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 無小事|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第一書記餘德海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餘德海,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黔南州政府金融辦派駐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要想搞好脫貧工作,首先要摸清底數、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其次就是「兩委一隊」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幹好事情,於是我從搞好「兩委一隊」的團結和摸底排查兩個方面入手,經常與離退休村幹部、村兩委及部分寨老、黨員交流座談,並通過走家串戶、召開群眾大會、院壩會等形式,深入了解群眾的困難和訴求。

餘德海和群眾開院壩會

通過了解,我得知由於「村兩委」缺乏經費,導致部分扶貧工作推進緩慢。於是我跑單位、跑企業,爭取到廣州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扶貧基金會協調資金80萬元,協調省內中泰證券、劍江集團、州交建集團和黔南藥業、司廣州金東海集團等企業捐贈資金167.5萬元,用於開展聯興村黨建促脫貧工作。

同時,通過走訪,我了解到由於資金困難,聯興村還有部分串戶路未硬化,以及王崗組的通組路道路狹窄難以錯車等問題,給群眾日常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群眾事,無小事,始終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州、縣之間來回奔波了2個月,爭取到了州交通部門幫扶資金35.76萬元,水泥1085噸,用於修建王崗組通組路的3個錯車道,同時還解決176餘戶,17098平米的串戶路和院壩以及3個文化活動場所面積1238平米的硬化工程。

聯興村通暢的串戶路

產業興村,群眾致富。駐村以來,產業發展一直是我想解決的大事。聯興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和氣候等自然資源,但產業發展卻一直處於傳統的規模小、產量低、收益不高。為切實解決產業發展的難題,實現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良好局面。我帶領「兩委一隊」到獨山縣實地考察了白芨種植項目,經過多次洽談、協商,於2018年引進貴州濟生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落戶聯興村,投資400餘萬元,在聯興村羅布壩子實施白芨馴化和種植項目,解決就業崗位60餘個,平均每人每天務工收入150元。

聯興村是遠近聞明的砂仁種植專業村,全村砂仁種植面積2000餘畝。但由於近年來食用砂仁市場皮軟,造成聯興村2017年3萬多斤庫存砂仁滯銷,如果無法銷售的話,庫存的砂仁很可能會爛掉,損失可就大了。我焦急萬分,為了尋找銷路,他帶著「兩委一隊」跑廣州、雲南、貞豐、重慶、成都等地找銷路。同時,我每次都是空著車來到村裡,回去的時候車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土特產品,結合自身廣泛的人脈資源,將地方特色產品銷售到貴陽、都勻、甕安等地。通過努力,最終解決了3萬多斤庫存砂仁的銷售問題,及時挽回了損失。

2018至2019年,村裡有15位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面臨輟學的事情,我第一時間協調茅臺集團和羅甸縣自來水公司及部分愛心企業,協調資金4.6萬元,解決了困難學生的入學問題。

通過三年的扶貧,聯興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24%實現2020年的全面脫貧,貧困人口全面清零,村民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達100%上,對脫貧攻堅政策知曉率達100%。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張婷

