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日子越過越幸福丨岑鞏縣水街道大榕涼塘易地扶貧...

2021-01-17 天眼新聞

「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惠民政策這麼好,幹部們也是用心用情服務周到,我這個家庭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受益頗多,過上了幸福的日子。」說起如今的生活,我高興不已。我叫丁祖龍,今年46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玉龍坡組人,現居住在大榕社區5棟1單元401室,兒子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讀大學,兒女在岑鞏二中讀高二。之前,送孩子上學讀書和擺脫家庭貧困是我同我愛人的責任和壓力。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帶領下,我家被納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非常地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在我家最艱難的時候,國家的扶貧政策對我家進行了幫扶,但是,每次看到我家那半截木房上貧困戶的「藍白牌」,我想想就感覺滿臉羞愧,誠然貧困戶政策相關補助能幫助我家過得好一點,可我也清楚,這樣乾等著、靠著、要著國家政策,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作為一家之長,我必須勤奮努力,早日擺脫和撕掉這個「貧困戶」標籤,不讓別人笑話。我很明白,只有通過勤勞奮鬥、努力拼搏掙錢才能供我家孩子有學可上,才能擺脫貧困面貌,但是怎麼才能找到這樣合適的路子成了我家的難題。國家扶貧政策到來後,村裡駐進來了扶貧工作隊,他們串寨走戶,隨處都是他們的身影。當時,他們看到我家在養牛,了解情況後,就經常和我溝通談心,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惠農政策,告訴我要有信心,向前看遠些,「擼起袖子」把自己的養牛產業擴大起來,讓產業帶動家庭把日子過得更好。聽了他們的話,我信心十足,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貸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把養牛產業規模進行了擴大,經過初期發展效益還不錯。因為扶貧惠民政策,我家還得到了8000元的肉牛養殖補助,加上進入貧困戶這幾年來的學生減免和資助也有上萬元,這政策就像甘霖一樣灑在我的身上,滋潤了我的家庭,日子是過得好起來了。2017年,因交通不便和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動,我家的養牛產業受到很大衝擊,我害怕出現巨大虧損情況,於是就將牛全部賣掉了,及時把貸款給還上。但是賣掉了牛,家庭就失去了穩定的收入,負擔也就隨之又重了起來。這時候,駐村工作隊了解我家情況後,三番五次地積極動員我和我愛人外出務工就業,擺脫家庭現狀,建議我們將學生委託給親戚照看,每月固定寄回生活費給孩子生活。

