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生活有奔頭……

2020-12-23 澎湃新聞

鄉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生活有奔頭……

2020-12-14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從吃井水到喝自來水

從汙水橫流到管網改造

從泥濘小路到柏油大道

……

磁州鎮西來村

多方位、多角度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以前村裡吃的都是井水,現在修了自來水管道之後,家裡24小時全天都有水,用水特別方便。現在洗衣服也可以用全自動洗衣機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凍手了。修了汙水管道之後,排水也更加方便了。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日子過得也越來越有奔頭兒。」正準備做飯的村民孫利紅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打開水龍頭,清冽的自來水譁譁地流了出來。

小水滴、大民生。今年以來,西來村通過不懈努力,積極破解城鄉「飲水難」問題,全村580戶納入了城區水廠的一體化供水範圍,有效保障村民飲用上潔淨、衛生、安全的放心水。

今年以來,西來村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作為夯實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常態化工作任務。全村上下聯動,從村兩委、黨員再到村民群眾,全面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戰役。

▲整改前

以前的西來村,因為沒有下水道,家家戶戶汙水都會排到馬路上,一到夏天蚊蠅亂飛,臭氣燻天,每逢雨季,路面更是坑坑窪窪,對村民的生產和出行造成極大不便。

如今,房前屋後的道路硬化,生活汙水直接進入下水道管網,整個村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個個豎起大拇指點讚。

「現在村裡建設的非常好,路修得很直,也很寬敞,太陽能路燈每天晚上都很亮,哪兒都修得不錯。」村民苗新說道。

截止目前,西來村共拆除違建500餘處,鋪設汙水管網2500餘米,道路硬化3萬餘平方米,鋪設便道磚4000餘平方米,粉刷牆體3萬餘平方米, 植樹900餘棵,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利用閒置土地修建小遊園2個。

人居環境提升整治行動中,全村上下每個人都幹勁十足,真正實現了村莊內垃圾不亂堆亂放、汙水不亂潑亂倒、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提升。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下一步,西來村將進一步鞏固提升城區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擴大整治規模和力度,給村民創造一個乾淨整潔、文明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

■圖文:馮亞萍 龐小涵(實習)

