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2020-12-22 文藝之窗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文字修改把控:安順市第八小學 楊紅林

圖片攝影:安順市啟新學校 王 瑾

活動設計實施:楊紅林、趙永富 、王 瑾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71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11月23日,對於4000多萬貴州人民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貴州省最後9個貧困縣宣布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貴州已經撕掉了貧困的標籤!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讓住了一輩子窮窩窩的山裡人,一下子成為掉進福窩窩的城裡人。國家的關愛和政策,像一道陽光溫暖人民的心房,為山區群眾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

01一、好,走上小康路

2020年11月24日,為了記錄這難忘的一刻,安順市啟新學校紅領巾小記者社團的少先隊員們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主題為——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紅領巾尋訪之旅。一走進彩虹社區,我們就被一張張笑臉圖片深深吸引,那些微笑是那樣燦爛如花。隨之映入我們的眼帘的是一棟棟漂亮的樓房,一條條整潔的街道,一張張喜悅的笑臉……都是社區居民們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見證。

當我們來到彩虹社區啟新學校,校門外圍牆上掛著一些照片,隊員們第一眼就記住了那個帶著紅領巾的小女孩,她的微笑是那樣的幸福、甜美。

經過隊員們討論,大家決定去啟新學校尋找微笑背後那段故事的答案。進入啟新學校,我們聯繫到學校大隊部,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小女孩——齊齊,並對她進行了採訪。通過採訪,隊員了解到齊齊是易地搬遷子女,她以前每天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上下學,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她成為了一名留守兒童。2018年7月,她們一家人搬進了彩虹社區裡的新家,每天上下學只要10分鐘,爸爸媽媽就在家附近工作,小女孩每天都能見到他們。過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的小女孩感覺很幸福,每天臉上都掛滿了微笑。

02二、贊,漂亮的新家

安順市彩虹社區有來自西秀區10餘個鄉鎮的3851戶16965名貧困群眾在這裡安家落戶。住在彩虹社區裡的人們告訴我們:彩虹社區以新起點、新天地、新生活為抓手,以黨建為引領,優化環境,優化服務的「彩虹模式」,遵循搬遷跟著規划走、服務跟著搬遷動的原則,安置點設到哪,跟蹤服務就跟到哪,讓搬遷戶們搬得出、穩得住。我們懷著激動地心情走進易地扶貧搬遷戶家裡,看到屋內寬敞明亮,家具樣樣齊全,三室一廳滿足了全家人的住房。家裡的電器和生活用品,都是國家免費配置的,牆上都掛著一幅新舊對比的住房圖片,記錄著他們從窮窩窩裡挪出的好日子。尋訪中,張大爺告訴隊員們:「我家以前住的是又矮又黑的石板房,雨天漏雨。現在,享受到國家的好政策,搬到了彩虹社區,交通出行、生活條件、環境設施等都變得更好。漂亮的新家是我這輩子住過最好的房子!」話語中,張大爺的臉上掛滿了幸福的微笑!

03三、棒,我為彩虹點讚

我們走進彩虹社區,裡面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活動廣場、銀行、便民服務大廳等應有盡有,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在社區廣場上,我們看到許多閒聊的爺爺奶奶,他們的生活真愜意。於是,我們對他們進行了採訪,爺爺奶奶們微笑著紛紛感嘆: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謝國家,感謝黨!在尋訪活動中,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小區樓房的牆面上,老百姓們感謝黨和國家的標語。如今的彩虹社區裡,有啟新學校、幼兒園、醫務室、圖書室、警務室、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跟蹤管理服務中心等設施配套齊全,「彩虹模式」開啟了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社區居民對未來的生活更有盼頭!

隊員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彩虹社區點讚,並發出感嘆:「我們的黨和國家真好,我們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好好學習,奮發向上,努力成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紅領巾相約中國夢!」

