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餘德海,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黔南州政府金融辦派駐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要想搞好脫貧工作,首先要摸清底數、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其次就是「兩委一隊」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幹好事情,於是我從搞好「兩委一隊」的團結和摸底排查兩個方面入手,經常與離退休村幹部、村兩委及部分寨老、黨員交流座談,並通過走家串戶、召開群眾大會、院壩會等形式,深入了解群眾的困難和訴求。
餘德海和群眾開院壩會
通過了解,我得知由於「村兩委」缺乏經費,導致部分扶貧工作推進緩慢。於是我跑單位、跑企業,爭取到廣州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扶貧基金會協調資金80萬元,協調省內中泰證券、劍江集團、州交建集團和黔南藥業、司廣州金東海集團等企業捐贈資金167.5萬元,用於開展聯興村黨建促脫貧工作。
同時,通過走訪,我了解到由於資金困難,聯興村還有部分串戶路未硬化,以及王崗組的通組路道路狹窄難以錯車等問題,給群眾日常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群眾事,無小事,始終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州、縣之間來回奔波了2個月,爭取到了州交通部門幫扶資金35.76萬元,水泥1085噸,用於修建王崗組通組路的3個錯車道,同時還解決176餘戶,17098平米的串戶路和院壩以及3個文化活動場所面積1238平米的硬化工程。
聯興村通暢的串戶路
產業興村,群眾致富。駐村以來,產業發展一直是我想解決的大事。聯興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和氣候等自然資源,但產業發展卻一直處於傳統的規模小、產量低、收益不高。為切實解決產業發展的難題,實現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良好局面。我帶領「兩委一隊」到獨山縣實地考察了白芨種植項目,經過多次洽談、協商,於2018年引進貴州濟生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落戶聯興村,投資400餘萬元,在聯興村羅布壩子實施白芨馴化和種植項目,解決就業崗位60餘個,平均每人每天務工收入150元。
聯興村是遠近聞明的砂仁種植專業村,全村砂仁種植面積2000餘畝。但由於近年來食用砂仁市場皮軟,造成聯興村2017年3萬多斤庫存砂仁滯銷,如果無法銷售的話,庫存的砂仁很可能會爛掉,損失可就大了。我焦急萬分,為了尋找銷路,他帶著「兩委一隊」跑廣州、雲南、貞豐、重慶、成都等地找銷路。同時,我每次都是空著車來到村裡,回去的時候車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土特產品,結合自身廣泛的人脈資源,將地方特色產品銷售到貴陽、都勻、甕安等地。通過努力,最終解決了3萬多斤庫存砂仁的銷售問題,及時挽回了損失。
2018至2019年,村裡有15位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面臨輟學的事情,我第一時間協調茅臺集團和羅甸縣自來水公司及部分愛心企業,協調資金4.6萬元,解決了困難學生的入學問題。
通過三年的扶貧,聯興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24%實現2020年的全面脫貧,貧困人口全面清零,村民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達100%上,對脫貧攻堅政策知曉率達100%。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張婷
編審 楊儀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