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縣城去,有個穩定的家,自己做生意養活家人,是我的夢想。
我叫陳友勇,是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曾一度為了「家」到處奔波。2014年因缺技術成為建檔立卡戶。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加之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生活壓力像一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這讓我和妻子更迫切想有一個安穩的「家」。 幫扶幹部把黨和政府的好消息帶給我,一系列的扶貧政策讓我對生活重新充滿信心,教育資助解決了孩子大部分的學習開支,醫療救助讓我老婆看得起病,最讓我覺得非常幸運且高興的事情,是我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這樂壞了家裡人。看著老婆孩子臉上興奮的笑容,我心裡十分感激,我們以後再也不用為搬家發愁了。2016年我家順利脫貧。
陳友勇在城裡的新家指導孩子學習
我們搬遷到城區市中街道老城社區東門坡安置點,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這裡是一個集中安置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9戶大家庭,房子很大,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添置了沙發、冰箱等家具和電器。在社區黨員志願者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實現了穩定就業,兒子就近入讀城區第一小學,嶽母一家也常來家裡走動。 我深知勤勞能致富,每天早出晚歸,還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群眾會,關注社區建的微信群,裡面有招工信息和培訓,我就主動報名參與,認真學習。漸漸地,我也學了些技術,成了一名技術工。
住城裡後,社區領導來家裡了解情況
一直給別人打工也不是事。和妻子商量以後,我就主動向社區黨員幹部諮詢,經過多方努力,我租了一個門面當了老闆。其中,社區幹部幫忙介紹單子、鄰裡之間也搭把手,我踏實肯幹,做的工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如今,每個月均收入8000元,吃穿不愁,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訊員 張浪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