相關焦點

  • 陝西彬州|北極鎮新景村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
    之前的北極鎮新景村九組、十組80餘戶群眾居住在山坡底,溝深坡陡,生產生活極不方便,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眾的話說,埋下了「窮根」,小夥子想娶媳婦都難,收麥只能靠扁擔或者人背。近年來,北極鎮積極爭取移民搬遷幫扶政策,在塬面規劃建設新農村,國家補貼加上貧困戶自籌,他們順利搬出了困擾幾輩人的「窮窩窩」,拔掉了「窮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2016年,貧困戶惠俊魁搬到新農村,住上了「四合院」,去鎮上方便了很多。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
  • 楊林村,新事多,窮窩窩變金窩窩
    窮窩窩變金窩窩 ——平江縣龍門鎮楊林村脫貧攻堅紀事 村民們交口稱讚:「扶貧隊長傾情幫,山窩窩飛出金鳳凰。」 上篇:柳暗花明又一村 楊林村四面都是山,是個山窩窩;山上儘是紅砂巖,是個窮窩窩。全村14個村民小組,288戶、1282人;面積12平方公裡,耕地1017畝,其中水田941畝。
  • 安順市:搬出大山奔小康 走向幸福新生活
    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出大山,築夢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樹挪死,人挪活,搬出深山天地寬。從2016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安順打響。
  • 是什麼讓諸暨這個山區鄉鎮走上小康路?
    陳贏榮是陳宅鎮贏榮家庭農場的負責人。 於是,陳贏榮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茶、制茶,靠茶葉走上致富路。今年67歲的趙紅英原本是陳宅鎮的一位普通家庭主婦,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一個人,自從在贏榮家庭農場當上採茶工後,家裡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林下經濟與戶外休閒相結合2017年二站村引進了林下經濟種植150畝蛋白桑茶樹初次嘗試種植便獲得成功村民代表會上大傢伙兒心氣兒很足都同意在蛋白桑上做文章蹚出一條致富新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福貢縣木加甲村:告別「窮窩窩」過上好生活
    告別「窮窩窩」 迎來新生活嶄新的房屋,寬敞的道路、整潔的小區,綠化帶裡盛開的花兒,普尼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一片祥和的景象。剛到安置點裡生活的葉付堆,一切都需要學習。從長年燒柴火做飯變成了電飯鍋、電磁爐做飯,黑暗低矮的竹篾房變成了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樓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 門源: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實現脫貧僅僅是兩個村邁入小康社會的第一步。讓群眾走出來、立得住,有收入、精神振才是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目標,也是響應群眾願望為民紓困解憂的現實之舉。2018年,門源縣利用泉口鎮被識別為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的契機,本著「拔窮根、挪窮窩、換窮業」,徹底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原則思路,採取整村搬遷、在縣城集中安置的方式,致力徹底改善當地群眾生存條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多措並舉加快搬遷步伐   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搬遷安置437戶158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7戶324人。
  • 小康聲音丨許晏銘:拔窮根,沒當家產業不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編者按: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山東戰貧鬥困,不獲全勝誓不收兵,湧現出許多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員、村支書等成為這場「攻堅戰」的一線「領頭雁」、致富帶頭人,他們或為鄉村帶去產業振興的源頭活水,或為鄉村社會治理出謀劃策,或紮根鄉村服務百姓,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位於四川布拖縣東南部的阿布洛哈村,2013年被納入極度貧困村,直到2019年底,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182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71.94%。
  • 【遠山的迴響】草原「窮窩窩」脫貧記
    遊客們來到德勝村(央廣網發 石炎夏 攝)   質疑的聲音   簡陋的磚房土房、坑坑窪窪的沙土路……脫貧以前的德勝村,資源匱乏、常年乾旱缺水,大片的農作物低產、減產,對於世代居住於此的農民來說  美麗草原上,這裡曾是一個「窮窩窩」。  德勝村有耕地5500畝、草場7000畝、林地3900畝。「人均耕地面積、草場面積、林地面積都不少,但就是不掙錢。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到了一半。」葉潤兵說。德勝村共有443戶,2013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  靠天吃飯的日子,讓許多年輕人「不認命」。
  • 「輝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窩」圓了「脫貧夢」
    老人們悠然自得地一邊曬太陽一邊聊天,年輕人吃過早飯匆匆出門上班,孩子們有說有笑踏上去學校的路,一旁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溫暖而生動的生活畫卷。安置點配套的產業幫扶基地。郭桃園是梅橋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此時的她早已在自家的早餐店內忙碌開來。
  • 莞村小康路
    走進塘廈林村社區,高大整齊的林村公寓,足以讓人窺見這裡的幸福小康生活。科學前瞻的規劃、美麗現代的人居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多姿多彩的生活……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落,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一個傳統的農田稻海、山丘果林的村落,發展成為高樓林立、富足安康的現代社區。
  • 「我們一起奔小康」龍尾巴人的小康路
    村子裡的先人們雖然困於大山,窮於大山,但憧憬於美好,於是把村子取名為龍尾巴。村子毗鄰張家界核心景區,173戶645人,以土家族為主,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山區地少,加上交通閉塞。旅遊開發前,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貧窮是過去龍尾巴的底色。窮怕了的龍尾巴人日夜想致富。居委會黨支部召集村民反覆商議後,將希望投向了村子周邊的大山。
  • 絢麗濮陽 圓夢小康 | 脫貧「金草」扎在了深度貧困村
    絢麗濮陽 圓夢小康 | 脫貧「金草」扎在了深度貧困村 2020-06-03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創造財富,定能讓自己走上小康路|貴定縣昌...
    俗話說,人窮並不可怕,怕的是志短。對於我們貧困戶來說,缺的不是技術,更不是勞力,而是缺乏脫貧的信心,缺乏一次通往成功之門的機遇。 2017年,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我通過電視以及幫扶幹部了解到脫貧致富的一些政策,都是通過創業走出貧困,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我的內心羨慕不已,便有了想創業的心思。
  • 委員風採|丁海燕: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賀家塬村過去到底有多窮?村民胡海群這樣形容:全村沒一間新房,村裡小夥子去相親,人家一聽村名就搖頭,想跟女方說上幾句話都難。2015年,市水務局選派局工會主席丁海燕到賀家塬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想要做好群眾的工作就得一家一家走,就要把每一戶的情況都掌握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脫貧。這是丁海燕一直以來堅守的扶貧原則。
  • 天橋下的小康路
    有了奔小康的產品,卻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著實讓人苦惱。2016年隨著平塘高速、平塘特大橋的破土動工,平裡河村奔小康的大門仿佛在一夜之間被打開。面對平裡河村新鮮水果蔬菜出村難、設備物資運進工地難的現實,高速公路和大橋施工單位的領導一合計,決定為平裡河村修一條連接鄉道的水泥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