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24 澎湃新聞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我叫李正勇,原本是格凸河鎮羊場村過巖組的村民,現在是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和諧社區的居民。

回想前些年,家徒四壁,住的房屋透風漏雨,我、愛人和兩個女兒四口人擠在不足60平米的老屋裡生活,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靠種名下的4畝來地的收入,年人均收入還不足1000元,家裡吃了上頓愁下頓。從過巖組到羊場村8公裡多的山路,出來走路就得兩個多小時,小孩上學要翻山越嶺才能到學校,那時候就盼著,什麼時候能夠搬出山溝溝,讓下一代能過上好日子。

2014年,我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是黨的異地扶貧搬遷政策好,2017年政府到我家動員搬遷到和諧社區居住,我們一家人高興的合不攏嘴,高興的立即同意搬遷,那時候就開始憧憬著搬出山溝溝的幸福日子。

2017年11月我們家如願搬到和諧社區80平米的樓房居住,一家四口準備著開始向著幸福生活努力。搬出過巖後,為了解決搬遷後的就業和收入來源,社區的工作隊工作隊的同志為我想方設法,動員我外出務工,在浙江義烏務工近兩年,每年收入也有2萬元左右,2018年底我們家順利脫貧。

經過自己的努力,日子總算比以前好了,但是外出打工的生活,卻無法照顧到家中子女,聚少離多。2019年春節,回家過年時,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考慮到我中專學歷,社區的工作隊動員我留下來,參加選舉,在社區居委會上班,每月2700元的工資,還能照顧老婆孩子,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自己脫貧了,我始終記得感激黨的恩情,在社區工作期間,幹好居委會工作的同時,我還積極投身到社區工作隊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來回饋黨對我們的關懷和幫助,我認認真真、任勞任怨、認真負責的工作得到了社區和鎮裡領導們的肯定,今年3月,鎮裡安排我負責管理鎮區的自來水,每個月有1600元的工資。

