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順,部分山區群眾生存環境惡劣,靠山難吃山,山上都是生態林,不能砍伐,換不成錢。山貨運不出,產業起不來。山路崎嶇遙遠,山裡的孩子上學難。更愁的是看病難,小病拖,大病扛。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出大山,築夢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樹挪死,人挪活,搬出深山天地寬。從2016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安順打響。
據市生態移民局數據統計,我市「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84個安置點,計劃搬遷820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181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所有項目全面竣工均達到搬遷入戶條件,搬遷入住8210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6413人),全面完成安置點建設及搬遷入住任務。
優化頂層設計,確保精準不落一人
一間間掛在大山褶皺上的茅草房,低矮破舊;一個個嵌在深山濃霧裡的小村寨,零星分布;一戶戶世代與貧困抗爭的山裡人,致富無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深度貧困村和貧困群眾。
「山是大巖山,插在雲裡面;田是坡耕田,落在山谷間。」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經搬進簡嘎鄉磨上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李斌感慨萬分。
35歲的村民李斌原來住在鎮寧自治縣簡嘎鄉法繞村梁山組,梁山組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上,屬簡嘎鄉最高的山,村裡基礎設施滯後,生存環境惡劣,群眾思想守舊,文化程度較低,屬於典型的深度貧困村,一家人辛辛苦苦幾十年,依舊是「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過怕了,看病難、孩子上學難,住房條件差,生活條件落後。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只能靠在石縫裡種玉米,一年下來只能夠勉強填飽肚子。」李斌正是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縮影。
唯有搬遷,才是破難解困的根本出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黨中央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五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擺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2016年初,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頭號工程和重中之重,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精準實施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等文件,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等關鍵性問題,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行系統、全面規範,建立了市裡協調推進、縣為責任主體的易地扶貧搬遷責任體系,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精準再精準,保證不落一人。按照2016年8月貴州出臺的《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識別登記辦法》,我市緊盯居住深山區、生活條件差、就業無技能、增收無門路、就地脫貧難的貧困人口,在群眾自願的基礎上,以「應搬盡搬」為原則,做到有進有出、對象精準。
選址科學精準,確保「搬到哪兒」更合理
結合貴州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和計劃任務,我市「十三五」需要對82020人(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181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在5年時間內,實施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搬遷,在安順發展史上前所未有,面臨困難和挑戰也前所未有。
建設規模大,難!滿足搬遷人口需要,要在不足5年的時間內,投入巨額資金建設住房、學校、醫院,以及配套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群眾顧慮多,難!群眾故土難離,擔心多,擔憂多,怕搬出以後生活沒有保障,就業沒有著落,顧慮重重,不想搬,不願搬,動員搬遷難度極大。
就業壓力大,難!要實現每戶一人以上的就業,需要解決如此之多的就業崗位,並保證穩定的收入來源。
產業支撐少,難!新安置區產業少,無支撐,需要現謀劃、現培育、現招商來發展產業,滿足群眾的發展需求,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圖。
此外,還要考慮到群眾融入、社區治理等現實問題……
攻堅克難,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大機遇,懷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精氣神,一場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大決戰拉開帷幕。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在環境優美的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彩虹社區,外地媳婦班玉娥在廣場上健身跳舞。搬來前,班玉娥一度覺得「上錯花轎嫁錯郎」,丈夫家的村子山高路遠,耕地又貧瘠。
2017年4月22日,楊武鄉順河村38戶175位貧困群眾搬遷入住西秀區彩虹社區,成為了「城裡人」。班玉娥也從心裡認可了自己「安順人」的身份,情不自禁地感嘆:「這裡新房美觀大方,交通、讀書、買東西都方便,大伙兒都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真是舒心。」
舒心,來自對群眾意願的充分尊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順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根據村民的意願,採取不同的安置方式。
合理選擇搬遷安置方式和安置點是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基礎,也是確保搬遷安置和後續發展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
根據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特點,我市因地制宜選擇安置模式和安置區域,堅持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遷,重點圍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物流商貿集聚地進行選址,千方百計解決安置用地難題,實現靈活搬遷。
以西秀區彩虹社區、鎮寧景寧社區為代表的安置點,選址在城市近郊的產業園區內,依託園區內工廠、企業,確保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以關嶺同康社區、同心社區為代表的安置點,選址在縣城關花大道旁,屬新城發展規劃區,配套建設物流園、國際商貿城等,交通設施便利,城市配套設施完善,不僅能確保搬遷群眾生活便利,還能穩定就業。
多種搬遷模式的實施,有效解決了用地難題,充分調動了搬遷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了「要群眾搬」到「群眾要搬」的效果。
聚焦脫貧致富,確保「穩得住、能致富」有實招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讓群眾「挪了窮窩」,還要幫助群眾「改窮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而不斷推進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正一次又一次提升著貧困群眾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誰能想到,三年前的玉兔山安置點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地。同樣,曾經生活在普定縣貧困山區的5916名貧困群眾,做夢也沒想到會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深溝,在穿洞街道巖上村的玉兔山建起了新家園。
一處處荒坡推平了,一條條寬敞的城市道路打通了,一座座新住宅樓建起來了……一片新的家園奇蹟般地崛起在這片荒土地上。普定縣山區10個鄉鎮(街道)65個村寨的1360戶5916名群眾,搬入新型城鎮化社區,徹底告別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貧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人往哪裡搬、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保障、生活如何改善,生態如何兼顧、產業如何持久?這些都需要統籌考慮,使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2019年以來,我市在完成「十三五」建設任務基礎上,將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後續扶持工作上來,全力做好搬遷群眾返崗復工和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等各項工作。
據統計,目前,我市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17953戶37790人,其中省外就業16661人,佔44.09%;省內縣外就業3940人,佔10.43%;縣內就業17189人,佔45.49%,戶均就業2.1人,實現了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工作目標。
「認真按照省部署要求,加快建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促進搬遷群眾『快融入』,在『搬得出』的基礎上實現『穩得住、能脫貧』。」市生態移民局局長黃猛表示,確保脫貧攻堅如期全面收官的衝鋒號已經吹響,安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將按照「六個堅持」「五個體系」持續後續扶持,抓好搬遷成效鞏固提升,確保「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圓滿收官,為打贏全市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