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縣浩門鎮西南角,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新樓房拔地而起,「惠澤園」小區內綠意盎然,停車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不是縣城的普通小區,而是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兩個村437戶農戶的易地搬遷新居。這裡承載著1587名群眾新的希望,這裡蘊含著黨的暖民安民的好政策,這裡展示著新時代農牧民的新面貌。
跨越空間搬出窮鄉僻壤
後溝村、沈家灣村的群眾何以跨越數十公裡搬離世居之地?對於這個問題,用後溝村黨支部書記趙萬錄的話回答恰如其分。他講:「雖然後溝村是我們祖祖輩輩幾代人居住的地方,但在腦山地區好多事都不方便。娃娃說不上媳婦,生產生活不方便,發展的空間也沒有,年輕人外出打工以後就不想回來了。現在搬到縣城,打零工的機會多,發展的空間就大了。」是啊,誰都不想住在山溝裡受累受窮。信息閉塞、土地產出低、收入低,年輕小夥娶媳婦都困難,這就是以前後溝村的真實寫照。與之毗鄰的沈家灣村不相上下。
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地處偏僻,交通、信息閉塞,產業幾乎是空白,由於耕種的土地大多是山地,壯勞力無法外出務工,群眾生活相對困難。但脫貧攻堅的東風壯勢「來襲」後,2個村437戶1587名群眾的生活迎來了新希望。兩村通過「八個一批」等一系列扶貧開發項目,於2016年底實現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
實現脫貧僅僅是兩個村邁入小康社會的第一步。讓群眾走出來、立得住,有收入、精神振才是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目標,也是響應群眾願望為民紓困解憂的現實之舉。2018年,門源縣利用泉口鎮被識別為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的契機,本著「拔窮根、挪窮窩、換窮業」,徹底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原則思路,採取整村搬遷、在縣城集中安置的方式,致力徹底改善當地群眾生存條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多措並舉加快搬遷步伐
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搬遷安置437戶158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7戶324人。新居建設為6層樓房,共13棟438套,兩村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級衛生室、村級文化室、村史館,以及配套建設水、電、路、供暖設施和文化廣場、小區綠化亮化等室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其中房建項目已完工。
儘管群眾盼著早日搬出腦山,走向新生活,但搬家不是小事。新房要裝修,舊房要處理等問題縈繞在群眾心上。解民之憂是黨的宗旨。縣委、縣政府及泉口鎮黨委、政府把此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召開會議就群眾繳納自籌款、舊房拆除復墾等工作進行逐戶分析研究,積極通過微信等平臺發布廣告,使群眾舊房磚木等及時售出,並積極組織企業為兩村困難群眾捐款6.8萬元,用於新房裝修貼補。至目前,431戶群眾已辦理相關手續並領取鑰匙進行裝修。
「搬新房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但黨和政府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的裝修錢籌的怎麼樣了、舊東西怎麼處理,還為我們捐款,幫助貸款,共產黨就是我們的大恩人。」這是沈家灣村村民雷有輝在領取新房鑰匙時講的話。
多管齊下解決後續產業
搬出窮鄉僻壤,群眾喜上眉梢。寬敞的馬路,熱鬧的街市,整潔的小區,明亮的房子,這些不是夢,但也是兩村幾代人期盼已久的夢,如今已成為超越夢想的幸福。
有了黨的好政策,幹部群眾就要使勁往前衝。為了使搬遷群眾立得住、能增收,解決兩村群眾後續產業,門源縣多渠道著手,始終確保群眾搬進新房還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一方面,積極與當地家政服務公司等企業對接,實現穩定就業52人、務工95人。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群眾實現自主創業1人、低保兜底5戶7人。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整體提高搬遷群眾的收入,培育穩定的產業體系,依託後溝村肉牛養殖基地,鼓勵引導群眾進行飼草種植,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逐漸搭建種養相結合的產業框架,實現穩定增收。依託項目資金投入企業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兩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高於10萬元。
在黨的政策溫暖下,兩村群眾淡出對土地的依賴性,以流轉、租賃等實現穩收入的基礎上,依託縣城就業機遇相對較多的實際,打工、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收入渠道越來越廣,收入也越來越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美好的日子、幸福的生活已成為兩村群眾的生活常態。(圖文:祁志新童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