經過深思熟慮後,我們聽從了駐村工作隊的建議,外出務工賺錢養家。外出一年多,我們務工年純收入5萬元左右,穩固了家庭的經濟收入,日子過得好起來。

這時,我家又迎來了新的改變,我們再一次聽從了駐村工作隊宣傳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搬進了易搬房,住進了「高樓大廈」的新家,同時還享受了居住民政一次性獎勵補助0.6萬元和拆舊房復墾復綠補助1.2萬元等。時代好,政策好,幹部好,讓我家趕上了,徹底摘掉了這頂「貧困帽」。現在,我家住上安全的「高樓大廈」,用上了安全的自來水,走在了便利的柏油馬路上,更方便照顧學生在城裡上學。我也有了新的就業路子,競選上了大榕涼塘易搬社區的主任,當起了村幹部,我愛人也在搬遷點開起來便利小超市,過上了「城市」生活。我家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這個好時代培養的幹部,也感謝勤奮努力「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自己,更感謝一直和我一樣勤勞努力、艱苦受累的愛人。我相信,我們奔小康的幸福生活只會越過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編輯 劉娟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居民貼心人,溫暖千萬家丨岑鞏縣水街道大榕涼塘...
    我叫王楊洪鑫,是一名中共黨員,2018年3月到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水街道工作,並派駐到大榕涼塘移民小區社區服務中心工作,2020年1月,被選舉為社區的第一屆黨支部書記。  大榕涼塘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31棟,已安置1053戶488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17戶4716人。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岑鞏大榕安置點:「菌」家300崗位 讓易搬群眾「站穩了腳」
    近日,記者來到岑鞏縣大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貴州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孢菇生產基地,邁進車間,只見工人們熟練的操控著生產機械,上料、送料、覆土,一氣呵成。「現在廠都開到家門口了,工作環境也不錯,每月還能拿到3500到4500元左右的工資,家裡家外都兼顧,很滿意。」
  • 「我的脫貧故事」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居民...
    我叫伍光文,今年47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天馬鎮黃土塘村燕子巖組村民,現居住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我家中有7口人,我、妻子、父親、母親,還有三個孩子。說起我的脫貧故事,真的千言萬語、千恩萬謝都道不盡我這激動的心情。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順利脫貧致富是我最好的收穫|岑鞏縣扶貧辦...
    聽著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易搬戶周道祥講述如今的生活,我也高興不已。  我叫舒萬模,是岑鞏縣扶貧辦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月,我開始幫扶大有鎮大有村、奔坡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給幫扶戶龍政斌送去衣櫃、床及棉被等物質「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是否有讀書郎,」了解幫扶戶家庭基本情況後,我結合其識別條件、貧困原因、發展意願,宣傳產業、就業、教育、醫療、易地移民搬遷、民政兜底扶貧政策,對症施策,選擇發展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好政策和艱苦奮鬥的自己丨岑鞏縣平莊鎮後坪...
    我叫丁祖奎,今年56歲,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明寨組。由於我的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幹不了體力活,所以只能我一個人負責照顧家庭和掙錢養家。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丁祖奎和妻子陳桂花陪孫女後來,村裡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他們經常來我家走訪,和我談心,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心灰意冷,要有信心,通過自己的雙手把產業發展起來,讓日子好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搬遷換新居,幸福生活敞大門丨獨山縣麻尾鎮泗...
    易地搬遷添盛景,搬離僻壤斬窮根。新區安置交通便,樂業安居謝黨恩。  這就是我眼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叫楊珍妹,是獨山縣麻尾鎮泗亭村更哈組村民。  2018年3月15日,是我非常開心的日子,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下,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手提鍋瓢碗筷,頭頂被子搬進日思夜想的新家。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
    我叫潘伯超,是岑鞏縣天星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
  • 「我的脫貧故事」養牛走新路 開啟新生活丨岑鞏縣平莊鎮背鵝村村民...
    「現在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新時期扶貧的好機遇,感謝我的幫扶責任人」。回想起這一段幹事創業的過程,我十分感恩,同時也深刻明白了「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真正意義。   我叫李輝岑,出生於1976年,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背鵝村界牌組人,我們一家有6口人,其中三個小孩都是在校學生。航拍背鵝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
    當好人民的勤務員興義市灑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 辦事處主任 文志華2017年3月,我到興義市灑金新市民居住區負責抓好新市民工作。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去,家和萬事興丨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
    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
  • 日子越過越幸福
    我叫滕茶麗,是普安縣江西坡民族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8年,組織安排我結對幫扶貧困戶楊林家,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戰士」。 楊林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細寨村,一家4口人。2013年,一場交通事故導致楊林下肢受傷,住院治療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勤勞肯幹,日子會越過越紅火|黔西縣花溪鄉興...
    因為建房主要是自己投工投勞,花不了多少工人工資,所以我把基礎打得大一些,為以後擴建做準備。2015年,我和妻子用一塊塊磚頭擴大建房的同時,大力發展種養殖,年底實現了脫貧摘帽。  用時3年,我家房子一步一步地建到了4層,有幾百個平方。2017年,在棚改政策的幫助下,我家改造廚房,建起水衝式廁所,蓋上青瓦,如願以償地住上寬大又舒適的房子。   本以為從此過上舒坦的日子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貧困戶的日子好起來,我很自豪!丨興義市烏沙...
    我叫呂家偉,是一名小學教師,2018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調動到興義市烏沙鎮革裡村革裡學校任教,作為共產黨員的我自然而然加入到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我包保的一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住在興義市灑金安置區24棟3單元,家中有4口人,戶主王志宇和妻子肖支連均在市區打零工,兒子王明濤在市灑金小學讀四年級,女兒王明瑤在市五中讀高中二年級。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搬了新家、開了新店,日子越來越好|赤水市長沙鎮...
    我叫李洪榮,今年32歲,是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赤水市長沙鎮黔和社區。  我之前家在長興村的「高山上」,地處偏遠,人煙稀少,舉目都是綠水青山,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日子過得苦兮兮的,所以,為維持生計,我常年外出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但是隨著路越修越好,交通越來越便利,運輸甘蔗不再是問題,越來越多的客商開車來收購。兩年過去,看到我種植甘蔗有了不錯的收入,有的村民便開始主動種甘蔗。在我的帶領下,村民將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土地種上了甘蔗,2012年全村種植甘蔗2000餘畝。龐幫雲收割甘蔗2014年,冊亨縣裡的糖價和甘蔗收購價格下滑,村民們一直在觀望,有的甚至準備放棄種植甘蔗。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2016年,村幹部和我的包保責任人上門宣傳,讓我們搬到鎮上去,政府還有補助,孩子馬上上學了也方便,終於可以搬出這個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的地方,和家人商量後,我們籤下了搬遷合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
    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文國坤 整理)養殖過上好日子貞豐縣永豐街道七星湖社區居民 彭洪啟我叫彭洪啟,在政府和扶貧幹部的幫扶指導下,我家從破舊瓦房搬進了寬敞大平房,我從一個低工資務工者成為了實現養殖夢、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的事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