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去,家和萬事興丨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

2020-12-22 天眼新聞

住進縣城去,有個穩定的家,自己做生意養活家人,是我的夢想。

我叫陳友勇,是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曾一度為了「家」到處奔波。2014年因缺技術成為建檔立卡戶。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加之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生活壓力像一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這讓我和妻子更迫切想有一個安穩的「家」。 幫扶幹部把黨和政府的好消息帶給我,一系列的扶貧政策讓我對生活重新充滿信心,教育資助解決了孩子大部分的學習開支,醫療救助讓我老婆看得起病,最讓我覺得非常幸運且高興的事情,是我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這樂壞了家裡人。看著老婆孩子臉上興奮的笑容,我心裡十分感激,我們以後再也不用為搬家發愁了。2016年我家順利脫貧。

陳友勇在城裡的新家指導孩子學習

我們搬遷到城區市中街道老城社區東門坡安置點,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這裡是一個集中安置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9戶大家庭,房子很大,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添置了沙發、冰箱等家具和電器。在社區黨員志願者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實現了穩定就業,兒子就近入讀城區第一小學,嶽母一家也常來家裡走動。 我深知勤勞能致富,每天早出晚歸,還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群眾會,關注社區建的微信群,裡面有招工信息和培訓,我就主動報名參與,認真學習。漸漸地,我也學了些技術,成了一名技術工。