編審 楊儀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後備箱裡見真情|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翁定村原駐村...
    11月9日,我就起了個大早,將前一天準備好的一大堆東西:父母多餘的冬衣、孩子的繪本、七八成新的玩具,還有老年人愛吃的雞蛋糕、小孩喜歡的沙琪瑪,全部裝進了自己的汽車後備箱。我,叫任金黔,是西南能礦集團公司原先派出駐村的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隊長不是「負」隊長|羅甸縣邊陽鎮下壩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長付朝書
    我叫付朝書,生於1972年,199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羅甸縣邊陽鎮下壩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長。    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到村工作以來,我始終說實話,辦實事,認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時刻謹記「群眾無小事」,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為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解決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三尺講臺育桃李 扶貧戰場續耕耘|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叫韋竹庚,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7年3月,我踏入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至今已經3年8個月,在進入脫貧攻堅戰場之前,我已經在鄉鎮教育崗位做了11年中學教師,做過老師的我,對於扶貧工作來說,經驗是個劣勢,但也是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我的一個包保對象謝家榮移民新房後一直居住在舊房不願搬出來,成了是鄉村駐村幹部整治兩頭住問題的「大難事」。  駐村的第一天,我就到謝家榮家開始動員老人家搬出去住。  「謝公,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我姓韋,叫我小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小馬」|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
    我叫馬睿,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當得知他因為生病無法外出務工時,我便第一時間到他家了解情況,但了解到的結果讓我大失所望,「我什麼都不缺,也不需要什麼補助,你們不要來打擾我。」聽到這話時,我打了「退堂鼓」。回來後,還是不放心,因為脫貧攻堅不能落一戶漏一人,特別是這種因病可能返貧戶。第二天,我叫上了同事一起再到他家,經過四次「軟磨硬泡」,他終於如實跟我們講述了家庭的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丨從江縣加榜鄉...
    我叫劉雍兵,2019年7月擔任從江縣加榜鄉紀委書記、從江縣監察委員會派出加榜鄉監察辦公室主任。回想起脫貧攻堅戰的艱辛歷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騎著摩託車風裡來雨裡去,盤旋在蜿蜒山路上。一路上有汗水,有成績,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這就是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扶貧故事繪」不怕事、能扛事的「飛書記」——記貴州省優秀基層...
    「我以前是街道幹部,為街道群眾服務。現在也是街道幹部,不同的是要為2070戶搬遷戶謀致富。」但思飛告訴記者。接到組織下派到思南縣集中安置點工作任務時,作為黨員幹部,但思飛沒有半分猶豫、半點推遲,明知這是個硬骨頭,但毅然決然領受了任務,如今更是擔任著社區黨委書記、代理主任的重任。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就是我最開心的事丨興仁市委政法委幫扶...
    至此,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我想這真是特別的一天,對所有貴州扶貧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張沙沙(右一)在貧困群眾家我叫張沙沙,興仁市委政法委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8年1月17日,我正式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跟我的同事一起到波陽鎮大田角村開展貧困戶幫扶工作,由此開始了我長達3年的扶貧之旅。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鄉村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和熟悉感。在那時的我看來,大田角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沒什麼特別的。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王飛:誠心誠意為民服務 樸實舉動為民解憂
    2020年4月,王飛被組織選派到麻洞川鎮趙臺村擔任第一書記。趙臺村是典型的拐溝村,基礎設施較差,村容村貌相對落後,村級主導產業不夠明顯。來到趙臺村的第一天,就趕上了果樹春季防凍工作。每每說起那次強度大、任務重的護花保果工作,王飛特別有感觸:「基層領導幹部們紮實的工作作風和態度讓我很感動,麻洞川鎮的幹部和群眾真的是好樣的。」讓趙臺村村民感動的是,扶貧領域「三排查三清零」「對標補短」工作開始後,由於剛到村上,王飛對村裡很多具體情況不是很清楚,他就放棄了回家的時間,堅守崗位。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  兩年駐村  兩年漫漫扶貧路,駐村初心不變。剛開始壓力有點大,但我一直給自己打氣,既然來之則安之。得益於隊長、第一書記以及村支書的「傳幫帶」,後面辦事做事也順手起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捷徑,一言一行總關情|都勻市小圍寨...
    我叫周波,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王家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在經過專門的業務培訓後,我「上崗」了。在部隊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的我,轉業到地方後,曾在都勻市政法委機關工作,也在都勻市平浪鎮新龍村駐過村,來到小圍寨辦事處任政法委書記不滿一年的我,並無多少基層工作的經驗,對能否勝任駐村工作隊長一職,心裡感到一絲絲忐忑。同時,我又身兼「多職」,既是王家司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又是包村工作領導,也是該村僅有的2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