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小馬」|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馬睿,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2019年3月21日,接到組織通知,要選派我到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這讓剛參加工作的我驚喜交集——驚的是閱歷尚淺,怕難以勝任網格員崗位;喜的是能有機會參與這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

馬睿參與通組路維修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駐村這段時間,流過血流過淚,特別是對於一個不遠千裡來到羅甸工作的我,愛人與我長期兩地分居,有過後悔當初的選擇,想到過放棄,但想到了要來駐村時,局領導對我說的作為人社人,不管在任何崗位,都得有不怕苦、不怕難的擔當,又想到大井的群眾更需要我。這讓我更加堅定的知道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堅持下來了,在經歷了每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後,我成長了許多,從群眾不理解到主動和我對接,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疫情期間,馬睿(左一)和村醫入戶排查

沒有不配合的群眾,只有不稱職的幹部  剛來到大井村時,網格裡面一個叫黃光榮的大哥,因為對脫貧攻堅政策的不理解,對工作隊和村兩委工作牴觸很大,從不參與村裡面的任何活動。  當得知他因為生病無法外出務工時,我便第一時間到他家了解情況,但了解到的結果讓我大失所望,「我什麼都不缺,也不需要什麼補助,你們不要來打擾我。」聽到這話時,我打了「退堂鼓」。回來後,還是不放心,因為脫貧攻堅不能落一戶漏一人,特別是這種因病可能返貧戶。第二天,我叫上了同事一起再到他家,經過四次「軟磨硬泡」,他終於如實跟我們講述了家庭的情況。回來後,我把情況向工作隊長反映經過核實並按程序申報,最後納入低保保障。現在黃光榮大哥,積極參加村裡面組織的各項活動,還經常到村委會來找我聊天了,「小馬,以前錯怪你了,別往心裡去哈。」黃光榮笑著說。

疫情期間,馬睿對公共區域進行消毒

幹群一心:同抗疫 共患難  2020年大年初二下午,我接到組織通知,要求及時趕到村裡參與疫情防控緊急任務。還沒來得及和家裡人道別,我就背著行囊,匆忙往羅甸縣趕。到縣城的時,整個城區燈火通明,卻無一個人在街上,就連計程車都沒遇到一輛,我只能步行去羅甸縣人民醫院進行體檢。得到體檢結果正常後,我馬不停蹄地趕往村裡。因為我的微信群裡面,已經接到很多村民發來的信息,「小馬,你回來了沒有?……」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村,乃至整個羅甸縣以零疑似、零確診成功抵禦了新冠病毒的入侵。  災難面前,我別無選擇。轉眼已到6月,羅甸正值雨季。還記得那是6月8號的凌晨12點25分,當時的雨勢大得嚇人,我一看手機,中國移動發了一條信息,董當片區的小時降雨量已達歷史新高。看到這個信息,我顧不上找雨傘,匆忙找了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就跑去黃元實副主任家門口叫他一起去我村大灣自然寨查看災情。  當我到黃元實副主任家門口時,路面上的洪水已經淹到我的大腿,看著水勢洶湧,考慮到黃元實同志上了年紀,我讓他先等等一下,而我別無選擇,為了整個大灣寨群眾的安危,往無情的洪水衝了過去。  我先去大灣,等我到大灣的時候,百來斤大的巨石都被水衝著滾,水位已差不多有1.5米的深度了,有一些膽子大的群眾想渡過洪水撤離,有一部分膽小的婦女和小孩已經嚇哭了。我趕忙大聲向群眾喊到,大家先等一等,等洪峰過了再過水。大約過了10分鐘,洪峰已過,同事們也趕到了,我們就一起組織大家撤離,並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有一部分兒童和殘疾人不敢過水,我和幾個身體素質較好的就分工背他們過水,幫他們撤離,還有一部分膽子大的不願意撤離,我們只能假裝「發火」:「趕緊走,現在什麼都不要說,先去村委會,要是覺得打擾你們睡覺了,明天來村委會揍我都可以。」當所有人都撤離了,我和同事在水邊喘氣時,看了一眼手機已經凌晨4點。此時沒有一個同事覺得累,因為不幸中的萬幸,我們沒有一個群眾受傷。  第二天大灣寨羅家恆老黨員對我說:小馬啊,感謝村兩委和工作隊,是你們救了整個大灣寨。在整個救災工作中,我積極上報群眾受災情況給鎮級,以便上級進一步調度,並參與幫助群眾清掃淤泥、重建家園,最終在整個工作隊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洪災並沒有在我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活著,只要能為群眾做一點事,只要能保護群眾就是幸福的。

馬睿(右一)參與洪災救災

高質量打贏收官戰 不留一個死角

「督戰90天」,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工作中,我發現網格內貧困戶黃井能家小孩的床壞了,只能用磚頭支撐著床睡覺。看到這一幕,我心疼了,這是我的工作不到位。回來後,沒多想我把自己的床拆下來送去給他,不管怎樣,大人受點苦,受點累沒什麼,必須要讓孩子休息好,他才能有精力讀書學習。

還有貧困戶黃元信家,家裡就一個肢體殘疾人守家,女兒在廣東省務工,老人在家行走不便,走訪的時候發現他家的屋頂有輕微滲水,我實地查看後,又向有建築經驗的群眾請教,他們告訴我只需要一點水泥漿就能防漏。既然問題不大,我來村委會帶上防漏物資,花了2小時就幫他把屋頂補好。下雨的時候,我去他家查看,還真的不漏了,老人直誇我技術好。因他腿腳不便,當發現他缺少生活必需品的時候,我就打電話讓他女兒轉錢過來幫他買生活物資,並把購買物資錢的明細發給他女兒,讓她知道幫他買了什麼。走訪的時候,我還多次向12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家購買了肉、油、雞蛋等生活必需品。

