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門源縣浩門鎮西南角,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新樓房拔地而起,「惠澤園」小區內綠意盎然,停車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不是縣城的普通小區,而是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兩個村437戶農戶的易地搬遷新居。這裡承載著1587名群眾新的希望,這裡蘊含著黨的暖民安民的好政策,這裡展示著新時代農牧民的新面貌。
跨越空間搬出窮鄉僻壤
     後溝村、沈家灣村的群眾何以跨越數十公裡搬離世居之地?對於這個問題,用後溝村黨支部書記趙萬錄的話回答恰如其分。他講:「雖然後溝村是我們祖祖輩輩幾代人居住的地方,但在腦山地區好多事都不方便。娃娃說不上媳婦,生產生活不方便,發展的空間也沒有,年輕人外出打工以後就不想回來了。現在搬到縣城,打零工的機會多,發展的空間就大了。」是啊,誰都不想住在山溝裡受累受窮。信息閉塞、土地產出低、收入低,年輕小夥娶媳婦都困難,這就是以前後溝村的真實寫照。與之毗鄰的沈家灣村不相上下。

    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地處偏僻,交通、信息閉塞,產業幾乎是空白,由於耕種的土地大多是山地,壯勞力無法外出務工,群眾生活相對困難。但脫貧攻堅的東風壯勢「來襲」後,2個村437戶1587名群眾的生活迎來了新希望。兩村通過「八個一批」等一系列扶貧開發項目,於2016年底實現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

    實現脫貧僅僅是兩個村邁入小康社會的第一步。讓群眾走出來、立得住,有收入、精神振才是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目標,也是響應群眾願望為民紓困解憂的現實之舉。2018年,門源縣利用泉口鎮被識別為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的契機,本著「拔窮根、挪窮窩、換窮業」,徹底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原則思路,採取整村搬遷、在縣城集中安置的方式,致力徹底改善當地群眾生存條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多措並舉加快搬遷步伐
   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搬遷安置437戶158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7戶324人。新居建設為6層樓房,共13棟438套,兩村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級衛生室、村級文化室、村史館,以及配套建設水、電、路、供暖設施和文化廣場、小區綠化亮化等室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其中房建項目已完工。

    儘管群眾盼著早日搬出腦山,走向新生活,但搬家不是小事。新房要裝修,舊房要處理等問題縈繞在群眾心上。解民之憂是黨的宗旨。縣委、縣政府及泉口鎮黨委、政府把此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召開會議就群眾繳納自籌款、舊房拆除復墾等工作進行逐戶分析研究,積極通過微信等平臺發布廣告,使群眾舊房磚木等及時售出,並積極組織企業為兩村困難群眾捐款6.8萬元,用於新房裝修貼補。至目前,431戶群眾已辦理相關手續並領取鑰匙進行裝修。

    「搬新房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但黨和政府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的裝修錢籌的怎麼樣了、舊東西怎麼處理,還為我們捐款,幫助貸款,共產黨就是我們的大恩人。」這是沈家灣村村民雷有輝在領取新房鑰匙時講的話。
多管齊下解決後續產業
     搬出窮鄉僻壤,群眾喜上眉梢。寬敞的馬路,熱鬧的街市,整潔的小區,明亮的房子,這些不是夢,但也是兩村幾代人期盼已久的夢,如今已成為超越夢想的幸福。

    有了黨的好政策,幹部群眾就要使勁往前衝。為了使搬遷群眾立得住、能增收,解決兩村群眾後續產業,門源縣多渠道著手,始終確保群眾搬進新房還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一方面,積極與當地家政服務公司等企業對接,實現穩定就業52人、務工95人。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群眾實現自主創業1人、低保兜底5戶7人。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整體提高搬遷群眾的收入,培育穩定的產業體系,依託後溝村肉牛養殖基地,鼓勵引導群眾進行飼草種植,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逐漸搭建種養相結合的產業框架,實現穩定增收。依託項目資金投入企業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兩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高於10萬元。

    在黨的政策溫暖下,兩村群眾淡出對土地的依賴性,以流轉、租賃等實現穩收入的基礎上,依託縣城就業機遇相對較多的實際,打工、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收入渠道越來越廣,收入也越來越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美好的日子、幸福的生活已成為兩村群眾的生活常態。(圖文:祁志新童憲芳)

    

    

