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馬睿,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2019年3月21日,接到組織通知,要選派我到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這讓剛參加工作的我驚喜交集——驚的是閱歷尚淺,怕難以勝任網格員崗位;喜的是能有機會參與這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
馬睿參與通組路維修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駐村這段時間,流過血流過淚,特別是對於一個不遠千裡來到羅甸工作的我,愛人與我長期兩地分居,有過後悔當初的選擇,想到過放棄,但想到了要來駐村時,局領導對我說的作為人社人,不管在任何崗位,都得有不怕苦、不怕難的擔當,又想到大井的群眾更需要我。這讓我更加堅定的知道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堅持下來了,在經歷了每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後,我成長了許多,從群眾不理解到主動和我對接,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疫情期間,馬睿(左一)和村醫入戶排查
沒有不配合的群眾,只有不稱職的幹部 剛來到大井村時,網格裡面一個叫黃光榮的大哥,因為對脫貧攻堅政策的不理解,對工作隊和村兩委工作牴觸很大,從不參與村裡面的任何活動。 當得知他因為生病無法外出務工時,我便第一時間到他家了解情況,但了解到的結果讓我大失所望,「我什麼都不缺,也不需要什麼補助,你們不要來打擾我。」聽到這話時,我打了「退堂鼓」。回來後,還是不放心,因為脫貧攻堅不能落一戶漏一人,特別是這種因病可能返貧戶。第二天,我叫上了同事一起再到他家,經過四次「軟磨硬泡」,他終於如實跟我們講述了家庭的情況。回來後,我把情況向工作隊長反映經過核實並按程序申報,最後納入低保保障。現在黃光榮大哥,積極參加村裡面組織的各項活動,還經常到村委會來找我聊天了,「小馬,以前錯怪你了,別往心裡去哈。」黃光榮笑著說。
疫情期間,馬睿對公共區域進行消毒
幹群一心:同抗疫 共患難 2020年大年初二下午,我接到組織通知,要求及時趕到村裡參與疫情防控緊急任務。還沒來得及和家裡人道別,我就背著行囊,匆忙往羅甸縣趕。到縣城的時,整個城區燈火通明,卻無一個人在街上,就連計程車都沒遇到一輛,我只能步行去羅甸縣人民醫院進行體檢。得到體檢結果正常後,我馬不停蹄地趕往村裡。因為我的微信群裡面,已經接到很多村民發來的信息,「小馬,你回來了沒有?……」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村,乃至整個羅甸縣以零疑似、零確診成功抵禦了新冠病毒的入侵。 災難面前,我別無選擇。轉眼已到6月,羅甸正值雨季。還記得那是6月8號的凌晨12點25分,當時的雨勢大得嚇人,我一看手機,中國移動發了一條信息,董當片區的小時降雨量已達歷史新高。看到這個信息,我顧不上找雨傘,匆忙找了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就跑去黃元實副主任家門口叫他一起去我村大灣自然寨查看災情。 當我到黃元實副主任家門口時,路面上的洪水已經淹到我的大腿,看著水勢洶湧,考慮到黃元實同志上了年紀,我讓他先等等一下,而我別無選擇,為了整個大灣寨群眾的安危,往無情的洪水衝了過去。 我先去大灣,等我到大灣的時候,百來斤大的巨石都被水衝著滾,水位已差不多有1.5米的深度了,有一些膽子大的群眾想渡過洪水撤離,有一部分膽小的婦女和小孩已經嚇哭了。我趕忙大聲向群眾喊到,大家先等一等,等洪峰過了再過水。大約過了10分鐘,洪峰已過,同事們也趕到了,我們就一起組織大家撤離,並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有一部分兒童和殘疾人不敢過水,我和幾個身體素質較好的就分工背他們過水,幫他們撤離,還有一部分膽子大的不願意撤離,我們只能假裝「發火」:「趕緊走,現在什麼都不要說,先去村委會,要是覺得打擾你們睡覺了,明天來村委會揍我都可以。」當所有人都撤離了,我和同事在水邊喘氣時,看了一眼手機已經凌晨4點。此時沒有一個同事覺得累,因為不幸中的萬幸,我們沒有一個群眾受傷。 第二天大灣寨羅家恆老黨員對我說:小馬啊,感謝村兩委和工作隊,是你們救了整個大灣寨。在整個救災工作中,我積極上報群眾受災情況給鎮級,以便上級進一步調度,並參與幫助群眾清掃淤泥、重建家園,最終在整個工作隊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洪災並沒有在我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活著,只要能為群眾做一點事,只要能保護群眾就是幸福的。
馬睿(右一)參與洪災救災
高質量打贏收官戰 不留一個死角
「督戰90天」,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工作中,我發現網格內貧困戶黃井能家小孩的床壞了,只能用磚頭支撐著床睡覺。看到這一幕,我心疼了,這是我的工作不到位。回來後,沒多想我把自己的床拆下來送去給他,不管怎樣,大人受點苦,受點累沒什麼,必須要讓孩子休息好,他才能有精力讀書學習。
還有貧困戶黃元信家,家裡就一個肢體殘疾人守家,女兒在廣東省務工,老人在家行走不便,走訪的時候發現他家的屋頂有輕微滲水,我實地查看後,又向有建築經驗的群眾請教,他們告訴我只需要一點水泥漿就能防漏。既然問題不大,我來村委會帶上防漏物資,花了2小時就幫他把屋頂補好。下雨的時候,我去他家查看,還真的不漏了,老人直誇我技術好。因他腿腳不便,當發現他缺少生活必需品的時候,我就打電話讓他女兒轉錢過來幫他買生活物資,並把購買物資錢的明細發給他女兒,讓她知道幫他買了什麼。走訪的時候,我還多次向12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家購買了肉、油、雞蛋等生活必需品。
馬睿(右)走訪貧困戶核實信息、宣傳政策
不求房子多大,但求有個溫暖的家
在農村,有家才能安心,才能踏實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想法。脫貧攻堅大排查期間,經排查我的網格內黃井能戶的住房存在跑風漏雨現象,為了讓群眾有個溫暖的家,又趕上黨的好政策,我幫他家申報了透風漏雨老舊房整治項目,上級審批後,他家的住房很快得到整治,已達到安全住房標準,每次我去他家走訪,他總會說一句,「感謝好政策,不然,我家房子不知道要哪個時候才能遮風擋雨」。 近兩年的駐村工作,讓我知道了,群眾都是單純的,只要你真心的去做事,他們就會打心底裡認可你。農村工作,你只有和群眾成為家人,成為他們的一員,聆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才能提高他們的認可度。 今後我將「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和大井村人民一道打造更美好更幸福的家園。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編輯 劉思博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