馬睿(右)走訪貧困戶核實信息、宣傳政策

不求房子多大,但求有個溫暖的家

在農村,有家才能安心,才能踏實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想法。脫貧攻堅大排查期間,經排查我的網格內黃井能戶的住房存在跑風漏雨現象,為了讓群眾有個溫暖的家,又趕上黨的好政策,我幫他家申報了透風漏雨老舊房整治項目,上級審批後,他家的住房很快得到整治,已達到安全住房標準,每次我去他家走訪,他總會說一句,「感謝好政策,不然,我家房子不知道要哪個時候才能遮風擋雨」。  近兩年的駐村工作,讓我知道了,群眾都是單純的,只要你真心的去做事,他們就會打心底裡認可你。農村工作,你只有和群眾成為家人,成為他們的一員,聆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才能提高他們的認可度。  今後我將「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和大井村人民一道打造更美好更幸福的家園。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編輯 劉思博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它是典型的高山田園和喀斯特地貌的分水嶺,春來油菜金黃,夏至田園碧翠,秋天遍地稻浪,冬日雲霧繚繞,是養心、養肺、養眼的好地方。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上有土,心中有譜|黃平縣重安鎮大井村同步小康...
    我叫劉兵,是黃平縣重安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重安鎮大井村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目前已駐村兩年多了。  兩年多的時間說起來不長,但也不短,在全縣有無數個忙碌在鄉間的駐村工作人員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察右後旗白音察幹鎮大井村:駐村...
    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習近平2015年2月13日在陝甘寧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講話近年來,中國銀保監會、察右後旗人民檢察院與白音察幹鎮大井村結對幫扶,旗級領導、駐村幹部認真履行幫扶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抓黨建促脫貧,通過中央單位「定點幫」、包聯單位「重點幫」、旗級領導「蹲點幫」、駐村幹部「全面幫」,打出了大井村脫貧攻堅的「組合拳」。
  • 「我的扶貧故事」後備箱裡見真情|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翁定村原駐村...
    11月9日,我就起了個大早,將前一天準備好的一大堆東西:父母多餘的冬衣、孩子的繪本、七八成新的玩具,還有老年人愛吃的雞蛋糕、小孩喜歡的沙琪瑪,全部裝進了自己的汽車後備箱。我,叫任金黔,是西南能礦集團公司原先派出駐村的第一書記。
  • 羅甸縣委老幹部局、老年大學、關工委與沫陽鎮大井村開展迎新春活動
    1月4日,羅甸縣委老幹部局、老年大學、關工委組織老年書畫研究會的書法家和老年大學文藝隊前往沫陽鎮大井村開展迎新春活動,與群眾共同歡慶鼠年的到來。  活動一共分為四部分,一是書法家們為大井村村民義務寫春聯,老年書畫研究會書法家們現場揮毫潑墨,為村民們送上涵蓋新春祝福、祖國強盛、精準扶貧、感黨恩等內容春聯共360餘副,將新年祝福以春聯的形式送到各家各戶。群眾紛紛感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日子是越過越好了,也很感謝書法家們現場寫的春聯,送春聯意味著送福氣,過節拿出來貼,高高興興迎新年!」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 無小事|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第一書記餘德海
    我叫餘德海,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黔南州政府金融辦派駐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要想搞好脫貧工作,首先要摸清底數、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其次就是「兩委一隊」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幹好事情,於是我從搞好「兩委一隊」的團結和摸底排查兩個方面入手,經常與離退休村幹部、村兩委及部分寨老、黨員交流座談,並通過走家串戶、召開群眾大會、院壩會等形式,深入了解群眾的困難和訴求。餘德海和群眾開院壩會通過了解,我得知由於「村兩委」缺乏經費,導致部分扶貧工作推進緩慢。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丨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駐村...
    三年的駐村工作,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餘超,今年28歲,2017年12月,我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給代養蜜蜂的貧困戶分發蜂蜜這些年在村裡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都深深地記在腦海裡。為了引導其注重自身及環境衛生的打掃,考慮到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便與駐村工作隊商量,發動其他群眾自願到何啟林家幫助打掃衛生,經過2個小時的清理,整個房前屋後都打掃地乾乾淨淨。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三尺講臺育桃李 扶貧戰場續耕耘|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叫韋竹庚,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7年3月,我踏入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至今已經3年8個月,在進入脫貧攻堅戰場之前,我已經在鄉鎮教育崗位做了11年中學教師,做過老師的我,對於扶貧工作來說,經驗是個劣勢,但也是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個稱職的隊長|羅甸縣龍坪鎮八木村工作隊隊長...
    我叫陸安國,是羅甸縣龍坪鎮的一名幹部。2017年7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帶著家人在河邊給剛提來的小汽車進行清洗,女兒正在小樹下拿著手機給家人拍照,一家人沉浸在夏天陽光沐浴中;突然電話鈴響了,組織部通知我過兩天到裡免村進行駐村報到,凝望著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天真快樂樣子、心中百感交集,就這樣要跟她們分開了,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我還是接受組織的安排,駕駛心愛的小汽車承載著駐村任務駛向深度貧困村,開啟向貧困宣戰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瞬間,一張張溫暖如陽的笑臉,見證了當地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是一次身心的雙重洗禮丨鎮遠縣蕉溪鎮...
    我叫李施建,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部。2017年初,我被派駐到鎮遠縣蕉溪鎮茶園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時,我就和村支「兩委」溝通後,決定充分利用每月月例會議、「三會一課」「院壩會」、走訪入戶等機會,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先把黨員、組幹的思想扭轉過來,充分發揮黨員、組幹的帶頭作用,讓大家認識到,要讓群眾看得到希望,才能動得起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