相關焦點

  • 貴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文章 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決戰...
    簡單準備之後,她和鄉親們一起給遊客獻上阿妹戚託舞、篝火舞等表演,「這都是家鄉舞蹈,搬出大山非但沒丟,還派上用場咧!」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有事做,貴州眼下正通過層層督戰、成立專班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文章。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黃蓋淖鎮:易地搬遷換新貌,開啟幸福新生活
    黃蓋淖鎮「十三五」期間,全鎮易地扶貧搬遷1593戶、41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戶、1468人,共涉及6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黃蓋淖鎮易地扶貧搬遷於2016年正式啟動,2019年底完成全部搬遷任務、實現入住。
  • 安順市:搬出大山奔小康 走向幸福新生活
    搬出大山,築夢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樹挪死,人挪活,搬出深山天地寬。從2016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安順打響。,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滿足搬遷人口需要,要在不足5年的時間內,投入巨額資金建設住房、學校、醫院,以及配套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群眾顧慮多,難!群眾故土難離,擔心多,擔憂多,怕搬出以後生活沒有保障,就業沒有著落,顧慮重重,不想搬,不願搬,動員搬遷難度極大。  就業壓力大,難!
  • 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遠鴻:脫貧不是終點 是新生活的起點
    我叫李遠鴻,今年45歲,是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戶。以前,我們住在距離楊武鄉最遠的貶王村白墳組,那裡山高路遠,交通不便,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當時,我們一家人擠在颳風漏雨的老房子裡。因為經常缺水,土壤又沒有肥力,所以我們沒有什麼經濟收入,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 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
    (中國減貧故事)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中新社貴陽9月21日電 題: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作者 周燕玲 王俊惠>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妹戚託小鎮上,身穿苗族服飾的搬遷戶陳勇慧正在新家中縫製苗族服飾。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
    新疆日報訊(記者梁立華 甄世新 豆興軍報導)11月23日14時30分,記者隨託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駐準噶爾社區「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魏衡從託里縣城出發,驅車前往鐵廠溝鎮準噶爾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點,探訪搬遷後農牧民的生活。  準噶爾經濟開發區距託里縣城近200公裡,一路穿過荒山、戈壁,雖然道路蜿蜒,但並不崎嶇。
  • 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困難群眾——共享團圓 喜迎新春
    春節臨近,開陽縣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高掛的紅燈籠、嶄新的春聯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元月20日,由東湖社區聯合中國建設銀行開陽支行共同舉辦的「同吃年夜飯、歡喜過新年」活動在這裡舉行。開陽縣委副書記童祖強、副縣長段紅蓮出席活動,向搬遷群眾送去新春的問候與祝福,並與300餘名搬遷群眾歡聚一堂,同吃團圓年飯,共度一個熱鬧歡樂的別樣新年。受縣委書記王啟雲,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仕勇的委託,童祖強致新年賀詞。
  • 西峽縣:用心築馨居 搬遷得幸福
    ,忠誠履職,用心工作,合力攻堅,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深入開展。如今,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新家園裡,日日享受天倫之樂由夢變為了現實;一張張笑臉,一段段歡樂時光,都是打贏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的幸福印記。 配套完善讓群眾穩得住
  • 看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新生活
    張小喜告訴記者,5年前,他的老伴兒突發腦梗,從此癱瘓,考慮到給老伴看病拿藥、日常護理等事宜,2017年,張小喜拆除了老家的舊房,拿到拆遷補償後,搬到了縣城裡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益民小區5期。走進張小喜的家中,客廳乾淨整潔,廚房裡整齊排布著白色的櫥櫃,臥室裡的衣櫃和床都是新定製的,衛生間裡坐便、洗手池,屋裡的各種家電一應俱全。
  •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在承德圍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安居小區的院兒裡,灰白格調的二層小樓在藍天白雲、綠草紅花的映襯下更顯清新靚麗,透過明亮的窗戶
  • 昭通全景拍攝,今天殺青,附雲南首部易地扶貧搬遷電影《安家》背後故事
    電影《安家》以雲南昭通30餘萬人發揚「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搬出大山,住進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全市2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故事為背景。電影《安家》是雲南首部反映易地扶貧搬遷的電影,以昭通貧困山區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精準脫貧為素材,講述易地搬遷群眾從祖祖輩輩生活的山村搬入城鎮生活的種種困惑,展現了時代變遷,凸顯新時代基層群眾對本真生存狀態的不舍和對新生活的無限嚮往
  •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人民日報》點讚昭通鎮雄縣
    今天,《人民日報》3版頭條刊登題為《異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的文章,聚焦雲南昭通鎮雄縣異地搬遷戶住進新房子、有了新產業,開啟了蒸蒸日上的日子的脫貧之路。核心閱讀雲南省政府近日宣布,鎮雄縣、會澤縣等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
  • 淅川:搬出深山窩 幸福萬年長
    2016年,張鋒一家四口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名單。2017年4月,張鋒搬進了盛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開始了新生活。社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距離鎮政府、衛生院、中心小學都不足500米。他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學的事,自己也能安心打工掙錢了。」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便成了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
  • 搬遷戶羅木安如何開啟幸福新生活?
    家住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康社區的羅木安,在政府的幫助和鼓勵下,找準發展路子,自立根生,苦幹實幹,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夢。見到羅木安時,他正在百合街道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康社區自家的小商鋪裡忙碌著。
  • 跨出深山去 幸福萬年長——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共有64710戶293569人喻倩一樣,搬出大山「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 既抗疫情又戰貧——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雙戰」紀實
    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聯席辦主任田敏說,懷化堅持易地扶貧搬遷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後續幫扶決勝戰同步展開,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以「三個全覆蓋」奪取「雙戰雙勝」。到目前為止,全市易地搬遷戶新冠疫情零發生、疫區返回搬遷群眾零發熱、疑似病例零報告。採取推動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帶動搬遷群眾轉移就業和發展產業等措施,強力推進後繼幫扶。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讓住了一輩子窮窩窩的山裡人,一下子成為掉進福窩窩的城裡人。國家的關愛和政策,像一道陽光溫暖人民的心房,為山區群眾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
  • 寧蒗:讓易地搬遷戶家家有副「金扁擔」
    (資料圖)「住上了乾淨、舒適、漂亮的新房」,「出門就有公交車」,「娃娃上了好學校」,「家門口就有衛生室」……從木楞房搬進設施齊全的縣城公寓,寧蒗彝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戶楊發財的臉上寫滿了幸福。1萬多戶、4萬多人,這是近5年來寧蒗縣易地搬遷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