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羅潭村:「築巢引鳳」富鄉民
走進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羅潭村,60餘米的磚結構煙囪、簡約復古的瓦窯餐廳搶先進入視線。往前,掛滿了一顆顆新鮮水嫩、嬌豔欲滴的桃子林裡,一位上了年紀的果農正忙著採摘,三五遊客在樹蔭下乘涼、拍照。
這裡到處一派生機,格外愜意、舒適。
果農忙著採摘已經成熟的桃子
羅潭村地處武陵源、黃龍洞及張家界大峽谷三大景區交會處。過去,它是土地荒蕪、年輕人紛紛逃離的「空心村」,是交通不便、人均收入偏低的省級重點貧困村。2015年,市政府辦公室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了這裡,他們在精準扶貧一線衝鋒陷陣,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一支攻堅勁旅。
幾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同村支兩委通過精準制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貧方案,一步步將羅潭村變為省脫貧攻堅示範村、省鄉村旅遊名村、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讓「窮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並探索總結出「強基礎、迎企業、建產業、促脫貧」的旅遊扶貧「羅潭模式」。
戶外休閒娛樂項目
「剛開始來到這裡,村裡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基本都處於癱瘓狀態。但是羅潭村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以旅遊為依託,再加上這裡百姓勤勞、民風淳樸,所以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羅潭村黨支部書記杜修福說。
日積月累,真情灌溉。在幫扶路上,駐村幫扶工作隊詳細了解民情,認真傾聽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查實情、出實策、鼓實勁,發揮區位優勢,找準旅遊扶貧科學路徑,制定了《羅潭村脫貧攻堅規劃》《羅潭村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築巢引鳳」的發展思路,多方籌措整合資金,截至2019年底,累計投入2405萬元——
新修10.2公裡改良性瀝青旅遊道路,新建2座土家建築風味的風雨橋,修建8公裡高質量組道;鋪設7000米自動給水管網,新建一座300立方米人畜安全飲水水池和一座300立方米的淨化水池,增設5臺電力變壓器,整改、新建電力、通信管網5100米,新建村級組織陣地(遊客服務中心)及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場所600平方米……一系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為羅潭村的發展注入了滿滿的活力。徵收山塘、新修溝渠、改造危房,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等老問題,更滿足了鄉村旅遊產業對基礎環境的高標準需求。
和田居山谷一角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2016年,禾田居集團在羅潭村投資3億元建設禾田居文化旅遊產業園項目,項目以禾田居酒店為核心,以禾田居山谷為載體,構建全世界最大的土家族農耕文化產業園。禾田居山谷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產業項目每年土地(林地)總流轉租金3.8萬元,農戶每畝年可收益600元至3000元。
此外,羅潭村還相繼吸引了萬豪集團、張家界潤輝農業公司在此投資興業,形成了「三園一谷一莊一廳一垂釣園」產業格局,每年可為留守老人、婦女、青少年勞動力提供百餘個本地就業崗位,實現年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
窯飯莊一角
「宜文則文」的鄉愁文化產業,依託原磚窯廠改造修建的「瓦窯餐廳」於2016年12月開莊營業,「宜農則農」的1000畝「四園」果蔬農業產業已開園納客,「宜遊則遊」的禾田居山谷鄉村旅遊一期項目已開谷迎客,寓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桃花潭垂釣園」已開園垂釣……同時,戶外休閒旅遊大會、釣魚比賽等一系列景點活動也在不斷擴大羅潭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美麗的羅潭村正成為都市人休閒、避暑、遊玩的最佳聖地。
昔日落後的羅潭村,如今就像是一個盛開的百花園。鄉富民強,業興景美,就是今天的她的真實寫照。
來源丨全媒體記者 王妍 李享
編輯丨楊旭東
值班主任丨段曉輝
終審丨朱昭臣
出品丨掌上張家界編輯部
本平臺為張家界日報社所有。任何單位、個人使用、轉載或者傳播張家界日報社旗下媒體版權內容的,必須事先獲得書面授權。除法定合理使用範疇外,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傳播其享有版權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