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養殖業,家中兩個兒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妻子常年患病需住院吃藥,原本兩個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都比較大,再加上我妻子的醫療費用支出,家中沒有積蓄,之前全家收入僅靠種植2.1畝田和養幾隻雞仔,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過得艱難,我感覺非常自卑,也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漸漸地成為村民群眾心目中的「懶漢」。

2014年12月,困頓無助的我向村「兩委」提出了貧困申請,經核查、公示後,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第一書記和鎮村幹部多次上門與我進行交心談話,詳細了解我的家庭困難實際,解讀惠民扶貧政策。扶貧幹部的真誠和熱情,深深打動了我,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決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路。

我曾多年在福建、廣西、雲南等省市做茶葉基地管護和茶青加工,有茶葉種植的經驗,因此,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一致選擇了最適合我的產業幫扶措施——建立合作社,種植茶葉。

2015年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多次與貴州農商行黎平水口分行溝通協調,為我申請金融扶持貸款5萬元,並在美嫩村美嫩寨的集體林地(免租金)新建了60餘畝龍井茶葉,同時在茶葉基地套種科技楊梅。聘請專家多次實地指導,傳授管護知識,指導栽培技術。我也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茶葉管護技術和知識。

茶葉在我的精心管護下,長勢喜人,我也看到了盼頭,駐村工作隊為了幫助我鞏固脫貧成效,擴大種植規模,再為我申請金融扶持貸款5萬元,向縣扶貧相關單位申請茶葉苗、肥料,解決了種植後續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我苦心鑽研茶葉種植技術,經過專家指導和實踐摸索,我的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美嫩村召開安全生產大排查會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我申請到黎平縣德鳳街道乾涼亭社區8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妻子又有了家庭醫生籤約,看病買藥足不出戶,而且又不需付費,兩個兒子在學校都得到國家教育的相關優惠政策。從此之後我更加賣力地投入到茶葉種植之中。

2019年茶園總收入4.3萬元,2020年僅清明節期間茶青就收入8.7萬元,老茶葉2.4萬元,家庭經濟狀況發生了顯著改善。目前,茶葉基地已經擴大到120畝。

我重燃生活信心、實現產業脫貧的典型事例在水口鎮被迅速推廣,影響到不少貧困戶,全鎮湧現出一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我脫貧後不忘眾鄉親,定期為本村的種植戶免費提供管護和栽培技術培訓。2018年,我被推薦為全縣「脫貧致富帶頭人」,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嘉獎,同年8月,因美嫩村村黨支部老書記因轉崗到鎮政府(公益性崗位)進行補選時,我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的貧困戶 今朝的示範戶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
    咱刀村位於雷公山下巴拉河上遊,是大塘極貧鎮1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7%,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完成「雙清零」目標。  2013年,因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也在精準扶貧中被評為貧困戶。迫於生活壓力,我常年在外務工,春節才能回家一次。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2015年,村裡把我家識別為了貧困戶。對於各種幫扶措施,我一家人總能好好配合實施,家庭料理、產業發展,我都能認真聽從幫扶幹部的建議,一樣都不落下,我常常告誡自己:  「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助我脫貧,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下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努力才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我是侗族,岑申村人說的是苗語,我通過學習苗語解決「溝通難」的問題,而且將「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宣傳。這些所見所聞都被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來,衝洗出來送到農戶家,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村民班傑
    我是班傑,村裡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香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七組村民,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我轉變身份參與扶貧工作已整整四年了。2013年,我家發生了重大變故,傾盡全力挽救的妻子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給我留下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無盡傷痛,還有八十歲高齡的老母親和兩個年幼待撫的孩子。妻子離世前,為了給她治病,家中已是債臺高築,所住房屋是父輩留下的,早已破舊不堪。那時的生活使我感到心力交瘁,但我心裡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倒下。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做到了深入一線,實地了解各村在脫貧攻堅中存在困難、問題,有針對地制定方案措施,先後起草了脫貧攻堅指導性文件21個,得到了鎮委鎮政府的認可,有效推進了全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扶貧工作站,不僅是執行部門,還是參謀部門。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岑引村:建設美麗鄉村 加速鄉村振興
    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岑引村由於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等成為深度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全體幹群勠力同心、齊力奮戰,紮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和真脫貧,使全村村貌煥然一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還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振興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以帶領群眾奔小康為己任|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
    我叫陸金輝,是一名退役軍人,一直在外打拼創業。在我的事業小有成就之際,為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共同走向致富路,我於2015年回家帶領鄉親們發展種養殖產業。2016年11月村「兩委」換屆時,被推選為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伏櫪 戰貧脫困|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脫貧攻堅...
    「歐老師又入戶來看我了。」一見到歐邦傑,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村民們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走村入戶、詢問近況、排憂解難……自擔任銀朝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以來,這成為歐邦傑每天的必修課。  歐邦傑是口江鄉人民政府的一名老幹部,二十年前,他曾在銀朝村執教,後轉入政府部門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如今,李小鳳一家搬到了景寧小區,並且開始創業,通過雙手實現增收脫貧,圖為:李小鳳在門店經營生意2018年前,我與丈夫在福建打工,帶著兩個孩子,由於孩子正值讀書年紀,我們不得不留下一個在家裡照看家庭,收入算不上多。平時,我們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僅僅只夠孩子上學。2018年,小兒子小學畢業,需要回到老家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好政策圓了我孩子的大學夢丨黎平縣尚重鎮西...
    我叫楊再深,是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貧困戶,今年55歲,侗族人,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西迷侗寨,年年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家裡有四個在校生,教育負擔重,因學致貧。
  • 「我的扶貧故事」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丨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幹部...
    當時我來駐村,花月村基礎條件較差,是普安縣44個貧困村之一。貧困基數大,產業單一,大部分群眾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不可能覆蓋所有農戶,致使花月村村民矛盾糾紛普遍。18個村民組,每個村民組都有很多矛盾糾紛,下來之後我的主要工作基本上都是每個星期和鎮村幹部一起到每個村民組解決各種矛盾糾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