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雍兵,2019年7月擔任從江縣加榜鄉紀委書記、從江縣監察委員會派出加榜鄉監察辦公室主任。回想起脫貧攻堅戰的艱辛歷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騎著摩託車風裡來雨裡去,盤旋在蜿蜒山路上。一路上有汗水,有成績,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這就是我的扶貧之路。
自從踏上加榜這片熱土,我始終告誡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勤務員」。雖然做不到鄭板橋先生「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情懷,但我始終秉持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工作理念,我必須對得起胸前這枚閃閃發光的黨徽。 我的8戶結對幫扶貧困戶都在汙養村一組和二組,與他們相處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同心同向,合力攻堅,共同打贏了農村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和人畜混居整治集中殲滅戰。看到鄉親們的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我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劉雍兵(右一)走訪幫扶戶
汙養村二組黃老平家有六口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修建一棟新房子,他的心願也就成了我的心願。地面硬化沒有材料,我主動聯繫贊助商,為他家解決了碎石8方、細砂8方。半個月後,一樓客廳地面硬化完畢,但美中不足的是新房沒有新步梯,原來的簡易木梯搖搖晃晃、吱吱作響。我立即與村指揮所協調,落實幫扶資金購買木料,聯繫木匠師傅打造木梯,並協調落實水泥等物資,完成他家門前的串戶路路面硬化,讓黃老平一家住上了新房。 王老擺,退役老兵,也是我的對象戶。第一次到訪,頭頂的燈光昏暗,老人家坐在小凳子上,我看不清他的臉,看不清鍋裡炒的是什麼菜。長期的煙燻火燎,燈泡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發射出的光線若有若無。我隨即掏出筆記本記下:王老擺戶,節能燈泡2盞,一樓客廳1盞,二樓臥室1盞。 加榜鄉地處從江西部,海拔高,這裡的冬天比東部地區來得早,我心裡一直惦記那個和善淳樸的退役老兵王老擺。周末,下村開展幫扶工作,我買了兩床被褥,給他送去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手接被褥那一刻,王老擺哭了。我知道,他那是感動,也感謝政府不忘記他那個退役老兵。
劉雍兵(左一)到幫扶對象黃存根外公家裡走訪
我一位年紀最小的幫扶對象黃存根,今年剛讀一年級。爺爺奶奶辭世,父親病故,母親組建了新的家庭,黃存根只能和外公外婆一起吃住。他很少和同學交流,也很怕生人,我知道,家庭的變故,讓黃存根幼小的心靈受到極大打擊。第一次去學校看他的時候,他躲在老師背後的樣子楚楚可憐,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他走出陰影,勇敢地面對生活。 為了保障黃存根不愁吃不愁穿,我積極協調鄉社會事務辦公室,幫助他申報困境兒童生活資助金。為了更好地掌握黃存根的思想和困難,我不定期到他外公家裡走訪,送去點心和食用油等物資,與黃存根的外公促膝交談,一起吃「連心飯」,儘可能多的和黃存根交流,慢慢開導他。 「叔叔,再見。」這句憋在黃存根心裡很久的「叔叔」,終於在我臨走的時候從他的嘴裡說出來了,他已經打開了心結,但願他將來的路,一帆風順。 我的扶貧小故事,脫貧攻堅路上的點點滴滴,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一樣,平淡無奇,微不足道。脫貧攻堅收官的步伐越來越近,但並不意味著幫扶的過程可以終結。接下來,我會牢記「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深入貫徹「四個不摘」要求,盡我的綿薄之力,繼續書寫好結對幫扶故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見習編輯 梁珍情
編輯 孫遠銘
編審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