如今,我每月收入達到4000多元,愛人在社區擔任保潔員,負責社區的環境衛生,每月還有400元的收入,再加上自己縫製衣服售賣月收入也能達到1000元以上。現在我們家年收入可達6萬餘元,三個小孩上學還有教育資助,日子一天比一天過的好,我憧憬的幸福生活也正在漸漸的變成現實,這都要感謝黨的恩情,感謝國家的扶貧好政策。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搬出山溝溝,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
    寬闊的道路、嶄新的樓房、太陽能路燈、地下停車場,令記者感嘆搬遷點的現代化標準化,感慨牧民過上城裡人的好生活。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從比如大山溝裡搬出來的牧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引導下,走上了一條他們祖輩沒有走過的路,他們積極轉變思想、奮發圖強,在怒江邊的土地上,用汗水書寫新時代羌塘牧民的幸福生活。
  • 門源: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這不是縣城的普通小區,而是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兩個村437戶農戶的易地搬遷新居。這裡承載著1587名群眾新的希望,這裡蘊含著黨的暖民安民的好政策,這裡展示著新時代農牧民的新面貌。跨越空間搬出窮鄉僻壤     後溝村、沈家灣村的群眾何以跨越數十公裡搬離世居之地?對於這個問題,用後溝村黨支部書記趙萬錄的話回答恰如其分。
  • 從山溝溝搬進城擁抱幸福生活
    我叫任貴祥,是礦區蔡窪街道南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73歲。現在,我們一家五口人住進了龍泉錦園小區的樓房,生活比原來方便多了。南山村舊村位於獅腦山半山腰。看看現在住的房子,我時常能想到我家的幾次搬遷。新中國成立前,我們住在舊村的土窯裡。
  • 國網永州供電公司發展產業架起山溝溝的脫貧路
    三水村曾經是新田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全村580戶、2390人中有貧困戶118戶、447人,貧困面廣、程度深、底子薄,脫貧攻堅如何破題?重擔壓在了2018年主動請纓來幫扶的鄭澤民等人肩上。強基要想富,先修路。先後籌集資金500多萬,興修進村入戶公路,完成道路硬化5.6公裡。
  • ...飲水思源】《奔跑的蝸牛》來自涇川縣朱家澗村的真實脫貧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奔跑的蝸牛》來自涇川縣朱家澗村的真實脫貧故事!通過易地搬遷,朱家澗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大樓房,生活越過越好。但在過去,他們的日子卻非常苦。
  •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2020-10-17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子越過越幸福
    我叫滕茶麗,是普安縣江西坡民族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8年,組織安排我結對幫扶貧困戶楊林家,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戰士」。 楊林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細寨村,一家4口人。2013年,一場交通事故導致楊林下肢受傷,住院治療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市隆化縣七道溝村:「產業+就業」助推高質量脫貧
    七道溝村村民合影。    孫志歧: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叫孫志歧,一直和妻子在外打零工,日子勉強過得去,但是因為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生活壓力很大。後來聽說政府出臺了「政銀企戶保」的金融扶持政策,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於是我試著借了10萬元扶貧貸款,購買了10頭乳牛和4個牛犢,沒想到收入翻了番,日子越過越紅火。張佔成:好政策讓我渡難關
  •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廣東潮州:一片小葉子託起山溝裡的脫貧致富夢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光明網潮州訊 (記者 孫滿桃)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廣東潮州市堅持因地制宜、潮州所能,積極探索出富有「潮味」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子。「2016年與父親扛起了一家5口人的生活重擔,通過種茶一年收入很少,只能外出打工,日子過得緊巴巴。」林金思說,潮州市政府辦牽頭精準幫扶叫水坑村以後,該村生態茶園道路及灌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為農戶提供培訓以及化肥、購置制茶農具的全額補貼,自己家開始用上了全套的現代化制茶工具。
  • 「我的脫貧故事」林下養雞給我家帶來幸福生活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
    我是吳恩喜,原來住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海拔1200多米的青槓樹組,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依靠林下養雞項目帶動,過上了幸福生活。從大碾房村委會出發,汽車在松林大山公路盤旋半個小時後,才緩緩爬進南園生態養雞場。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好政策 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丨興仁市屯...
    我叫蔣玉凱,是興仁市屯腳鎮九頭村人。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無私幫扶下,我通過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於2015年順利脫貧,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蔣玉凱種植的竹蓀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依靠農業和打零工為生。家裡兩個孩子很成器,學習成績都很好,大兒子還是在興義八中就讀。為了給兩個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家庭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向親友借款,以保障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隨著大兒子即將高考,全家人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
  • 蓬勃生長的美麗生活——隴原大地上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蘭州12月3日電題:蓬勃生長的美麗生活——隴原大地上的脫貧故事新華社記者任衛東、宋常青、王朋2020年11月21日,甘肅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由此得到歷史性解決。
  • 陝西彬州|北極鎮新景村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
    之前的北極鎮新景村九組、十組80餘戶群眾居住在山坡底,溝深坡陡,生產生活極不方便,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眾的話說,埋下了「窮根」,小夥子想娶媳婦都難,收麥只能靠扁擔或者人背。近年來,北極鎮積極爭取移民搬遷幫扶政策,在塬面規劃建設新農村,國家補貼加上貧困戶自籌,他們順利搬出了困擾幾輩人的「窮窩窩」,拔掉了「窮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2016年,貧困戶惠俊魁搬到新農村,住上了「四合院」,去鎮上方便了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住進安全房,喝上放心水,邁上小康路丨習水縣醒民...
    到村後我立即在全村開展「地毯式」大走訪,收集民情民意。當我走訪到紅崗村三組時,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挑著水桶在陡峭的石梯路上艱難走著,便主動上前交流,「我們挑水的地方老遠了,腳又患有關節炎,每次挑水只能挑半桶,每天都要花一上午的時間來挑水,下午才能出去做農活。」毛利英老人說。
  • 「我的脫貧故事」馬永富: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馬永富,家住黔西縣水西街道黎明社區石雷一組。家裡有4口人,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都是靠務農種玉米和養牛為主,家裡兩個娃娃都在讀書,長女馬興月在讀大專,每年要一萬多元的書學費和生活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以前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房子破破爛爛、三餐粗茶淡飯、出門兩手空空、錢包比臉乾淨(臉上至少還有鬍子)。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曬曬我們的幸福生活 | 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
    住上新樓房、逛上小遊園,日子舒心有保障;基礎設施強、師資水平高,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唱呂劇、跳跳舞,老年食堂裡飄出了「幸福味」……今年以來,臨港區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讓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等幸福夢一一變現,一項項民生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百姓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2020-11-26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越過越幸福丨岑鞏縣水街道大榕涼塘易地扶貧...
    「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惠民政策這麼好,幹部們也是用心用情服務周到,我這個家庭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受益頗多,過上了幸福的日子。」說起如今的生活,我高興不已。我叫丁祖龍,今年46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玉龍坡組人,現居住在大榕社區5棟1單元401室,兒子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讀大學,兒女在岑鞏二中讀高二。之前,送孩子上學讀書和擺脫家庭貧困是我同我愛人的責任和壓力。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帶領下,我家被納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