哪裡抓起? 我的重點工作任務是「一宣六幫」,那就先把組織建設起來吧。 我和隊友們通過召開調度會,認真分析困難原因,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寨裡有退伍軍人、有退休幹部、有老黨員、有在商海裡摸爬滾打過的致富能手,這些人都出過門,見過世面,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與新理念。 我們把這些群眾組織起來,講政策,做思想工作,就這樣,主動集資的群眾越來越多,我們的排汙溝和文化廣場建設項目如期完成,露天廁所全部拆除,公共區域有人定期打掃,人居環境整治效果十分明顯。
汪海洋(左一)與同事一起下田幫群眾收稻穀
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階段的時候,嶽父突然得了腦梗塞,愛人又是獨生女,孩子還在上小學,我的工作又還放不下,家裡亂得一團糟。好在領導理解我,隊友支持我,我匆忙請了兩天假,在朋友的幫助下把嶽父送去治療。 脫貧攻堅路上,有心酸無奈,也有感動收穫,在這段人生短暫的旅程中,領導的關懷,同事的支持,親人的理解和群眾的一張張笑臉是我收穫的財富,這段旅程,我無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整理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