住城裡後,社區領導來家裡了解情況

一直給別人打工也不是事。和妻子商量以後,我就主動向社區黨員幹部諮詢,經過多方努力,我租了一個門面當了老闆。其中,社區幹部幫忙介紹單子、鄰裡之間也搭把手,我踏實肯幹,做的工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如今,每個月均收入8000元,吃穿不愁,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訊員 張浪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為我的家鄉助力|赤水市旺隆鎮富順村村委會主任明方剛
    我叫明方剛,曾是一名「打工族」,月薪4000餘元,工作在城市,苦中有樂,忙中有閒,與貧困村的家鄉——赤水市旺隆鎮富順村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可日益漸濃的鄉愁讓我不安於現狀,於是辭工回到了家鄉。我通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認為蔬菜是赤水農業的薄弱環節,富順地處高山,具備發展無公害蔬菜的條件,可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搬了新家、開了新店,日子越來越好|赤水市長沙鎮...
    我叫李洪榮,今年32歲,是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赤水市長沙鎮黔和社區。  我之前家在長興村的「高山上」,地處偏遠,人煙稀少,舉目都是綠水青山,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日子過得苦兮兮的,所以,為維持生計,我常年外出打工。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有時候想起原來住的那個低矮、狹窄、透風、漏雨的老房子,我會不時流下熱淚,心裡默默的想著,雖說大恩不言謝,但我周玉福一定要更加努力,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隊。時間回到上世紀,那是1999年,由於家庭的原因,32歲的我才結婚,不管怎麼說,常年在外務工闖蕩的我總算也有了一個家,一個歸屬。
  • 民族團結 | 莎車:「家和萬事興」
    民族團結 | 莎車:「家和萬事興」 2021-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才能脫貧丨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農信壯
    我叫農信壯,是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以前因為家裡貧困,成了貧困戶。有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但我卻覺得並不開心,想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地裡種了臺芒和貴妃芒兩個品種,每天進芒果地查看已成為我的習慣,經過悉心打理,一畝地能種40多棵果樹,一棵果樹能掛75—100公斤果子,未來產量還會上升,按這樣算下來,每年的收入有好幾萬。從河邊搬到山腰,從來沒有種過芒果的我和其他村民一樣,剛開始備受病蟲害、修枝剪果等各種技術問題困擾,總盼著能有個人來幫幫我。
  • 「我的扶貧故事」是艾華村這片沃土給了我成長的機會丨赤水市丙安...
    近5年的駐村幫扶工作,與其說我是去幫助艾華村的村民,不如說是艾華村認可了我、接納了我,讓我在這片沃土上鍛鍊和成長。  2016年3月,我被派駐到到赤水市丙安鎮艾華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剛到村的時候,我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群眾都覺得我太年輕,甚至還有人給我唱反調。工作開展寸步難行,我常常為此整晚失眠。如何開局?思來想去,決定先對艾華村摸個底,於是,我與同步小康駐組幹部們一起走訪入戶。  2016年,艾華村的人均年收入僅2800多元,全村607戶1833人,但都住得很分散,很多地方還沒有公路,只能步行。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韋世忠換上裝備,準備進山巡查從此,在扶貧政策扶持和幹部們的傾力幫助下,我家進入了脫貧的快車道,先後獲得生豬養殖、茶葉加工、綠殼蛋雞、創業車間等扶貧項目入股分紅,還分到了3箱蜜蜂自養。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同年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全家從大山深處搬到縣城了的安置區,成為了「城裡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條路改變了一個村丨赤水市天台鎮黨委書記陳強
    我叫陳強,今年39歲,是遵義市赤水市天台鎮黨委書記。從2011年組織安排我到天台鎮工作。十年來,我走遍全鎮7個村2個社區74個村民組、近100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中,變化最大、印象最深、記憶最多的還是我從2014年開始一直聯繫幫扶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天台山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冬季時分,走進銅仁玉屏鐵家溪一幢幢白牆青瓦的房屋和古老的木屋錯落有致,藍天白雲下的鐵家溪在群山的包裹下展現出了別具一格的風採和景致!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說實話,第一次到這個村的時候,我很是驚訝,山路十八彎,走了一彎又一彎,還沒到村裡,我一個有著「國防身體」的退役軍人就暈車了。雖說到這樣偏遠的村駐村多少還是有點畏懼情緒,不過後來一想,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哪裡有需要,我就在哪裡戰鬥,脫貧攻堅也是一場戰鬥,只不過我把戰場搬到了村裡而已,只要把自己當成一名戰士,打贏這場戰鬥一定是勢在必得。我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看著兩個孩子都有出息,我心裡寬慰了許多。開展整髒治亂  2017年豆洞村民委換屆時,我被村民選為村民委委員,再一次進入村支兩委。對我來說,進入村委工作,是村民對我的信任,也讓我有更好服務村民的平臺。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王明軍到工地架設鋼管架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這時,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庭,他了解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要搬到縣城的消息傳到苗寨後,村民們都不願意搬遷,包村領導帶著村「兩委」幹部去做了幾次思想工作都無濟於事。這個情況,我也十分著急。這關係到十多戶村民的安全和發展問題,只有搬遷,才能改變他們世代貧困的局面。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三組貧困戶潘朝令,家裡6口人,已於2016年脫貧。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便開始享受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享受畜牧養羊入股分紅,享受生態養牛和養豬補助,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聘為村級護林員等。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家的照顧和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巾幗聚力幸福家 | 家風正、萬事興——走進脫貧明星魏文鳳家庭
    【聽.家風故事】:每周一期,邀請宜昌市在防疫抗疫、綠色環保、清正廉潔、脫貧攻堅等方面具有優良家風傳承的最美家庭代表,講述各自家風傳承的故事,錄製成視頻課程,通過全市各縣市區婦聯公眾號進行同步傳播!本期「聽.家風故事」,我們帶來的是「脫貧明星魏文鳳家庭」的家風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個溫暖的家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羅小玲
    我叫羅小玲,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貧困戶戶主羅勝斌的女兒,現就讀於西安培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近幾年,國家對我們貧困地區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讓我們生長在大山裡的人們迎來了機會。我家也只是中國成千上萬從貧困奔向小康家庭的一個縮影。
  •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原標題: 今天(12日)央視新聞《我和我的村莊》特別直播報導,來到了安徽省利辛縣朱集村,以駐村第一書記的主題演講為切入口,聚焦村莊脫貧前後的巨大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捨棄生意扛擔子 彰顯黨員本色丨凱裡市白果井街道...
    我叫顧橋先,今年47歲,中共黨員,2017年6月被任命為凱裡市白果井街道蒿支坪村的黨支部書記。  在此之前,我只是一名老實本分的生意人,勤勤懇懇的做了許多年生意,也積攢下了一定的資源和經驗。顧橋先(左一)在村裡開展排查工作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當時的村支書因個人原因辭去了職務,組織上臨時任命我為蒿支坪村黨支部書記,併兼任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