■編輯:馮亞萍

■初審:郭 麗

■覆審:周慧文

李治亞

■終審:房淑萍

秦 冀

■微信:cixianrongmei

■熱線:0310-2335552

■郵箱:cilicixian@163.com

愛磁縣的你

原標題:《鄉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生活有奔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進行時|寮步鳧山村:公園、池塘換新顏,村子美了村民樂了
    樹綠花紅的公園、披上「彩衣」的百年古榕樹、寬闊平坦的瀝青路……近年來,該村結合自身實際,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其中投入近1000萬元,著力打造鳧山文化公園、塘頭舊水塘和排樓大水塘一帶的景觀,建設特色「樹頭革命」,匠心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讓村裡環境美起來,村民心裡樂起來。
  • 鄉村振興進行時|寮步石步村:鄉村環境美美噠 村民開心樂哈哈
    改造後的石步文化廣場 通訊員 尹巧瑜 供圖藍天白雲下,一個個鳥語花香的社區公園,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莊裡,極大地美化景觀;一條條乾淨平坦的道路相互交錯,打通了城市交通「大動脈」,這些喜人的變化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景象,寮步石步村扮靚農村環境,村民笑開了顏
  • 湖北省秭歸縣:創建法治鄉村治理新格局,給村民「穩穩的幸福」
    陳家壩村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東南部,雖說全村版圖面積只有4平方公裡,可1016戶村民卻散居在大山之中,山上山下人心不齊,想修一條新路都成了難事。  第1村落的村民黎國銘告訴記者,以前村落裡大量耕地都在陡峭的山坡上,雖說山上有茶場,可種地、施肥、採摘、運輸也只能靠肩挑背扛,村民上山採茶難,運茶下山更不易,大家都盼著能有一條通往田間的公路。
  • 「中央媒體看甘肅」搬離山窩窩後,他們生活有哪些新奔頭
    「山下的日子才有奔頭」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雄渾遼闊的大漠之中,12個移民新村拔地而起,組成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是當地6萬多名群眾新生活的起點。富民新村是其中之一。「原來哪有這條件!」富民新村村民鍾華魁說。他家原住古浪縣南部的貧困山區,土地貧瘠,乾旱少雨,常年靠天吃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一年到頭僅收入1萬多元。同他一樣生活在此的萬千群眾也受困於此,既沒條件發展產業,也談不上脫貧致富。轉機發生在2012年後。
  • 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基層治理「4+」 催生鄉村振興新動能
    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通過串聯、融合、延伸等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以「基層治理+」(即基層治理+好班子、基層治理+好路子、基層治理+好村貌、基層治理+好村風)的基層治理工作新路徑,催生了鄉村振興新動能。(一)「基層治理+好班子」,有了人來「挑擔子」「基層治理+好班子」。
  • 「脫貧了,今後的日子更有奔頭」 璧山三合鎮龍鳳村村民楊祥平的...
    花椒園內,村民楊祥平背著噴霧器,正在給花椒樹噴灑藥劑,黝黑的臉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今年64歲的楊祥平如今是龍鳳村的「名人」,靠著發展花椒產業,收入逐年提高。「今年,我收穫了3000斤花椒,毛收入便有上萬元。」楊祥平歡喜地告訴筆者。多年前,楊祥平感覺「綠色經濟」有賺頭,種植起黃桷樹、小葉榕、天竺桂等苗木。然而,由於市場需求減少、種植周期長等因素,苗木買賣成了虧本生意。
  • 全國訂單「飛進」小山村,「女當家」鼓起村民致富精氣神
    「現在村民的積極性和以前比是強多了,但主動幹事的熱情還是不高,啥時候村民能自己找事幹,村集體的發展才能更有奔頭。」基礎差、底子薄,村黨支部凝聚力不夠,2018年,時任國網威海市文登區供電公司文登營供電所黨支部書記的呂明玉剛來村裡時,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大攤麻煩事兒。「說到底就是大家的積極性不夠。」
  • 留壩山間「民宿」煥發鄉村新活力
    通過閒置房屋改造的「樓房溝」精品民宿,雅致舒適,現代化的設施與古樸的鄉村風情相融合,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招牌。「自從村裡有了民宿,不僅村莊變美了,也帶動了村裡經濟的發展,每到旅遊旺季,來我們這的遊客絡繹不絕。」村支書夏道華說特色民宿開拓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 大叔開車鄉村跑,把貨物擺在地上,很多村民「撿便宜」
    在農村,村民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前完全不同,以前,村民們購物都要去商店,如今,大家通過手機就能在網上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雖然方便,但也給一些人帶來危機,譬如,年近半百的王大叔原為一名司機,幫助村裡村外運輸貨物,可隨著快遞、物流等行業的興起,大叔的業務越來越少,大叔的妻子原在家開店,但村民們在商店買貨的越來越少
  • 鄉村振興|環翠區:留住「鄉愁」,更有奔頭
    △李森貴 攝△徐軍 攝「茶園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生林木、水杉等自然生態,並隨山就勢,新建了40多畝37.5高緯度茶園,為遊客提供一個採茶、炒茶、品茶和文化交流場所,為裡口山美麗鄉村項目增加新業態。」威海市山裡人家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文元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同市郭家窯鄉蘆家窯村:喜看鄉村美如畫
    「彌陀山下蘆家窯,轉瞬之間換新顏;村莊改變舊面貌,一幅美景呈眼前;喜看村莊新變化,歡迎八方來參觀……」這是蘆家窯村聽到村民們編的順口溜。蘆家窯村過去是經濟落後,村容村貌零亂,打架鬥毆不斷,全區有名的落後村。
  • 胡星燦: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
    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坡胡公益性崗位脫貧之星胡星燦近年來,長葛市人社局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重點,堅持把公益性崗位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和「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和願望,同時以扶貧公益性崗位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目的。這一舉措既受到困難群眾普遍歡迎,也為農村工作開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坡胡鎮坡中村村民胡星燦便是其中的一名「受惠者」。
  • 山南市強吉村:美麗鄉村點亮村民幸福生活
    為打造美麗鄉村,強吉村以建設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在保持原有自然歷史風貌基礎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強吉村委會合理搭建5處環保封閉式的垃圾收集房,建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並安排保潔員負責村內衛生保潔和公用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管護。建立每周一大掃除制度,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他告訴我們,明年準備改種魔芋,也願把技術分享給村民。讓村民都能種出高質量的農產品。薛國忠這些年獲得的榮譽 薛老不愧「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平壩區縣鄉基礎人才」、區「勞動模範」等稱號,年近古稀,在平壩「十裡五萬畝」蔬菜園區仍活躍著他忙碌的身影。
  •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鄉村述說】新科村裡新希望
    近年,該村走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讓村裡經濟「活」了起來,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田超 通訊員 龍濤 攝影報導) 科教新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芬 花垣縣麻慄場鎮的新科村,與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相隔不遠。 10月20日,記者走進煙雨朦朧中的新科村。兄弟河穿村而過,青山遠黛美如畫,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味道。
  • 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大棚就在家門口,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忙完了還能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不累還有奔頭。」李娟說,很多鄉親都入股加入合作社,還有幾十名村民和她一樣走進園區打工,當起了「蔬菜工人」。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子洲縣紅柳灣村:鄉村美了 村民富了
    該村集鎮功能相對完善,常住人口6000多人,已建成紅柳灣、封家岔2個集鎮市場,群眾的生活愈加便捷、豐富。近年來,依託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紅柳灣村打造以蘋果、核桃等經濟作物種植為主導產業,適當發展農產品初加工項目,最終建成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同時,該村不斷提升傳統商貿業發展速度,融入鄉村旅遊功能,打造集特色商貿、鄉村旅遊為一體的陝北印象體驗服務基地。
  • 黃金以舊換新有什麼貓膩?注意幾點後以舊換新物有所值,不吃虧
    以前黃金是用來保持自己壓箱底的東西,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黃金首飾的款式 要求也比較高,很多時候當款式過時之後,有的人就會拿到黃金店進行以舊換新。但是以舊換新的時候有很多套路,一不小心就會吃虧。
  • 排頭兵報告 | 鄉村學堂、幸福食堂……從化鼓勵村民共建美好生活
    排頭兵報告96 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新實踐 聯合村民共建的社區生態花園、匯聚村民的幸福食堂、傾聽村民意見的「村民乜都傾」茶話會……2019年,從化區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這裡的花花草草有一部分是母子倆栽種的…… 近年,從化區通過打造鄉村公共平臺以及開發村民共建項目讓村民深度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從過去的旁觀者變成建設者和參與者,從而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 農村商販又有錢賺,專跑農村一毛一斤回收舊衣服?村民說能掙不少
    它們是上門收購,不用村民出運費去送廢品站,所以村民們也很樂意拿著家裡用不上的東西去換些零用錢。但那時可不能賣衣服,那時衣服在鄉下還是比較貴重的東西。象我們小孩子的衣服,通常是姐姐穿弟弟穿,弟弟穿妹妹穿,實在穿不下去就送到家裡生過小孩的親戚那裡,也是一種人情。對於大人的衣服,又是三年的縫補補補,破了再補,正好用在下地幹活時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