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
此刻
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曾經,我們無數次憧憬小康
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
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
隴原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
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從今天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產生活的不斷改善,又充分展現隴原兒女不懈奮鬥的精神風貌,必將更加激勵我們堅定信心勇克難關、同心協力奔向小康。敬請讀者關注。
《甘肅日報》2020年6月15日01版
從渭源縣城前往元古堆村,一路向西南行。
道路平整通暢。路兩邊油菜花正豔,山峁溝壑一片明黃,蜜蜂嗡嗡地飛舞,太陽暖暖地照耀。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過這條路時,卻是黃土飛揚,顛簸難行。到了村口,路沒有了。他沿著村口的小橋,走進村裡,看望慰問村裡的幹部群眾,給家家戶戶送了年貨。臨走時,總書記殷殷囑託大家:「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這一天起,元古堆村翻開了新篇章。
今天,順著這條路進入元古堆村,村裡的每一處景觀,仿佛都在講述著元古堆村從習近平總書記那裡得到的激勵與幹勁。
村口,「永遠跟黨走,共築中國夢;感謝共產黨,脫貧不忘總書記」的牌子立在路邊;
村裡小廣場上,豎著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與老黨員馬崗親切交談的照片;
雪白的文化牆上,醒目地掛著「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標語;
村委會旁的工地上,新的建築已經拔地而起。七年來的努力奮鬥,七年來的一以貫之。這個處處生機的元古堆村,正在邁開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元古堆村,海拔2440米,三面環山,高寒陰溼。
曾經的貧困,像是被大山圍困,如重石壓心。
當年,通往村裡的路很不好走。村裡老人講,好不容易從外面進來一輛小汽車,村民就會聚過來圍著車轉,盯著車看,車開走了,村裡的狗還會追著汽車跑很遠……
「以前,我們村裡的路可是『水』『泥』路哩」。元古堆村村支書朱惠軍開了個玩笑。他解釋說:這個水、泥可不是水泥,是要打引號的。夏秋下雨、春冬積雪凍土融化,人一出門,就要和路上的「水」「泥」較勁。有時,一隻腳陷進泥裡,好不容易拔出來,另一隻腳就又陷進了泥裡。
交通閉塞、位置偏僻、發展滯後……2012年,元古堆村人均收入僅1465.8元,貧困面高達57.3%。
如何脫貧致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來元古堆村時,殷殷叮囑:「我們一起努力」,總書記走後,村委會馬上就幹起來了,想要富,先開路。
村子的修路工程在2013年春天啟動。
從中央到地方,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古堆村集中整合財政、扶貧、信貸、企業、社會幫扶等各類資金1.1億多元,全面實施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通村公路、通社公路、串戶道路先後動工,一條條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如今,元古堆村已完成村內33.8公裡的所有道路硬化,實現了家家門口有水泥路,村民一年四季出門不溼鞋的目標。
修好了能去遠方的路,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了村子,元古堆村不再被大山圍困,小康夢想越來越近。
順著村裡的硬化路,隨意走進一戶人家。
敲敲大門,出來相迎的是戶主曾玉成。他穿著夾克,膚色黝黑,笑起來,臉上皺紋裡都溢著幸福。
坐在整潔的小院裡,淘氣的兩個小孫子在玩耍嬉鬧,妻子在廚房裡忙碌,曾玉成忙著沏上茶水,「路好走了,新房也蓋起來了,用上了自來水,家裡拉進了網線,日子好著哩。」
說起從前,曾玉成搖搖頭,「種著4畝地,住的土房子,雖說餓不死凍不死,可過得很苦,好日子想都沒想過」。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村裡考察後,大家受到極大鼓勵,曾玉成也開始有想法了,他想脫貧,他很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春天來了,曾玉成走過村裡正在施工的道路,坐車來到蘭州,學習食用百合種植。回到家,在村委會的幫助下,他又拿到5萬元的貸款,開始種植百合。
