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石餘光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

我真摯地送上這張感謝信,是因為幫扶幹部和幫扶政策讓我家的生活大變樣。

石餘光給幫扶幹部龍軍送感謝信

前些年,我和村民到廣東打工,可是因為手腳不靈便,幹活慢,一年都頭沒掙到多少錢,有時年底還借路費回家,我老婆也是文盲,別人少給了工資也不會追討。後來,為照顧70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剛上學的兒子,我不再出門務工,但是家裡的負擔重,我又無經濟頭腦,村裡把我家納入貧困戶,政策的補貼讓這個貧困的家庭緩了一口氣。  2018年初,村兩委還安排我當生態護林員,送我到貴陽學習培訓,學習了人家勤勞致富的案例,我意識到要靠努力改變生活。回來後我利用荒閒農田種了兩畝油茶林,現在已經掛果,耕種4畝田地,每年都有很好的收成,生活漸漸好了起來。  村兩委經常召集護林員開會,講清工作責任,又建議我兼職抓好村寨衛生管理工作,村第一書記經常上門談心,幫扶幹部龍軍也經常入戶走訪,想辦法,出點子,幫我分析如何改進短板,鼓勵我做好工作。

石餘光在森林防火點執勤

現在我每天在寨上撿一個小時垃圾,再上山護林兼勞作,豆洞村垃圾焚燒池建起來後,我承包了這項業務,每天將大量垃圾推進高爐裡,找來助然物,一爐一爐地燒掉,儘管很髒很臭,但能夠讓寨變得乾淨整潔,我心裡也很高興的。

石餘光負責寨內保潔工作

這幾年,雖然辛苦,但生活相比之前好多了,我的思想觀念也在改進。黨支部安排我當生態護林員,衛生保潔員,生活有保障,也能照顧家人,孩子得到教育資助,看病有了合作醫療,房屋得到透風漏雨改造,山上又種了油茶,稻田裡還有養魚項目,我享受了不少扶貧政策,很感謝國家及幫扶幹部們的傾情付出。   前不久,我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了入黨積極分子,現在已成為一名預備黨員。今後,我將繼續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我有了收入,兒子女兒上學也有教育精準扶貧。女兒讀初中不但免除學費、書本費等費用,住校還有生活補助,營養餐等。上高中的兒子有1900元的教育補助,2015年考上貴州民族大學,除了第一年預科外,每年都得到4830元的教育精準扶貧補助。今年孫智富畢業後在四川省自貢市的一家公司上班,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公司還幫交「兩險一金」,待遇很不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黨支部副書記石堅
    多年來,我退伍不褪色,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一邊抓自身創業,一邊關注村裡的發展,憑著這股敢闖趕幹的勁兒,2013年12月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時,我被推選擔任豆洞村黨支部書記。  剛開始當支書時,正趕上精準扶貧政策在全國實施。如何讓村寨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讓村寨環境變好?成了我思考最多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就要做好先鋒模範作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我叫石天成,今年67歲,是豆洞村一組村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8年10月,縣委縣政府評我為「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榮譽和責任同樣壓在我身上。   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從勤勞致富創業到虧本變成貧困戶,現在又通過努力脫貧了,同時也為村民帶來了良好的收入。我始終堅信:共產黨員就要當好帶頭人。我從小在家務農,小學文化,沒有技能。但是我不甘落後,精心種好家裡的幾丘田的同時,還兼理經殺豬生意,可要獲得好收入,卻很不容易。
  • 黎平縣:天麻變寶生「金」 村民增收脫貧
    幾年前,黎平縣九潮鎮弄北村還是個「吃水靠挑、出門靠腳」的貧困村。  時過境遷,如今的弄北村,產業興旺,致富有門,處處散發勃勃生機。這一變化全因弄北村萬寶山上的一個「寶貝」——天麻。村民黃召文兩口子正在杉木林下忙碌著。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以前賺錢沒門路,只能外出打工,後來聽說村裡發展了的天麻,是『訂單農業』項目,不用愁銷路,我馬上就回來搞產業了。」黃召文一邊除草一邊說,「現在我既有股份分紅,又有基地務工收入,去年掙了6萬塊,一下子就脫貧了。」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岑引村:建設美麗鄉村 加速鄉村振興
    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岑引村由於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等成為深度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全體幹群勠力同心、齊力奮戰,紮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和真脫貧,使全村村貌煥然一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還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振興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起初,我充分利用家鄉的閒置土地,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我和妻子起早貪黑,吃苦耐勞,最終那年水稻收成達3千多斤。 我不怕吃苦、敢想敢幹的氣勢被村兩委看在眼裡,後來他們建議我開荒擴土,發展種植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養殖業,家中兩個兒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妻子常年患病需住院吃藥,原本兩個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都比較大,再加上我妻子的醫療費用支出,家中沒有積蓄,之前全家收入僅靠種植2.1畝田和養幾隻雞仔,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過得艱難,我感覺非常自卑,也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漸漸地成為村民群眾心目中的「懶漢」。
  • 「脫貧了,今後的日子更有奔頭」 璧山三合鎮龍鳳村村民楊祥平的...
    花椒園內,村民楊祥平背著噴霧器,正在給花椒樹噴灑藥劑,黝黑的臉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今年64歲的楊祥平如今是龍鳳村的「名人」,靠著發展花椒產業,收入逐年提高。「今年,我收穫了3000斤花椒,毛收入便有上萬元。」楊祥平歡喜地告訴筆者。多年前,楊祥平感覺「綠色經濟」有賺頭,種植起黃桷樹、小葉榕、天竺桂等苗木。然而,由於市場需求減少、種植周期長等因素,苗木買賣成了虧本生意。
  • 「我的脫貧故事」擺脫貧困,難忘黨恩丨黎平縣九潮鎮同臘村村民朱守平
    我叫朱守平,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九潮鎮同臘村村民,家庭人口6人。   2013年的時候,丈夫因身患腦癌,常年以藥養身,臥病在床。家裡面為了給丈夫治病四處找親戚借錢,最終還是逃不過病魔的魔爪,於當年病逝。丈夫的離世讓原本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欠下大筆債務。
  • 胡星燦: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
    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坡胡公益性崗位脫貧之星胡星燦近年來,長葛市人社局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重點,堅持把公益性崗位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努力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脫貧的目標。
  • 商洛脫貧攻堅領域50個先進集體126名先進個人受表彰
    今天(11月30日)下午,記者從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獲悉,為了選樹先進典型、關愛扶貧幹部、激勵攻堅士氣,經市委、市政府同意,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決定授予商州區民政局等50個單位「商洛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授予王金良等126人「商洛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伏櫪 戰貧脫困|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脫貧攻堅...
    一見到歐邦傑,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村民們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走村入戶、詢問近況、排憂解難……自擔任銀朝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以來,這成為歐邦傑每天的必修課。  歐邦傑是口江鄉人民政府的一名老幹部,二十年前,他曾在銀朝村執教,後轉入政府部門工作。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有了好支部 勝過幫錢物
    地處承德接壩地區的八頃村,下轄10個村民組。全村貧困戶佔了近4成,村集體沒有1分錢,還欠了7萬多元的債。最讓大家難受的是,村委會的辦公房塌了半邊,連續4年沒有選出村黨支部書記。召開黨員會,人都來不齊。基層黨組織渙散,八頃村村民向前衝的那股勁兒,鬆了。「咱這村子,要變呀,難!」一狠心,趙文義硬是讓大閨女遠嫁多倫,小兒子遠走他鄉,當了上門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村民生活有奔頭……
    村民生活有奔頭…… 2020-12-14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