有了技術,有了錢,曾玉成的百合越種越好,他還陸續流轉了同村其他貧困戶的35畝土地,成了村裡的種百合大戶,年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2015年,曾玉成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和曾玉成一樣,村裡人的日子都紅火起來了。2018年年底,元古堆村實現了貧困村脫貧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89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325元,大家都卯足了勁奔小康。
曾玉成覺得這幾年,村裡變化大,最感謝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一想到習總書記在我們村裡說的話,我心裡就熱乎乎的。這些年村裡通了水泥路,來旅遊的多了,客商也來得多了。村裡種起羊肚菌,辦起民宿,還評上美麗鄉村……」曾玉成說,我們盼著總書記再來元古堆村,看看我們美麗鄉村的新變化。
從村委會左轉,走進村子深處,可以在兩側看到成排的新房。元古堆村婦聯主席王調香的家,就在其中。
小院門前種滿了花草,一叢叢綠葉青翠欲滴,一朵朵紫紅芍藥開得正豔。
進了小院,屋新瓦亮,乾淨寬敞。主屋裡,家具擺放有序,被褥整潔如新。王調香早早起來打掃院子,修剪花草。她說:「這幾年村裡環境整治,面貌煥然一新,路修好了,來村裡的客人越來越多,咱們家裡的庭院可不能落後,不能給村裡抹黑。」
一處美不算美,處處美才能美出個樣子。在全面完成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元古堆村大力實施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全面改善了村莊面貌。在村婦聯的組織帶動下,村裡婦女積極參與村子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創建,大家爭美比美,把美麗庭院從「門裡」延伸到「門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靚麗的風景。
現在,全村的美麗庭院一座座。這些庭院在一條條串戶道路的連接下,串成線連成片,裝扮著美麗的元古堆村,提升著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元古堆村變美了,村民的日子紅火了。大家都堅信,在黨的領導下,一起努力,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光慶 謝志娟 朱婕 崔銀輝)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
元古堆印象
溝溝峁峁、崎嶇難行、海拔較高、高寒陰溼……這是來元古堆村前的印象。
但當我們的車輛沿著花紅柳綠,一路暢行至村中央的廣場上時。我們知道,元古堆村實實在在地變了。
接連5天,一行7人天天泡在元古堆村,兵分幾路訪農戶、進田間、入校園,聽村民憶往昔說今朝,這樣的感覺更加明晰。
路好走了,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路顛簸至村口,車輛再無法前行,一行人步行進了村。那時的元古堆村,晴天揚塵路,雨天爛泥路,冬天溜冰路。路難行,人難富。
水好喝了,7年前的那一天,22歲的馬海龍從水缸裡舀了一瓢水,遞給總書記。那時的元古堆人喝水,要到村西南角的一眼山泉裡舀滿桶,肩挑人抬,歇幾歇才能到家。上坡下坡,如果摔一跤,巧不巧,恰好灌滿一脖子。如今,擰開水龍頭,自來水「譁譁」流。
腰包鼓了,從前的元古堆人種小麥種大豆,閒了寧可蹲著曬太陽,也不願再多動彈;
今天的元古堆人種藥材種百合、養雞養羊又養鹿。為啥以前不知道這麼幹呢?「以前不知道外面世界是啥樣,兩眼黑著呢麼!」從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過萬元,世世代代的絕對貧困,成為過去式。
人愛美了,以前村裡大姑娘小媳婦穿條裙子都是稀罕事,今天的元古堆人剛從田裡忙完回到家,也要描描眉畫畫眼,換上最時新的衣服,平常日子也要美給自己看。家裡也要收拾得美美的,養花養草又養鳥。
日新月異的元古堆,村子富了人美了。
大變樣的元古堆,也有沒變的。
馬海龍家的舊院落裡蓋新屋、刷院牆、添家具,可那座土坯房依然坐落在院子最中心,那鋪佔了半間屋的土炕也還在,就是在那屋裡,就是在這炕上,總書記握著馬海龍爺爺——老黨員馬崗的手說: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杜文文家的那床新棉被還在,那是那年總書記送來的年貨,捨不得用攢在箱子裡。每看到它,就想起總書記的話: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苦幹實幹。是啊,這麼好的政策,只要肯幹,哪有過不好的日子。
那高高的土堆還在,元古堆因其得名。它靜靜地矗立在那裡不知有多少歲月,老人們忙罷了喜歡上那裡或坐或蹲。
風吹過,入眼處,滿目山河,今非昔比。(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志娟)